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整合既涉及到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自然環境,資源稟賦等問題,又和政府的產業政策,所創造的投資環境以及利益協調機制密切相關。因此,地區產業整合是一個涉及面廣。操作難度比較大的復雜工程。詳細分析泛珠三角地區的產業整合的基礎,整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和提升區域競爭力的對策,對于以產業整合打造泛珠三角區域競爭力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泛珠三角洲;產業整合;區域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3-0135-02
一、背景資料
泛珠三角洲地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海南、云南、貴州和四川九省(區)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即所謂的“9+2”。這九省區地域遼闊,相互聯系密切,面積為199.4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20%,人口4.5億,占全國總人口的34.8%,2003年GDP為6300億美元,占中國經濟的四成左右。泛珠三角洲的啟動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區域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生產要素跨地區的流動與組合都是以各地區之間的產業結構異構互補為基礎,產業整合為手段的。因此,產業整合在泛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合作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產業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產業的聚集效應,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提升整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
二、泛珠三角地區產業整合的基礎
1、共同的區域空間
這主要指兩方面:地理意義的共同區域和基于基礎設施緊密聯系的共同區域,二者缺一不可。經常的情況是:各合作地區僅在地理上屬于同一區域,基礎設施卻很落后,導致區域分工無法實現,產品交易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受到限制,此種情況使區域合作的利益大大受損甚至沒有利益。共同的區域空間主要保證區際貿易和區域要素自由流動,這是區域合作獲得利益的關鍵。
2、各省區產業結構發展水平不一樣
產業結構演進在發展的總體趨勢上呈現出不斷從低級向高級演進的過程。香港和澳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三次產業已經發展成為較為成熟的“三二一”結構,海南由于熱帶農業在整個經濟發展中所占的比重較大,所以形成“一二一”結構,廣東雖然第三產業發展較快,但仍然處于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轉型的過程當中,湖南、江西、貴州、四川、廣西和云南省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還比較大,產業結構還處于進一步優化過程中。由于國際和國內條件的變化,各省(區)在發展傳統產業的同時,也注重了對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
3、各省(區)都具有一定的優勢產業部門
在各省(區)經濟發展中,已經逐漸形成了多產業并存發展的態勢,與此同時,每個省區都具有一定的優勢產業部門。

4、經濟開放程度參差不齊
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由外貿依存度和國際投資開放度。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國際投資開放度最高,達18%左右和50%左右,廣東、海南和福建則不足香港的1/2。其他地區則更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必須進一步加強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對外經濟聯系,提高對外資的引進質量和利用水平。
三、產業整合中遇到的問題
1、產業的優化升級問題
泛珠三角區域產業多而不強的現象也較普遍,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偏低。產業初始階段存在種種盲目性和粗放性、小生產管理方式等逐步凸顯其負面作用。抽樣調查表明,珠三角地區自主研發的企業比例還不到40%,多數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勞動力技能也普遍低下,不少企業存在“一流設備、二流管理、三流產品”的現象。集群企業“搭便車”、仿冒制假等外部不法經濟行為也時有發生。
2、生產要素流動性問題
產業整合必須依托相當程度的生產要素的流動、優化組合和空間上的相對集聚。目前,小到城市與城市之間,大到類似泛珠三角這樣的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生產要素和人口的跨行政區域流動、產業鏈的延伸仍受到相當程度的制約,同時,缺少完善的市場機制,缺乏統一的市場規范和市場化的行為規則,企業之間、區域之間長期各自為戰。這不僅使布局過于分散的產業難以集聚和優化組合,而且不利于擴大經營規模、減少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
3、產業整合當中的利益協調問題
各省區極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非國家計劃的區域合作中,各省區參與合作與否必然從自身利益出發。有兩個主要原因:各省區擁有相當大自主權;各省區將經濟發展作為主要目標。經濟發展的壓力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動力。
4、產業梯度轉移問題
經過20年的發展變化,粵港澳地區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制造業“前店后廠”的投資合作模式已發展成熱,在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逐漸失去了競爭優勢,衰退產業必須逐步退出。根據產業布局的成本理論,應以生產成本最低為準則來確定產業的最優區位,由于成本推動。“大珠三角”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必然面臨向周邊低成本地區擴散和轉移。可見,腹地狹小已成為“大珠三角”發展的“軟肋”。
四、以產業整合提升泛珠三角區域競爭力的對策
1、規范和協調產業整合過程中的政府行為
在產業整合過程中,政府應制定支持優化組合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加強對組合產業經濟的規劃與引導。政府可以借鑒美國加州產業優化組合的許多經驗和做法。一是依據區域資源和競爭優勢,選擇確定組合產業的發展方向,避免一哄而上和過度競爭。二是有針對性地提供產業發展援助。主要包括調整經濟政策,根據形勢需要更新產業發展標準,降低產業發展壁壘。以促進產業內部小企業發展。三是完善公共領域的支撐體系。主要包括增加財政預算,改善基礎設施等。另外,還應該突破條塊分割,建立泛珠三角區域共同市場。
2、鼓勵產業優化升級
建立健全有效的產業優化升級的激勵機制。實行泛珠三角區域聯合,以地方為主,各省、市給予適當支持,通過對產業集群中關鍵性技術與共性技術的政策支持、技術動援與優惠的財稅政策扶持,如提供研發資金和創新風險資金等,鼓勵廠商創新。同時要著力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制定完善的制度,包括采取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在不犧牲個體廠商的權益和經營靈活性的同時,有效地協調企業之間和企業與公共部門的合作。
3、鼓勵合理的梯度轉移
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處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梯度上,每出現一種新行業、新產品、新技術,都會隨時間推移由高梯度區向低梯度區傳遞。企業布局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產品的技術要求和成本。新產品和新興產業部門一般都發源于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因為興旺部門布局的決定因素是技術基礎、勞動力素質和協作條件。停滯部門產品和衰退部門產品經過成熟發展階段,技術不再成為決定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產品成本因素,這時,經濟相對落后地區豐富的原材料、廉價勞動力、便宜的地租等比較優勢對企業布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種種因素的結合,使得停滯部門和衰退部門轉移到經濟相對落后地區,而經濟發達地區則可以繼續開發生產新產品,發展新產業,使產業不斷升級,從宏觀整體上形成一種產業不斷擴散推移的現象。
4、協同整合產業優勢,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廣東省珠三角地區業已形成我國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產品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電子信息產品產業集群,包括珠江東岸(廣州、東莞、惠州、深圳的部分縣鎮)的信息產業集群和珠江西岸(順德、中山、南海、江門、珠海、廣州的部分縣鎮)的電氣機械產業集群在內的電子信息產業走廊業已初步建成。產業集群作為一種高效的組織形式,以區域網絡為基礎,通過強化專業細分,促使每個企業把產品做精,最大限度地發揮產業關聯和協作效應,形成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推動產業的升級和創新,提升區域競爭力。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