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法案例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對案例的分析討論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經濟法教學中已被廣泛運用,但是總體來說,目前還處于一個逐步完善的階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為了彌補不足,不斷創新,應進行立體教學模式的探索,充分利用課堂多媒體和網絡資源,拓展教學空間,搭建新型教學平臺。
關鍵詞:經濟法;案例教學;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F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3-0190-02
案例教學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但它真正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的形成和運用,卻發生在20世紀初的美國。案例教學顧名思義,就是選取典型案例,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虛擬環境進行情景教學,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讓學生通過自己或群體討論對法律事件的閱讀和分析,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方案。案例教學通過給學生提供一種認識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模擬臨戰的機會,使其法律職業的思維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訓練,是對傳統法學教學反思和批判的產物,也是目前公認解決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的最佳方式。
一、經濟法案例教學模式的現實考察
法學教育是以傳授法學理論知識、訓練法律思維、培養合格法律專業人才為內容的職業教育活動。經濟法教學具有雙重性,即理論性與技能性,因此,經濟法教學不僅是一種經濟法理論教育的傳授,更是一種職業技能的培養,這就決定了經濟法教學必須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即案例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模式是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水平的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案例教學模式具有啟發性、參與性、民主性的特征。可以采用課堂討論,觀摩庭審、模擬法庭、多媒體教學、網絡平臺等方式。
當前,國內高校中案例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列入了各高校的法學教學改革計劃,并已經開始廣泛運用。特別在經濟法教學中,案例教學模式已被廣泛使用。經濟法這門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內容廣泛而豐富;二是發展變化更新快;三是經濟法不僅覆蓋整個經濟管理的各個方面,而且涉及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多個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四是經濟法的理論抽象性、實際操作性強。針對以上特點,經濟法的教學必須做到規范與靈活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針對不同專業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特點,在內容上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同時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學閱讀相關資料。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普遍地開展案例討論、分析,使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并且能獲得學習知識的方法和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總體來說,國內經濟法案例教學已普遍展開,但仍處于一個發展和探索的階段,目前經濟法案例教學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事先選好典型案例,在課堂上通過各種途徑展示案例,并根據案例內容提出問題,學生通過分析、討論、交流等方式,尋找答案,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上述過程,實現教學目標,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一種方式是由學生收集案例。具體方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展示自己收集的案例并提出問題。課堂教學圍繞學生收集的案例,通過讓學生自主展示案例、自主質疑案例、自主分析案例、自主運用案例,真正實現課堂教學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知識本位轉向以發展為本位。這種案例教學方式實施的前提條件是教師必須提前精心組織學生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分組收集案例,并引導學生結合書本知識對案例內容進行分析質疑,形成較有使用價值的“學案”。第二種方式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但目前,第一種案例教學形式在法學教學中被較廣泛地運用。因為我國法學專業的學生是從高中直接升入大學的,他們缺乏社會實踐的鍛煉,對某些技術性較強的部門法,如公司法、證券法等,甚至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讓他們去收集這方面的案例并提出問題,確實有相當的難度,而教師選取典型案例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分析,更符合本科教學規律,也更符合我國學生現狀,這恐怕是第一種案例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法學教學中的原因所在吧。但是,在這樣的案例教學實踐中,教師精心地選擇案例,并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精心地設計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在案例和問題中進行學習。從一個角度看這是我們教學的一種巨大進步,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發現,在這樣的案例教學中,教師壟斷了對案例選擇的權利,壟斷了對案例設問的權利,學生擁有的只是毫無選擇地對現有材料、現有問題進行分析作答的權利,失去的卻是探究的欲望、創新的意識和自主的發展。
二、經濟法案例教學模式的檢討
案例教學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綜合體,其關注的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性、獨立性和主體性作用如何充分發揮的問題,是目前公認為解決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最佳方式,但目前案例教學的基本模式還停留在“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問題”的狀態,這顯然難以達到法學職業化的培養目標。
經濟法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局限或不足主要有:
(一)案例資源供應不足,質量欠缺。經濟法案例教學中比較重視案例教學的應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與分析等方面相當滯后,有些甚至直接采用報紙、雜志、案例匯編等材料的內容,缺乏對經濟糾紛原始材料的選擇與分析,案例往往過于陳舊、機械,缺乏典型性和現實性,而案例教學的基礎就是案例庫建設。案例庫的建設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案例,要選擇那些能體現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以及基本理論的司法實踐中的最新案例:通過對這些貼近現實生活案例的分析討論,使學生加深理解經濟法的基本理論、掌握課程內容了解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增強學生綜合運用法學原理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僅應用于課堂,時間和空間有限。經濟法課堂教學,特別是本科,以講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及法律法規為主,課堂時間十分有限,而經濟法教學內容廣泛而豐富,難以充分進行案例分析。應用案例教學模式完成教學任務就應拓展教學空間。信息時代,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已經普遍應用于教學活動,使傳統課堂教學得以延伸。在案例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搭建網絡教學平臺,以彌補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三)教學資源不足,樣式單一。在案例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教學形式的變革,更要注重對教學內容的變革。在課程改革中我們應當確立起“教材系列”的觀念,教材是教師在教授行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最標準的教科書,也包括了形形色色的圖書教材、視聽教材、電子教材等(包括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案例)。在案例教學中最忌諱按照教科書的步驟一步一步循規蹈矩地進行教學,沒有自己對教科書的再創造,缺乏自己的個性,不能給學生驚喜的感覺。因此開發教學資源,打破教科書的框架,是進行案例教學的必備前提之一。
(四)師生地位:擺正教師和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地位。案例教學的實施可以說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一統課堂的局面。強調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參與與努力。教師應努力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使學生成為案例教學的主人,而教師要做好“啟發”、“引導”、“點撥”的角色,堅決反對將案例教學變相成為教師自己展示案例、質疑案例、分析案例、運用案例、表現自己才華的舞臺。
三、經濟法立體教學模式的探討
“立體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模式,它更是一種全新的現代教學理念。它追求的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結構,是一種全新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它關注的是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和發展。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與過程,是學生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案例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為克服傳統案例教學模式的弊端,應積極探索新的創新模式即在傳統案例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探索“立體化”教學模式,力求手段新穎、方法多樣、內容豐富,使知識點、應用點在教學中得以充分體現,給學生以“立體”感,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得到充分的調動。
(一)教學手段“立體化”
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如幻燈、錄音、錄像、投影等多種現代化媒體,借助現代電化教學媒體,使教學手段多元化,營造立體化的教學環境,拓展教學的空間,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如利用電腦多媒體拓展理論知識、再現案件情景等,使單調、枯燥、抽象的經濟法律知識鮮活起來。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呈現“立體”式格局,充實完善了課堂結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求知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
(二)教學形式“立體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的對象,教師應該靈活運用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組織教學,優化課堂結構,使教學形式“立體化”,樂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習效率。
(三)教學資料“立體化”
立體教學資料從形式上講主要有紙介質教科書、音像制品、電子、網絡出版物等。電子和網絡出版物包括電子教案、電子圖書、CAI課件、試題庫、網絡課程和資料庫等。我們將大量的經濟法電子教案、課件、典型案例資料、教學拓展資料及試題庫等上網,構筑網絡教學平臺。電子和網絡資料具有直觀性、豐富性和便捷性的特點,教學資料由紙制教學資料和網絡教學資料共同構建了一個立體教學平臺,極大地拓展了教學空間,教學活動從課堂延伸到了課外。
(四)教學方法“立體化”
經濟法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法律課程,學以致用是教學的重要目的,有了立體化的教學資料,更要有立體化的教學方法。在傳統課堂講授的基礎上,我們大量地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增強應用性訓練。這些方法主要有課堂案例討論、模擬法庭、觀摩審判、網絡知識拓展與交流等。通過這些多角度多方位的立體教學方法,盡可能地把枯燥深奧的理論知識形象直觀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加強了師生交流與溝通,真正做到了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真正參與教學活動中,并充分進行了思考,能夠更深刻理解理論問題的精髓。也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使今后的學習有針對性。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