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林省的民營經濟從1978年開始起步,經歷了發展期和全面提高期的發展階段。現已經成為吉林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和地方稅收的重要來源、城鄉就業的主渠道。在吉林省民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缺少資金成為制約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的重大因素。迫切需要對吉林省民營經濟的發展給予金融支持。
關鍵詞:吉林省;民營經濟;金融支持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3-0140-02
一、金融支持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吉林省民營經濟對全省經濟的貢獻度不斷增強,顯示了對其進行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一)增加就業,穩定社會的功能不斷增強
截至2006年,吉林省全省從業人員1250.5萬人,其中民營經濟從業人員323萬人,占就業總量的25.82%。民營經濟在增加就業方面的貢獻還表現在提供就業的速度遠大于全社會平均水平。2006年,民營經濟從業人員同比增加2.82%,而同期全社會從業人員增加僅為0.9%。民營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和下崗職工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二)推動全省經濟快速發展
2001-2006年,吉林省民營經濟總量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從2001年的22.8%提高到2006年的40%,五年內提高了17.2個百分點。2006年,吉林省民營企業出口超過11億美元,增速為128.3%,出口額占吉林省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28.6%,改變了過去吉林省外貿出口國有企業獨占主體的局面。
(三)對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
2006年,吉林省民營經濟上繳利稅125.3億元,占全省財政收入的加%左右,是2004年的1.81倍。有的地區民營經濟已占當地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的絕對比重。
二、當前吉林省對民營經濟金融支持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機構信貸對民營經濟的“歧視性”待遇
吉林省的金融貸款主要面向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工業企業、城市企業等,而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獲得貸款非常難。金融機構關注的只是少數優良客戶,如花旗銀行主動找一汽進行融資服務,而實力不強的民營企業卻無人關注。制約吉林省金融機構對民營經濟提供信貸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成本收益不對稱,銀行對大客戶的貸款相當于批發業務,對民營企業的貸款由于金額小,則相當于零售業務。即使放貸,隨后的監督成本也高于給大客戶的貸款。二是風險收益不對稱,同樣一筆不良貸款發生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往往導致不同的責任后果,這種不同的風險效應導致了國有銀行對國有企業的信貸偏好。三是銀行經營管理日益制度化、規范化。為提高資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銀行對民營企業,尤其是處于初創階段,急需扶持的民營企業,很少提供貸款支持。
(二)民間非正規金融風險大、成本高
民間非正規金融依靠的是某種民間的約束機制,其信息獲取也依賴于其與借款人之間的地緣、人緣關系。一旦超出這種范圍后,就會導致一系列問題。首先,范圍和規模的狹小使得小范圍的經濟主體面臨的風險無法通過多樣化進行有效分散,導致了較高的關聯風險。其次,非正規金融活動范圍狹小,因此資金的轉移只能在小范圍內實現,不利于資金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有效配置,造成了效率的損失。再次,作為一個特別追求規模效益的行業,非正規金融的小規模經營會使得單筆金融業務的運作成本無法通過規模的擴大分攤,因此金融業務的平均成本往往比較高。民間非正規金融的這種高風險、高成本,必然會大大影響民間投資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三)債券或股票發行等直接融資方式門檻過高
《證券法》第16條規定,公開發行公司債券,應當符合股份有限公司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3000萬元,有限責任公司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6000萬元;累計債券余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潤足以支付公司債券一年的利息等條件。因此,對大多數民營企業而言,發行公司債券還只是一個夢想。再者,我國的股票市場事實上被政府作為一種解決國有企業投資體制和管理體制的工具,在眾多企業排隊的情況下,首先優先考慮的是各個地方的國有企業、大型企業,民營企業往往處于被遺忘的角落。
(四)信用擔保體系還不完善,企業“尋保難”
截至2007年上半年,吉林省設有各類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68家,全省擔保機構注冊資本金超過40億元,貨幣資金超過30億元。在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方面,與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相比較,吉林省的措施比較具體,反映出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政策性擔保公司既有政策性業務,又有商業性業務,容易導致無序競爭。二是資金規模小且資金來源單一,缺乏資金補償機制。三是缺乏有效的風險補償和風險分擔機制,貸款風險集中于擔保機構。四是缺乏商業銀行的有力協作,擔保業務不能有效快速發展。五是缺乏寬松的外部環境,制約了信用擔保機構的良性發展。
(五)缺乏信用評估體系,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惜貸”現象
2005年8月,經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準的吉林省信用評價認證中心正式籌備成立,經過幾年的實踐,吉林省的信用評估行業雖然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但與信用評估行業相配套的有關政策體系、法律法規體系、管理體系、監督體系等完善的信用管理體系,特別是對企業的信用管理體系一直沒有建立起來。省里對信用評估機構的監督和管理還處于初級階段。信用評估機構的評價結果缺乏權威性、客觀性和中立性。失去了信用評估的公示和監督作用。
三、強化吉林省民營經濟金融支持的主要對策
(一)推動國有商業銀行調整客戶結構,加快金融創新步伐
1、調整服務對象結構,改變金融服務以大中企業為主的傾向,將金融服務的主要對象由大中企業向中小企業傾斜,由國有企業向民營企業傾斜,由注重大型工業項目向兼顧商業項目和中小農業項目轉變,尤其是要注重兼顧縣級企業項目。
2、針對中小民營企業,進行金融創新。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程序不是很適應吉林省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的需要。比如貸款要求企業有嚴格的財務制度,足夠的抵押物等。而吉林省正在發展中的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完善,抵押物不充分,作為國有商業銀行,針對這樣的客戶進行金融創新,只要有好項目,企業法人素質高、信用好,就可以通過金融創新使其得到銀行的資金支持。通過金融創新服務,解決企業困難。
(二)整合本地金融資源,發展本地金融服務機構
近年來,吉林省本地金融機構發展迅速,已經形成包括省農村信用社、吉林銀行(以長春市商業銀行、吉林市商業銀行和遼源城市信用社為基礎組建的)、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財務公司、城市信用社等在內的多樣化的金融機構結構體系。然而,在吉林省本地金融機構的發展中,獨立分割的經營模式,不利于形成金融資源的集中使用。在面對大型優質項目時往往力不從心。從國內外金融機構發展的趨勢看。統一整合本地金融資源,形成金融資源的規模利用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為此,應加快本地金融機構的重組整合,培育地方品牌的大型金融機構。
(三)大力發展區域性私人權益市場
所謂私人權益市場,是指為那些高風險、并潛在高收益的項目提供資本的市場,市場投資主體在投資決策前執行審慎調查并在投資后保留強有力的影響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價值。之所以被稱為私人權益市場,是因為這些融資工具不是通過公開發行的方式完成的,屬于典型的私募市場。發展區域性私人權益市場,就吉林省來說可以實現以下目標:一是為眾多沒有孵化資本、難以破繭企業的發育成長提供資本支持。二是增強對本地金融資源的吸引,切實緩解本地金融資源外流問題。三是為不同發展階段的民營企業提供更多的獲得發展資金的機會和渠道。
(四)加快區域性債券市場發展
第一,建立全省統一的債券市場體系,改變現有的分散狀態。吉林省當前的債券,一般是通過證券公司或信托投資公司發行和兌付的。沒有形成統一高效的債券市場體系,沒有建立統一的標準,沒有形成合理的債券定價規則,沒有充分發揮債券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第二,創新多樣化的債券品種。可以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企業,發行系列債券、收益債券和參與債券等。第三,借助專業中介機構,比如會計師事務所等,加快本地資信評級機構建設,培育專門人才,為企業發行債券和投資者選擇債券提供評級服務,提高信息對稱性,讓投資者和金融監管者掌握更多的相關信息,降低投資風險。
(五)加快多元化信用擔保體系建設
一是加大對省市擔保公司的支持力度。積極爭取政策性銀行軟貸款,擴大資本規模,使其做大做強。同時加快省擔保公司在市、縣設立分支機構。二是加快發展民營擔保機構。鼓勵民間資本開辦互助性、商業性投資擔保機構,支持同行業企業聯合出資成立擔保公司,為業內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服務。三是加快建立擔保風險救助機制。建立擔保代償與民營企業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聯動機制,采取債轉股的辦法,化解風險。設立銀行貸款補償資金,按銀行、擔保機構當年為民營企業實際發生的貸款額給予各家銀行一定比例的補償。
(六)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改善金融生態環境
一是建立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之間的協調溝通機制。向金融機構推薦有市場、有前景、有效益的項目,為推進銀企合作牽線搭橋。二是建設“信用吉林”,優化社會信用環境。加強信用監督和管理,提高企業和社會中介機構的誠信水平,發揮社會公眾和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逐步建立一種合理的失信懲罰機制和守信獎勵機制。三是加強誠信政府建設。把金融司法環境建設納入各級政府及主要負責人業績考核體系中,對幫助企業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干部進行嚴肅處理。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