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斯開了現代企業理論分析的先河,但其分析是以假設市場存在為前提,一些經濟學家指出這種市場先驗論導致了對企業性質認識的不足。從自給自足經濟出發分析企業的產生是生產技術的發展,是生產力與生產工具的進步。因此,應提出閑置成本這個核心概念,從新的視角認識企業,形成了對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超越。
關鍵詞:企業;閑置成本;交易成本;專業化
中圖分類號:F27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3-0031-02
科斯的《企業的性質》一文開了現代企業理論之先河,但科斯的文章是以假設市場存在為前提,一些經濟學家指出這種市場先驗論導致了對企業性質認識的不足。如克利斯多·彼特利斯說:“如果我們以我們所知的人類的起源為起點,那么一開始可能存在的是‘家庭’,或自給自足。這才是始點,自然狀態。”他又進一步指出:“如果從自給自足經濟出發,可能會要求修改交易成本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眼下只要指出如下明顯事實就足夠了:如果從自給自足經濟入手,我們就必須解釋為什么人類決定用存在正交易成本的世界來取代零交易成本的世界。在我看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筆者就是從自給自足經濟出發來分析企業是怎樣產生的,并通過提出閑置成本這個核心概念來解釋彼特利斯的疑問:什么是“能夠抵消正交易成本的原因”?
想象一個不存在企業的世界,就是每個人的需求都是通過自己的生產勞動來實現,這時候就不存在交易,當然也不存在交易成本。每個人都不需要從別人那里得到產品或服務,也沒有必要為別人提供產品或服務。古代社會就是這樣,每個人的需求都很簡單,無非就是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一些東西,如糧食、野菜、河水、布衣和草棚等;用來生產這些東西的工具也很簡單,如木桶、鐮刀和鋤頭等;每個家庭都可以有一套這樣的工具,因為技術很簡單,他們只有在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內不停地重復進行耕種編織這幾種勞作,才能勉強滿足基本生活需要。每一件工具即使不會一年到頭不停的被使用,至少一定會經常用到,不存在哪一件工具被長期閑置的可能。每一種技術都很簡單,通過簡單地觀察和模仿就能夠在很短時間里學會,而且學會之后要經常使用,所以,每個人或家庭都掌握幾乎全部的生產技術。每個人或家庭都只能勉強糊口,沒有剩余的生產能力來為別人生產,也沒有閑置的工具給別人使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沒有與其他人交易的條件,也沒有這種想法。后來隨著生產力特別是生產工具的進步,人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需要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多樣和復雜,而且生產技術越來越先進,因此,滿足一種需求也就是生產一種特定產品的時間占每個人全部生產,時間的比例就越來越小,如果每個人或家庭還是自己擁有一套生產工具,就必然導致某些工具被長期閑置不用。科學技術的原理越來越深奧和復雜,不用說是僅僅通過簡單的觀察和模仿,就是通過專門的訓練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掌握,而且掌握之后也不長期使用某一種技術。這樣的情況下。每個人或家庭都還是擁有一整套的生產工具,必然造成大多數生產工具在絕大多數時間里被閑置;如果每個人或家庭都還是要學會全部的生產技術,不用說不可能,就是可能也必然造成大多數生產技術在絕大多數時間里用不到。如果擁有一件生產工具或是學會一種技術沒有成本或者是成本很小,那這種情況還有可能出現,但是如果擁有一件生產工具或是學會一種技術需要很大成本,這種情況就不可能出現。獲得某一生產工具或生產技術需要的成本很大而且獲得之后在大多數情況下又不使用它,這意味著這個人承擔了很大的閑置成本,有理性的人當然不會這樣做。可能的情況是,一個人擁有一種生產工具或技術,這個人用這一工具或技術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生產完自己對這一特定產品或服務的需求量,起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不再為自己的需求而使用這一工具或技術。為了不承擔這一工具或技術長期閑置帶來的閑置成本,他可以選擇把這一工具或技術轉讓給其他人,當然這不是無條件的,也可以選擇自己繼續使用這一工具或技術生產產品或服務,然后把生產的產品或服務轉讓給其他人。但是無論做出哪一選擇都意味著要與別人發生交易,就是要承擔交易成本,比較之后他會做出交易成本低的選擇。在多數情況下,轉讓工具或技術的交易成本會比轉讓產品的交易成本高,而且這意味著對方要花費另外的成本學習使用工具或接受技術培訓,而直接購買對方的產品或服務就需要較小的交易成本或學習使用產品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對方一定會意識到自己獲得了這一工具或技術后,不久后很可能又需要向另外的人轉讓,種種原因使得轉讓雙方認為后者(產品交易)更有利,就是這個人繼續使用自己的工具或技術生產產品或服務,然后把產品或服務賣給其他人。這個時候他面對的就是交易成本與閑置的選擇,如果閑置成本大于交易成本,此人就會選擇交易,就是為別人生產。在這樣的社會中,經濟活動的典型特征就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人擁有一種或幾種生產、一種或幾種特定產品或服務的工具或技術。他們生產大量的這種產品或服務,然后把它們賣給社會上其他人,這些人自己也需要從其他人那里購買他們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很明顯,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說企業在這個社會中產生了。
交易在人類歷史上很早就出現了,但剛開始只是偶然的零星的交易,只是因為個別人在某些年份偶爾出現的產品剩余。在那種情況下,我們不認為企業已經產生,只有當有人專門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而進行生產的時候,我們才認為企業已經產生。當人類剛剛有剩余生產能力的時候,并不是立刻就決定轉讓自己的剩余產能,因為轉讓意味著要與別人交易,要發生交易成本。所以,當剩余產能造成的閑置成本小于交易成本時,人們不會選擇交易,而是只為自己生產并承擔相應的閑置成本。只有當技術的發展使得剩余產能必然的、經常的、有規律的出現而且造成的閑置成本超過了交易可能引起的交易成本時,才會有人選擇為別人生產,同時選擇別人為自己生產。這時候就必然會出現企業。可見,企業產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生產技術的發展,是生產力特別是生產工具的進步。但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企業之所以出現是為了節約閑置成本。而且我們能夠從上面的分析中看到,交易成本在企業產生的過程中,不是起了推動作用,而是阻礙作用。企業在產生的前期經過了一個與交易成本較量的過程,技術的發展使得自我生產的閑置成本越來越大。當閑置成本超過了交易成本時,企業就產生了。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1)企業是一種資源消費即生產活動的方式,它的本質是專業化。(2)企業產生的原因是生產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自我生產中潛在的閑置成本,當閑置成本大于轉讓剩余的生產能力需要的交易成本時,企業就會產生。(3)企業在一個社會中產生的標志是從“我自己做I do it myself.”到“你為我做You do for me.”的轉變。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分工的三個好處:(1)每個工人勞動熟練程度的提高。(2)節省了在轉換工種過程中損失的時間。(3)每個工人長期專注于一種工作,更有利于這一工作所使用的生產工具的改善和創新。亞當·斯密給出的這三點都是實行分工/專業化之后才能夠表現出來的,這些可以看做是分工/專業化出現的引力。而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自然經濟中存在的越來越大的閑置成本可以看做是分工/專業化出現的動力。
企業性質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性質有不同的解釋,企業理論之所以表現出多樣性和矛盾性,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不同的作者是從不同的方面著手,而且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說的就是企業而不是企業的一個方面。雖然企業性質有多個方面,但是這些不同的性質之間有著一定的邏輯關系。企業理論可以沿著下面的線索來分析。
從自給自足到分工/專業化的轉變標志著企業的產生,企業的本質是專業化,專業化是企業最主要的特征,這方面的分析屬于第一層次的企業理論。在專業化的經濟中出現的一體化現象表示企業邊界的擴大,企業變大就是同一控制權下指揮協調的專業化單位數目的增加,一體化的本質就是控制權(指揮的統一是本質,產權的統一是條件)的統一。雇傭關系/聯合產權就是在同一控制權下的各種生產要素在產權上要采用的具體形式,因為在私有制下不同的要素屬于不同的所有權主體,企業家在指揮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之前,不同要素的所有者先要達成一定的產權契約。要么利用交易(雇傭關系就是一種交易)實現所有權統一,要么采用聯合所有權的形式,而激勵和監督問題又是在選擇雇傭關系還是聯合產權時要考慮的主要問題之一。
以上分析表明,個體之間的聯合并不是企業必需的特征,一個個體也可以是一個企業。判斷一個生產主體是不是企業,主要是看這一生產是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消費需求而進行,而不是看這個生產主體是一個人還是多個人,或是使用一臺機器還是多臺機器,生產要素的大規模聯合是小企業變成大企業的過程。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