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中國海關發布的貿易報告顯示,2007年的中國對外貿易總額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達21738億美元。在傳統大宗商品中,紡織服裝業全年出口總額達1711.7億美元。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150.7億美元,增長20.9%,比上年回落8個百分點;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561億美元,增長15%,比上年放緩3.7個百分點;全行業出口增速自2003年以來首次低于20%。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出口數量下降,尤其是絲制產品及毛革類產品降量明顯,降幅達到20%~40%,且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4.8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這種呈現出口增幅回落、商品量減價升的現象,恰恰又顯示出紡織服裝業在新時期出口的整體態勢,在2008年出現新的“拐點”,即由過去靠低成本、拼資源所形成的高速增長,或將轉化為注重科學發展觀、形成較好而穩定增長的嶄新局面。
眾所周知,紡織服裝出口一直是中國紡織行業發展的風向標。統計數據表明,2003年以來,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以年均20%以上的增幅高速增長,對整個紡織行業的推動作用十分明顯。與此同時,在紡織行業高速發展的時期,行業中存在的內部與外部矛盾和問題往往會被掩蓋起來,如果不對這些矛盾和問題予以及時調整和解決,在一定環境下,尤其是在行業發展速度放慢的時候,整個紡織行業的發展將受到影響。因此,紡織服裝出口“拐點”的出現,以及“拐”向何方,這個問題應當予以充分的重視。
紡企在“微笑曲線”中艱難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兩頭在外,大進大出”曾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排頭兵”紡織企業提倡的最佳經營方式。20多年過去了,很多在中國發展的紡織企業,包括中外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一直都采用了這樣的方式,原料來自國外、產品銷往國外。表面上看,中國不用付出國外資源成本,不需要讓出市場,只付出廉價的、用之不盡的勞動力,還可以引進技術,中外雙方皆大歡喜。這在當時甚至于今天,確實是一個很有誘惑力的觀念。靠這種典型的加工貿易方式,不僅使中國早日成為了一個紡織貿易大國,而且一直不斷產生并增大著巨額的貿易順差。據海關統計,2007年全年貿易順差達2622億美元,比上年度增長47.7%。其中,附加值較低的出口商品約占全國貿易順差的一半,又大多系加工貿易出口所為,而紡織服裝出口順差恰恰占據甚至超過了全國貿易順差的“半壁江山”。
對現代產業價值鏈的研究表明,產業鏈利潤呈現一個“V”字形,即所謂的“微笑曲線”。在這個曲線中,一頭是研發、設計,另一頭是銷售、服務,中間則是加工生產。一般而言,處在“V”字兩頭的產業利潤率在20%~25%之間,而處在中間的加工生產產業的利潤只有5%。多年來,在有關加工貿易行業的利益鏈條中,外商拿走了大部分利潤,中國得到的是最小的一份,微薄的加工費而已。于是,我們漸漸發現,一方面,中國企業由此陷入雙重困局,賺著最少的錢,卻產生著越來越嚴重的環境污染。現在的中國每日耗水量世界第一,污水排放量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到202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占世界的1/5。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要么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要么成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另一方面,不斷增大的貿易順差,是歐美甚至發展中國家與中國日益發生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幾年圍繞中國紡織品出現的貿易糾紛無不來源與此。
盡管這是中國成為紡織貿易大國,走入世界經濟舞臺中心的必然途徑,是“交學費”的必然結果。然而,在今天新的發展時期,中國紡企應當從“微笑曲線”的尷尬局面中走出來,“拐”到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在價值鏈條問題上,中國紡織企業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是提升,提升產品的品質和培育自主品牌,在國際化的產業價值鏈條中搶占高端地位,這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更需要在長時間的實踐中通過創新,加速科技研發、培養營銷人才。二是轉移,這是一條較為現實的道路,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國家2007年出臺的加工貿易新政和產業梯度轉移的鼓勵政策,為這種選擇提供了可能。當然,轉移必須走綠色發展道路。什么是綠色道路7就是努力創造低消耗的生產體系、適度消費的生活體系、持續循環的資源環境體系、穩定高效的經濟體系以及不斷創新的技術體系,不能再重復先生產,后治理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的老路。
紡企應在增長方式上做“減法”
業內人士日前分析指出,由于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紡織品實行的配額限制已經結束,同時中美紡織品協議也即將到期,紡織服裝出口中曾經存在的虛報出口以套取配額的行為已經變得沒有意義。因此,這將促使2008年國內紡織服裝出口的增幅下降,從而擠壓掉紡織服裝出口增長率中的泡沫成分,并使紡織服裝出口減速的“拐點”變得更為清晰。
第一,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后,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的釋放效應已經大為減弱。2005年,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后,中國紡織行業產能有了很大的釋放,紡織服裝出口出現大幅增長,目前,在中低端產品的釋放潛力與國際市場需求已近飽和,短期內在大量提供符合歐美技術以及綠色要求的高檔產品上還有差距。
第二,世界紡織服裝尤其是美國、歐盟、日本市場容量并未因一體化的實現而顯著增加。近年來,無論是數量還是金額,美、歐、日這三大國際紡織品貿易市場容量均未明顯增長,而且這種勢頭還會持續。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份額增加的部分是擠占了部分其他國家的市場份額。隨著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國際市場份額的不斷提高,依靠這種增長方式取得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也將不斷下降。
第三,紡織品國內市場消費需求的增速超過了紡織品出口需求的增速。2007年1~10月,紡織服裝國內市場需求增幅達到25%左右,超過了同期19%的出口增幅。但是也應看到,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衣著類產品價格卻在下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7年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6.9%,而衣著類價格卻同比下降1.4%。這表明,紡織品內銷市場未能實現量、價齊增效益。
第四,國內紡織行業產能擴張迅猛,但沒有完全釋放的渠道。近年來,中國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水平總是高于其他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水平,產能擴張迅猛,一旦國內外市場銷售不暢,就會對整個行業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目前中國巨大的產能沒有完全釋放的渠道,而內銷市場雖然有所增長,但效益大幅提高尚待時日。
以上“拐點”說明,在紡織業經過了持續高速增長開始出現減速的時期,中國紡企應該學會在增長方式的“減法”上做文章。紡織品作為中國貿易出口的大宗傳統商品,參與國際產品競爭無非兩種策略,一是同質化產品,應該是成本領先;一是差異化產品,必須是技術占優。紡織服裝業轉變增長方式的關鍵是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由長期存在的單純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這主要取決于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創立和培育自主品牌,真正從根本上做到量減價升。因此,贏在品牌,勝在科技應是2008年紡織品出口“拐點”的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