摘要:立足于綏化市的資源優勢,實現資源整合,是綏化市農業產業化的根本指向。綏化市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戰略和成效也主要體現在“五個整合”上:農業分布與城市層級結構的功能相整合;產品與基地相整合;“大項目”拉動與系列開發相整合;農業品牌與自身的權益和形象相整合;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與利益機制相整合。
關鍵詞:特色農業;寒地黑土;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2-0162-02
綏化的優勢在農業,潛力也在農業。國家產業扶持的重點也在農業。要全力打造“寒地黑土特色農業物產之鄉”這一農業品牌,力爭把綏化打造成我國大型商品糧基地、畜牧業發展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和農副產品出口創匯基地,是綏化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農業分布與城市層級結構的功能相整合
區域和功能整合,是資源整合的整體功能框架。農業區域分布的自然前提就是地緣優勢和資源特點。依據綏化市的資源分布特點,科學劃分農業經濟布局和城市功能的層級結構,既是構建資源整合整體功能的前提,也是為農業產業化同工業化、城鎮化的整體推進奠定的戰略格局。
根據地緣優勢和資源特點,綏化市逐步形成了“五帶四區”的綠色食品生產格局。“五帶”:在沿呼蘭河水系上游的慶安、北林、綏棱等地建立綠色水稻開發帶;在北林、海倫建立綠色大豆開發帶;在西部縣市建立綠色肉羊開發帶;在望奎及周邊地區建立綠色生豬開發帶;在安達、肇東建立綠色乳肉開發帶?!八膮^”:以望奎先鋒、富饒和肇東昌五為中心建立綠色肉鵝開發區;以海倫樂業、望奎城郊和北林東富等鄉鎮為中心,建立綠色馬鈴薯開發區;以青岡昌盛、肇東五里明等鄉鎮為中心,建立綠色富硒小米開發區;以慶安、綏棱半山區為重點建立綠色山產品開發區。
在農業經濟布局的基礎上,確立了“一個中心、三個節點、四級城鎮”的城市功能結構。“一個中心”就是以綏化為中心,強化輻射帶動作用,盡快培育發展成為以綠色產業為主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這既是“一個中心”也是第一級城鎮結構?!叭齻€節點”,即以肇東、安達、海倫經濟實力較強的縣級市為三個節點,通過優化布局,明確分工,完善功能,增強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盡快形成綏化市的副中心。這“三個節點”也是整個綏化市城市功能結構中的第二級結構。第三級結構就是以慶安、綏棱、明水、蘭西、望奎、青岡六個基礎條件較好,具有一定實力的縣鎮為基礎,以特色產業加工和第三產業為主,使其帶動周邊小城鎮快速發展。第四級結構是以具有一定基礎,具備城鎮發展框架的昌五、宋站、海北、四方臺等40個試點小城鎮為主,通過擴大規模、完善功能、提檔升級,建設成為物資集散、交通服務、商貿旅游、工業主導等不同特色的中心小城鎮,連接城鄉,快速發展,最終實現合理利用空間資源、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共享共用基礎設施,加速城鎮化進程。
基于對上述結構的功能布局,綏化市有計劃地進行層次功能的整體推進,在“十五”期間相繼確立和完成了15項工程,加速了小城鎮建設,促進了農業產業化與城鎮化的循環互動。
二、產品與基地相整合
產品與基地的整合互動,是資源整合的運作基礎。農業產業化是以圍繞農產品加工形成的農產品產業群為基礎的。圍繞哪些農產品的加工來培育綏化的工業產業群,這自然要根據綏化的農業資源和農產品的特色而定。在綏化土地上生成的“七河源”大米、“諾敏河”大米、“松北王”大豆、“鍵民”高粱、“黃麻子”土豆、“大粒黃”小米、“鄉風”富硒小米、哈慈綠色生豬、“紅星”保鮮奶和“綠洲”乳粉等綠色產品已在全國叫響。另外,基于資源優勢和品種特色,把玉米、大豆、水稻、酒類制造、肉類、乳制品、煙草、糖業、薯類、蔬菜等深加工,作為發展優勢產業的發展方向,無疑也是正確的選擇。
要保證產品的特色和質量,就必須保持產品基地的特色和質量?;亟ㄔO包括:基地的性質和作用的法律定位、資源質地的界定與劃分、農產品的特色與質量的認定與檢測、資源的涵養和環境保護等。在基地的性質上,綏化市確立了“基地+龍頭+中介組織”的經營形式?!盎亍币巡辉偈驱堫^企業一次買斷性的農業原料供應地,而是農戶和龍頭企業的共同資源,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第一車間”,基于這樣的法律定位,有效地保證了利益聯結機制的穩固和農戶的利益,極大地提高了農戶對基地建設的積極性。
在基地建設上,自2004年4月以來,綏化市著手推行農業標準化作業,重點在生產條件、生產過程、生產技術、生產加工和生產管理等方面實行標準化作業?,F已基本實現了全作物、全面積、全過程標準化。農作物標準化率已達到80%以上,優質品種率已達到95%以上。
三、“大項目”拉動與系列開發相整合
農業產業化,從其微觀的操作層面來說,引進大項目、培育龍頭企業,以此來確立和延伸農業產業化鏈條,是生成農業產業化的中心支點,也是引領農業產業化的“牛鼻子”。綏化市緊緊抓住引進“大項目”這個引領農業產業化的“牛鼻子”,積極推動“龍頭”企業的生成與壯大,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大項目”拉動與系列開發,其整合效應,就是資源整合,變“廢”為寶。在青岡縣玉米加工成淀粉、玉米淀粉繼續深加工,以玉米秸稈為原料生產壓縮飼料,可把全縣的20多億公斤的玉米秸稈全吃掉,而且國內暢銷,銷售不成問題。玉米芯能提煉出一種像色拉油一樣的液體——糠醛,是制造業的中間劑,也是石油化纖的稀釋品,是石油所不能裂解的物質,極其珍貴。用玉米皮紡成繩編成的小筐等工藝品很受外國人的歡迎,青岡的德勝草柳工藝品公司與山東天龍美家工藝品公司簽訂了60萬公斤紡繩合同。一公斤按4元算,一畝地可賣200元,全縣140萬畝玉米可多收入28 000萬元。
實踐表明,以農民的利益為根基,加之政府的準確選項與引資,資源與利益的有機融合,實現資源整合、綜合利用和系統開發將是必然趨勢。
四、農業品牌與自身的權益和形象相整合
農業產品與品牌權益和形象的整合,是市場整合和科技整合的集中體現。綏化市在大力興辦各類專業市場的同時,特別注重培育建立能夠整合綏化農業品牌的科技實體和權益與形象實體,以其自身高層次的素質和活動領域把往日被視為低廉的農民勞動成果打造成具有國家審核評定的名牌產品,實現以科技引路,以權威性的品牌形象進入市場。
到2005年,在全市農村已興辦各類市場168個,市場規模140萬平方米。然而,市場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在場地效應上,而是在供需關系的中介效應上。綏化寒地黑土綠色物產協會自2004年6月成立以來,以研究、推介、開發寒地黑土經濟為己任,圍繞綏化市生產的綠色食品糧油類、蔬菜類、山產品類、乳肉類、飲品類、藥材類、飼料類及深加工產品,在國家商標局注冊了10大類109個產品系列寒地黑土質量證明商標,特別是有15個產品系列注冊了原產地證明商標。
綏化寒地黑土綠色物產協會,實質上已是整合綏化農業品牌的權益與形象的組織。它的作用使綏化的農業品牌既得到了權益與形象的整合,又得到了國家的權威認證。農民的勞動成果已再不是那種廉價的“土貨”,而是榮登大雅之堂的稀有珍品。
五、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與利益機制相整合
組織整合的實質,是利益整合。利益分配機制,是產業化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內核,組織形式只是利益機制的載體,是利益機制外化成的組織結構和組織功能。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在本質上理解和把握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首要的就是實現農民利益機制的組織形式。這類組織形式,其組織動因和運作機制就是進入市場的利益連接;其功能是強弱互補、零整互動、以整體功能形式進入市場,并以契約形式進行利益分割;它的作用,實質上就是農業產業化的利益機制運作的載體和組織形式。農業產業化的引導與構建,必須以保障農民自身利益為核心。
綏化市依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基地+龍頭+中介組織”的產業化模式,突出了“基地”性質和作用:其一,它已不再是龍頭企業一次買斷性的農業原料供應地,而是農戶和龍頭企業的共同資源,因此,利益共同分享,投入資金就應共同承擔;其二,農產品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第一車間”,把龍頭企業從利潤率較高的加工、流通環節拿出部分利潤反哺農業,融為投入“第一車間”,融為擴大再生產的過程,進而保障了農戶利益。
利益整合必須以權益保障組織為載體。實踐表明,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實施利益分配機制,迫切需要一個中介組織參與,代表農民同龍頭企業對話,協調企農利益關系。從國內外的經驗看,這個中介組織應是一種合作性質的,或由農民選舉組成,或由農民自愿組成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協會、農產品行業協會等組織。這類組織的實質,是把分散的個體力量通過利益整合,結成群體力量,以此來成為個體利益保障組織。其職責應有以下幾項:(1)協調龍頭企業與農戶間的利益關系;(2)代表農戶參與龍頭企業的經營管理、監督;(3)反映企業和農民雙方的意見和要求,并促使利益分配機制逐步規范化、制度化。
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與利益機制的整合過程,是農業產業化運作機制不斷趨于完善的過程,需要做大量艱苦的基礎性工作。綏化市的主要做法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積極培育和發展各種協會組織,加速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向非農化的分化與延伸。(2)大力推進專業市場建設、積極培育經紀人,強化職業技能培訓,發展勞務經濟,擴大就業渠道。(3)積極進行供銷社的職能改造,迎接在農業產業化中的生機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