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在分析、估算福建泉港區農業剩余勞動力存量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調查數據,通過對其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特征進行分析,能夠找出制約勞動力轉移的因素并提出有效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泉港區;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
中圖分類號:F0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4-0111-02
位于福建省東南部的泉港區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集體土地被征用,過去五年,泉港區累計征用各類用地2.5萬畝,約16萬農民失去耕地或部分耕地,由于區內現有企業吸納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有限,加上第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業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
一、泉港區農業剩余勞動力現狀及轉移特征
(一)泉港區農業剩余勞動力現狀
農業剩余勞動力是指可以從農業部門抽走而不影響農業總產量的農業勞動人口。泉港區2004年末總人口365 251人,其中農業人口262 272人,現有農村勞動力資源總數189 893人,可耕地面積57 420畝。在現有生產力水平下,運用勞動力合理負擔耕地法,若一個農業勞動力可耕種10畝地,由此計算出泉港區目前農業經營只需要5 742人,扣除目前在鄉鎮企業的從業人員60 053人,農業剩余勞動力有124 098人。由此可見,泉港區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大,剩余勞動力轉移任務艱巨。
(二)泉港區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特征分析
1.農業剩余勞動力輸出地域呈廣泛性,但就業流向格局仍以省內為主
從泉港區柳亭村、涂嶺村、南埔村的調查情況看,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表現出明顯的廣泛性,剩余勞動力不再局限于在本區從事非農勞動,勞動力轉移分布者以其所在地的城鎮為中心,延伸到區外、市外、省外以及國外,但大部分剩余勞動力由于要照顧家庭以及考慮到轉移的成本問題還是選擇在省內就業,省外就業的比重較低。
2.勞動力外出時間以10個月以上居多
泉港區剩余勞動力多是長時間地外出就業。泉港統計局資料顯示:2005年全區剩余勞動力中,16~35周歲的9 331人,占66.17%。可見,泉港區外出勞動力多為失地或部分失地的青壯年,對于失去全部土地的農民而言,并無農忙、農閑之分,不需要兼營農業生產;對于失去部分土地的農民而言,僅有的土地也是由年長者在家耕種,大部分外出人員在春節時才回家一次。在泉港區調查的30位外出農民中,統計發現有1/3的人員一年在外務工時間達12個月。
3.勞動力轉移以自發為主,存在盲目性
泉港區農業剩余勞動力通過政府或有關部門有組織轉移的比例仍然偏低,農民外出就業多是自發流動,以親緣、地緣、人際關系為聯系紐帶的遷移鏈效應明顯。
4.轉移出去的勞動力集中在低層次的勞動密集型行業
在泉港區調查的30位外出農民中,有11人從事加工服務業,7人從事工業制造,可見對勞動者技能要求低、就業競爭性相對較弱的商業服務業、工業仍是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行業。
二、泉港區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制約因素
盡管各級政府為農業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創造了條件,但泉港區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依然受阻。
(一)外部制約因素
1.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和落后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近年來,外出農民雖然獲得了自主擇業的權利,但農民進城后卻因戶籍問題而無法實現身份的改變,同時,他們在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都受到限制,高進城成本嚴重制約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嚴重滯后使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較大風險。目前,該區農村保障資金是由區、鎮、村三級統籌,用于保障的有限投入和農民參保所需的資金差距較大,農民保障程度偏低。
2.轉移的組織機制不健全,政府在轉移中的作用發揮不夠
各級政府把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作為為民辦實事來抓,但尚缺乏一個有權威的領導機構統一協調組織,轉移出來的農村勞動力處于“誰都管”又“誰都不管”的混亂狀態,造成轉移農民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此外,由于受認識、交通、通訊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以及培訓基金沒有真正花在培訓上,導致用工單位與求職者之間信息無法及時傳送。
3.農村勞動力市場發育不充分
目前該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市場不夠活躍,個別中介組織單純追求盈利,甚至以介紹工作為名騙取農民工的錢財。據統計,近十年該區每年通過有組織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不到10%,90%以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是處于無序狀態。該區目前職業中介機構僅有16家,就業服務網絡只是初步建立,這加大了本區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難度。
4.經濟發展水平尤其是泉港區產業結構制約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
第三產業對勞動力需求旺盛且對勞動力技能要求不高,泉港區產業結構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重工業發展迅速而服務業發展滯后。2005年,泉港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6.9%,低于泉州市平均水平8.1%,從而造成農業剩余勞動力本地非農就業的前景不樂觀。
(二)內部制約因素
1.農業勞動力素質偏低
農業勞動力素質的高低與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程度密切相關。從總體素質看,泉港區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仍然較低。泉港統計局資料顯示:2005年全區農村剩余勞動力中,小學以下的3 357人,占23.81%;初中的8 273人,占58.67%;高中的1 560人,占11.06%;中專的714人,占5.64%;大專以上的73人,占0.82 %。泉港區剩余勞動力的低文化層次結構使得他們只能從事建筑業的苦工和低層次的服務業以及進入門檻低、工作量大但報酬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
2.剩余勞動力就業期望值過高
農村勞動力渴望從農村轉移出去到城市就業,但一些具有初、高中文憑的勞動力眼光較高,苦、臟、累活不愿干。通過與村民的交談發現許多青年勞動力存在一種不正確的態度,他們參加培訓后就要找到一份工資高、工作自由、工作環境好的工作,這種過高的期望使很大一部分剩余勞動力無法轉移出去。
三、農業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的對策建議
泉港區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工作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大量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需要社會、政府、農民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改革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制度
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影響了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向市場經濟的過渡,要求根除對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束縛,使城鄉居民獲得平等就業、自由流動的機會和權利。政府要通過制度創新,廢止戶籍制度中職業歧視、人身管制這一部分的功能,把在城鎮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和生活來源的農民,按本人意愿轉為城鎮戶口。真正做到消除歧視,使城鄉居民在發展機會面前平等,從而建立統一開放、城鄉互通的勞動力市場。
(二)優化政府對剩余勞動力輸出的服務
政府對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所發揮的作用雖不容置疑,但還存在不足之處。政府一要及時出臺優惠政策,扶持被征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二要逐步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減輕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給農民外出帶來的負擔。三要大力實施勞動力就業工程,做好勞動力的培訓、推薦、引導工作。應鼓勵發展合法的民辦職業中介機構等社會化服務組織,方便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雙向選擇,積極建立區、鎮、村三級就業信息網絡平臺,將篩選后的用工信息定期向社會發布,便于剩余勞動力獲取有效就業信息,防止盲目流動。
(三)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解決泉港區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應發揮該區在勞動力、資源、地理等方面的優勢,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實現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政府應加快實施“農民向城鎮集中、住宅向小區集中”的措施,帶動家政、社區服務、餐飲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主動承接周邊地區的產業轉移,創辦服裝、手套、針織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引導拆遷群眾將部分補償資金集中興辦經濟實體和發展第三產業,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主渠道。
(四)開發農村的人力資源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在于教育發展的態勢。首先,抓好農村的基礎教育。一方面要加強課堂教學改革,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并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多渠道籌集經費的教育投資模式,既要發揮政府投入主渠道的作用又要鼓勵社會機構、企業及個人對教育事業投資。其次,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教育。在培訓內容上堅持“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原則,圍繞不同層次就業需要,引導剩余勞動力轉變就業、擇業觀念,普遍掌握一兩門實用技能,促進外出務工農民由體力型向技術型和智力型轉變,增強農民進城務工的競爭力,促進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