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我國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其深刻的體制背景,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因此,收入分配原則既要反映效率,又要體現公平。穩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前提下,對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公平問題給予更多關注,實現效率公平的有機統一。這樣,才能激發起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社會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收入分配;效率;公平
中圖分類號:F0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4-0012-02
關于在收入分配過程中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理論界向來有不同的表述,也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此前我國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則是: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四大報告提出“兼顧效率公平”;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眼1?演151;十五大報告、十六大報告、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都堅持了這個說法;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同時,注重社會公平”;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十七大報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眼2?演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十七大報告的深刻寓意,正確處理好收入分配過程中的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這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關鍵所在。
一、效率仍是分配的最佳尺度
效率,是當今社會特別是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基本價值之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有限的資源流向那些為社會所需要、能夠產生最大效益的生產領域,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眼3?演179-183。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過程中突出注重效率,適當拉開收入差距,有利于實現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鼓勵更多的人通過市場競爭走上富裕之路,激發不同生產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資熱情,創造更多的財富,從而提高整個經濟運行的效率。改革實踐證明,如果不打破“大鍋飯”,就不可能有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特別是當前,我們堅持的是按勞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就必須把勞動報酬同勞動效率掛起鉤來,既要注重勞動的投入量,又要注重勞動的質量和績效,獎勤罰懶、獎優罰劣,這樣才能有效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
二、初次分配中也要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是指企業單位內部的分配,其依據主要是效率原則,即根據各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發揮的效率帶來的總收益多少進行分配,高效率獲得高回報。“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在當初打破平均主義,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有效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走到今天,平均主義雖然解決了,貧富差距問題卻越來越突出了。究其原因,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在初次分配領域存在不公平現象,像由于不合理的行業壟斷所形成的企業之間市場競爭環境失衡所導致的分配不公;企業之間由于生產經營條件的差別而產生的分配不公平;企業內部資本所有者、經營管理者和勞動者之間的分配不公平等,造成了收入水平相差甚遠。比如,一個電力抄表工年薪10萬,大量的農民工則只能踩著最低工資標準的底線。這與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曾經深刻指出的“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者的權利是和他提供的勞動成正比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這種平等不承認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像其他人一樣只是勞動者”?眼4?演188-197相差實在太遠。我們是社會主義社會,公眾期待公平,公眾呼喚公平,政府也必須做到公平,決不允許出現資本值錢、勞動力不值錢;資本是強勢、勞動力是弱勢;經營者是強勢、職工是弱勢的現象。就現實的國情而言,絕大部分老百姓的收入來源都是勞動收入,要真正改變收入分配不公的現狀,實現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分配格局,建設穩定的“橄欖型”社會,就必須兼顧好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并著實提高勞動收入。
(一)通過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實現初次分配的公平
針對勞動者因客觀條件不同而出現的收入分配中的事實上的不公平,政府要通過完善經濟調節、縮小按勞分配實施對象客觀條件的差異,弱化由此而導致的收入分配中事實上的不公平。一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維持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是縮小收入差距、形成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條件。促進包括勞動力在內的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促進完全競爭的市場格局的形成。二是打破不合理的壟斷。深化電信、電力、石油、民航、金融、鐵路等行業改革,進一步引進競爭機制,防止其憑借壟斷地位為其從業人員謀取高工資、高福利,為企業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三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建立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健全最低工資制度、完善普通勞動者工資增長機制,努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四是創造公平的就業機會。要建設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保證人們可以公平地獲得就業機會和勞動報酬?眼5?演6-8。五是改善低收入人群的教育狀況。通過改善教育,縮小人們在人力資本的差距,為人們創造一個平等的起點。六是促進產業結構轉換。加速產業結構的轉換,積極發展第二三產業,推動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特別是向第三產業的轉移。七是實現同工同酬。讓崗位工資回歸其內在價值,在初次分配中實現真正的公平。八是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現代企業是投資者、經營者和勞動者的利益集合體,它不僅要追求利潤對投資者負責,而且要對企業員工負責。
(二)著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在經濟數量的騰飛面前,勞動者的權益、勞動者的尊嚴是最主要的。只有照顧到了勞動者——人的權益的發展,才是科學的發展,才是“又好又快”的發展,也才是和諧發展。一方面是確保在初次分配途徑的勞動者的勞動報酬隨經濟發展能夠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能推動再分配途徑勞動報酬的協調上升,從而激發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要改變以往“勒緊腰帶搞建設”的觀念。現在國家富強了,實力發展了,可以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實現“藏富于民”,讓人民群眾更多地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二要保護勞動主體的權力。要保護勞動者應有的經濟地位、精神尊嚴和合法權益,將勞動者權益納入法制軌道,放到重要的分配平臺。三要適當提高勞動力成本。加強對勞動者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創業、加強對公民合法財產的保護等多種措施,讓更多的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者行列,不斷擴大中等收入者隊伍。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四要研究出臺新的分配機制。以“提低、擴中、限高”為目標,特別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增長率,以改善貧富差距的狀況。
三、再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政府通過稅收、社會保障、公共建設等手段,調節各收入主體之間現金或實物的再分配過程。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由于人們所擁有的稟賦不同、對生產要素占有的差異,按生產要素分配必然帶來社會成員收入上的差距。差距過大,會降低社會消費傾向,從而導致需求不足、投資相對過剩,影響經濟發展,甚至激化社會矛盾,引起社會動蕩。而且,收入結構的失衡會導致消費結構的失衡,最終影響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平衡,反過來又影響企業的效率。所以,再分配過程中,政府要充分發揮調節功能,實現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限制社會各類人員之間收入差距的過分懸殊,特別要謹防再次分配中存在的收入高的人反而能夠得到好的福利待遇的現象。一要擴大轉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扶貧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對弱勢群體給予補貼和救助。二要加大財政對農村教育、衛生、就業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三要強化稅收調節,使其一部分財富通過稅收等形式交給國家,用于二次分配。四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加大稅收征管力度,嚴厲打擊偷稅、逃稅、漏稅等行為。五要進一步提高收入和財產的透明度,完善累進的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穩定和減少社會富裕階層的規模分配。六要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使高收入者個人、階層、行業或機構收入的一部分再轉化為社會的收入,并使低收入階層成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獲益者,保證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以實現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眼6?演。
四、要實現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統一
公平與效率之間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替代關系。過分的公平會降低效率,而過分追求效率則又會影響社會的公平。因此,在收入分配中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實現收入分配公平,不是要回到從前的“大鍋飯”,也不是全盤否定“效率優先”;而是要在“優先”的前提下做到“兼顧公平”,做好效率和公平結合的文章,但決不能將“兼顧”變成“不顧”。通過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就業服務等,強化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讓更多的人擁有財產性收入;在保護好合法收入的同時,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大力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以增強人民的消費能力,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江澤民.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濟南:大眾日報,2007-10-25.
[3] 張宇.社會主義經濟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 刑賁思.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3.
[5] 李培林,等.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J].求是,2007,(17).
[6] 易憲容.改革分配體系 讓民眾分享繁榮成果[N].北京:中國經濟時報,200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