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0年以來,全球經濟失衡現象不斷加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美國經常賬戶的巨額逆差;二是亞洲國家經常賬戶大量順差,尤其是對美貿易順差。面對全球經濟失衡,我國應如何應對呢?學術界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全球經濟失衡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我們應該對其特征、原因進行研究,分析了解全球經濟失衡對我國的影響。
關鍵詞:全球經濟;失衡;貿易
中圖分類號:F1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4-0076-03
2005年2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托在其發表的題為《糾正全球經濟失衡——避免相互指責》的演講中,正式使用了全球經濟失衡(global imbalance)的概念。拉托認為,全球經濟失衡是這樣一種現象:一國擁有大量貿易赤字,而與該國貿易赤字相對應的貿易盈余則集中在其他一些國家。
一、全球經濟失衡的特征
1.全球經濟失衡表現為總量失衡,即全球性儲蓄、投資、生產、貿易失衡帶來名義總量失衡。如全球匯率、利率、貨幣、價格的不確定性波動風險。一是全球性的貿易收支失衡,尤其是美國巨額貿易逆差與東亞巨額貿易順差。這種失衡將對美元與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走勢、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金融市場穩定造成不確定影響,進而破壞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條件和環境。二是美國日益增加的財政赤字。據美國政府的估計,未來10年的美國財政赤字可能高達2萬億美元。財政赤字持續增加將推動長期利率水平的上升,從而抑制美國的消費和投資并對美元匯率和國際資本流動產生影響。三是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持續攀升。隨著世界經濟復蘇步伐的加快,特別是中國、印度等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全球能源原材料需求強勁增長,拉動國際市場上的原油、鐵礦石、銅、鋅、鋁等金屬產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揚,特別是原油價格的持續大幅攀升,對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造成巨大的風險。
2.全球經濟失衡是系統性失衡,即全球化的利益和壓力不平衡增大了系統風險。包括科技全球化在加快知識積累、科技及創新能力大規模地跨境轉移的同時,對世界原有格局帶來“的創造性破壞”;服務全球化在推動虛擬經濟、金融市場、資訊和物流體系的全球一體化、網絡化和標準化的同時,也帶來全球性高端業務的進一步控制、分化和壓制;大跨國公司在建立全球生產網絡體系并通過跨國投資帶動產業、技術、知識、人員和管理模式跨境轉移的同時,也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3.全球經濟失衡是全球化的制度失衡,即全球化的制度性安排或缺。一方面,全球化使世界越來越像一個相互依存的“地球村”;另一方面,這個“地球村”又缺少一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從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的制度性根源,失衡不斷通過各種危機、沖擊或動蕩進行調整從而恢復短期均衡。當前全球治理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多邊規則體系,各國際組織在全球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金融一體化和全球經濟技術合作,來構建全球化的多邊制度安排。二是區域一體化組織和制度安排。如歐盟東擴后的歐洲一體化組織、以北美為中心的美洲一體化組織以及“以10+3”為中心的東亞一體化組織等,影響全球化的未來走勢和制度安排。三是微觀層面上的影響力,如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網絡社會等,促進了社會交流和溝通以及意識形態表現的多樣性,影響了各國政府和正式組織的全球戰略視野及決策行為。
二、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分析
1.美國經常項目巨額赤字的原因。一是儲蓄率下降。美國經濟靠消費拉動,近年來這一傾向被不斷強化。20世紀80年代,美國消費占GDP的比重為67%,2005年達到72%。與此相對應,美國儲蓄率急劇下降,從1990年到2004年美國儲蓄占GDP比重的變動率為-2.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全美儲蓄率下降是造成經常賬戶逆差的主要原因,由于過度消費、儲蓄不足,美國必須吸收國外儲蓄以維持本國經濟增長,從而形成巨大的經常賬戶赤字。二是儲蓄和投資的關系惡化。在20世紀90年代的近10年中,美國的生產率持續、大幅提高,使美國經濟實現了低通脹下的高速增長。生產率提高與其他因素一起共同影響了產量與需求的差額,進而影響儲蓄與投資的平衡。三是儲蓄戰略改變。近年來由于美國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上升,使居民金融名義資產大量增加,消費傾向迅速上升。有關統計數據表明,目前美國居民消費增長中的60%與其住房再融資有關。美國以收入為基礎的儲蓄戰略逐漸向以資產為基礎的儲蓄戰略轉移,表現為國內儲蓄率不斷下降和經濟項目赤字不斷擴大。
2.亞洲國家經常項目大量順差的原因。一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一些亞洲國家經常賬戶的巨額逆差引發了亞洲金融危機。在危機中,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大幅度貶值,產出下降,但與此同時,由于這些國家的國內需求以更大幅度下降,因而縮小了經常項目赤字。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不少亞洲國家一方面采取了謹慎的國際資本管理戰略,從國際資本市場的凈借款者轉為凈放貸者;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國內投資支出,并通過高利率吸引國內儲蓄,從而使其儲蓄大大超過投資。二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多數亞洲國家選擇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出口-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成為亞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這一戰略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出抑制了國內的消費需求,形成了過高儲蓄和巨額經常項目順差。三是投資率下降。盡管亞洲國家(除日本外)正在以較低的贍養率推動著較高的儲蓄率,國際石油價格大幅上升也推動了中東以及其他石油出口國的儲蓄率持續攀升。
3.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及其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生產要素跨國流動的趨勢進一步加強。生產要素國際流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國際分工方式,即主要使用本國生產要素進行的生產出口,形成了生產要素在一些國家的集中,并形成面向世界生產的新格局,表現為跨國外包發展與全球供應鏈延長。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使世界各國對其比較優勢進行了重組,即勞動密集型生產和服務通常率先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包括多數亞洲國家,使其擁有相對的出口競爭優勢;美國等發達國家主要向國際市場提供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服務,這些產品和服務會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和新的出口優勢。但是,這兩個周期通常是不同步的,尤其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開發需要一個過程,表現為技術創新周期。這樣,各國比較優勢的體現,包括新的出口和就業機會的出現,呈現不同步性:當亞洲國家的比較優勢體現出來,美國的比較優勢還未能充分體現出來時;或者當美國的比較優勢表現出來,而亞洲國家的比較優勢還未能充分體現出來時,都有可能表現為“貿易失衡”或“經常項目的不平衡”。
三、全球經濟失衡對我國的影響
1.物價問題。物價不是小事,因為物價涉及到投資者、生產者、消費者。它對這幾組人的影響是不相同的,下跌還是上升,影響完全相反。如果物價是下跌的,則投資沒有動力,生產沒有動力,如果生產投資沒有動力,就業就沒有源泉。
2.消費問題。理論上說,我國的消費率很低,而且還在逐漸走低。關于消費,我國這幾年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金融學講求:金融第一性是生產性,貸款不能去支持消費。但現在第一性是貸消費,不能貸生產,完全相反。從金融界角度來說,現在支持消費是第一位的,生產貸款不敢貸。現在很多人把眼光投向農村,農村人口確實很多,問題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消費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費,人口這么多,但是不能形成有經濟意義的消費。只要農村收入不增長,農村在消費上就是可以忽略的一部分,這是必須確認的事實。
3.利率問題。我國現在的市場利率流動性很充分,利率一直走低,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已經逼近流動性陷阱。如果是在流動性陷阱或者逼近流動性陷阱的狀態下,貨幣政策就很難發揮作用,不只是調整利率不起作用,而且調控貨幣供應量、調控信貸供應量都不會起多大作用。
4.投資問題。消費上不去,出口受到各種各樣貿易摩擦的約束,不能期望它有大的增長,那么每年增加這么多的儲蓄怎么辦?還是要考慮投資。要認真思考投資的方式、投資的領域,特別是支持投資的金融機制。但最好不要用銀行貸款去支持投資。
5.外匯儲備問題。全球經濟失衡,我國處在失衡的狀況下外匯儲備還要增加,要把外匯儲備用得更有效率,更好地處理外匯儲備在新的條件下的功能及其變化。
6.人口問題。即人口以及人口結構變化可能給我國帶來的影響。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來說,意味著這種儲蓄大于投資的時段可能不會持續很久,現在有人口學家預言,可能持續十年。現在儲蓄還多,再過十年儲蓄減少,對這樣一種劇烈的轉變需要有所準備。
四、我國應對全球經濟失衡的對策建議
1.將擴大內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提升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研究如何在保持外需持續增長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城鄉消費和民間投資的問題。通過調整資源錯配和激勵機制偏差,改善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格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消費信用體系建設、規范市場秩序、完善城鄉消費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擴大消費對增長的拉動作用;提高民間投資的市場準入和投資便利,改善整個投資的宏觀效率。
2.保持必要的投資增長。我國當前的儲蓄率、投資率較高而消費率較低,為了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并降低外貿依存度、提高抗風險能力,應當努力增加消費。但是,也應當認識到,影響國內居民消費的諸多因素都是長期以來體制的、政策的原因所造成的,在短時期內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另外,我國當前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的階段,在此階段內,投資的快速增長是必然的要求。所以,在穩步增加消費的同時仍要保持適度的投資增長。為了提高投資效益,控制短期內投資的過快增加,應當進一步推進價格體制改革,使價格能夠充分反映國內資源的稀缺性,并與國際市場保持一定的聯動性;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嚴格控制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改革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體系,將地方政府行為引導到依法行政、規范市場秩序、提供公共服務上來。
3.調整國際收支結構。一是在繼續保持出口持續增長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進口,尤其是提高國際資源能源、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高端服務對國內發展的注入和支撐;提高進口對內生性出口因素的培育和扶持;提高進口對能源和資源戰略性儲備的保障作用。二是在保持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增長的基礎上加快實現“本地化”和擴大對外投資,提高我國企業的全球化綜合運作能力和國際競爭實力。尤其在全球經濟失衡條件下,更要重視微觀經濟組織通過資產組合多樣化戰略來抵補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風險。三是在保持我國經濟整體保障能力持續上升的基礎上調整外匯儲備規模和結構,提高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和體制調整的靈活性。在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國內經濟的國際化、市場化、集約化程度。
4.允許人民幣更多地根據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匯率。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實行不再盯住單一美元的更具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即“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長遠來看,一個高速成長的、通貨膨脹率又較低的經濟,必然要經歷本幣升值的過程。在較長的時期內漸進式、小幅度地實現升值,比短時期內迅速地大幅升值更有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匯率改革之后,人民幣已經小幅度地實現了升值。當前,人民幣漸進的、小幅度的升值有利于降低外貿順差,減少市場投機壓力和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壓力,但要防止人民幣匯率的大幅波動。
5.調整針對外資的優惠政策,對內、外資實行同等的國民待遇。鑒于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外資企業實現的,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施的針對外資的優惠政策有必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尤其是要嚴格控制各級地方政府為片面追求吸引外資數量的增長而采取各種各樣稅收、土地等方面的“土政策”,要將吸引外資的方向由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對內、外資企業實行同等的國民待遇,使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能夠展開公平的競爭并進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競爭力。
6.進一步探索建立貿易協調機制的可能性。主要是棉花、石油、大豆以及對國內產業形成重大影響的進口產品協調機制;在國外容易引起貿易報復、貿易摩擦和沖突的出口產品協調機制;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多邊和雙邊經貿關系協調機制,尤其是雙邊協調機制。在出現重大貿易摩擦并有可能引發爭端時,政府部門應快速做出決策,行業組織全力配合,使應對工作的各個環節如搜集情報與數據、總體應對預案策劃、多面交涉與游說、媒體宣傳報道、司法準備與反制措施等,都要有序而富有效率地進行,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和產業經濟安全。積極推動雙邊自由貿易區或自由貿易協定的發展,逐步擴大取消特保和非市場經濟地位的雙邊約束的范圍,有理、有利、有節地擊破特保、反傾銷以及技術壁壘的貿易限制。
參考文獻:
[1] 王宇.世界經濟失衡是一種動態均衡[J].國際經濟評論,2006(5-6).
[2] 張燕生.全球經濟失衡條件下的政策選擇[J].國家經濟評論,2006(3-4).
[3] 李揚.全球經濟失衡對中國的挑戰[J].國際經濟評論,2006,(1-2).
[4] 杜鑫.全球經濟失衡及中國的對策[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7,(3).
[5] 王雪,李芳.我國外匯儲備劇增的理性思考[J].海南金融,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