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述了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意義,闡明了“統籌”的豐富內涵,對我國對外開放的現狀和特點進行了分析,就現階段對外開放面臨問題提出了幾點思考,給出了相應對外開放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國內發展;對外開放
[中圖分類號] F12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2-0010-04
溫家寶同志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更加注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地區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增加了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一條。這是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和未來走向的科學概括,是指導我們今后一切經濟工作的重要指針[1]。
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意義
提出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并與前4個統籌并列起來,是因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已使這一關系上升到與前4個關系同樣重要的地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增加這個“統籌”的重要意義。
第一,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互動性明顯增強。新的開放格局既對國內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又帶來了可以利用國際環境加快發展的良好機遇。因此,協調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系,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
第二,對外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07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值達9,809億美元,同比增長23.3%。其中,出口5,467億美元,增長27.6%;進口4,342億美元,增長18.2%。外資企業對于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技術進步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如貿易摩擦升級、人民幣升值壓力、國內市場受沖擊以至國家經濟安全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經濟發展既要有效利用國際資本、技術和市場,又要關注國際經濟形勢和全球資源配置格局的變化,這就需要高度重視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協調問題。
第三,“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根據對外開放新格局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在我國經濟發展進一步外向化和發展戰略調整轉變的過程中,要將產業發展戰略與對外貿易戰略和利用外資戰略結合起來,將國內戰略與國際戰略結合起來,將“引進來”戰略與“走出去”戰略結合起來。為了更有效地綜合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新時期的經濟發展戰略要更加注重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協調。正是從這種戰略思路出發,《決定》提出要完善對外開放的制度保障,更好地發揮外資的作用,增強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能力。
第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隨著我國逐步成為世界貿易大國,要發揮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重要作用,擴大我國對國際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影響。這種作用和影響,反過來又能夠帶動和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這也是提出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系的另一個重要意義[2]。
二、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內涵
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符合和順應經濟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規律性。加入WTO以后,國內的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的關聯性更為緊密。但從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正處于經濟體制的轉軌期和發展模式的轉型期,這就要求對外開放也要適應國內經濟發展新形勢的需要,使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高度地協調與統一起來。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綜合運用貿易、對外投資、對外援助等手段,推進我國經濟國際化進程。
二是保證我國經濟維持適宜發展速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國經濟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我們不僅要繼續堅持對外開放政策,還應將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相結合,達到相互促進的效果[3]。發達國家都高度重視在世界范圍內開發和利用資源,但從我國來看,95%以上的礦產品是以貿易方式直接從國際市場上購進的,在國外投資開發資源、擁有控制權的礦產進口量比例不足5%,如果一旦國際市場上供求出現緊張、價格大幅度波動,會馬上對我國的進口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只有統籌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系,才能從戰略角度制定出有效的對策和建立對應體制,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為今后的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動力。
三是提升我國經濟總體運行質量的需要。目前我國經濟以數量擴張為主的貿易增長方式,不僅日益受到國內資源、環境等因素的制約,而且還受制于國際市場。因此,必須加快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使對外貿易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方向轉變。同時根據國際市場的要求,發揮本國的人口和資源等優勢,進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及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經營理念,推進國內產業升級。因此,通過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可以使我國經濟運行與國際社會更為緊密地接軌,還可以從總體上提升經濟的運行質量。
四是促進我國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還處于初始階段,在體制上、結構上、制度上還存在著很多缺陷。特別是加入WTO以后,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尚存在很多不相容的制度性因素,越來越影響到對外開放政策的有效實施。因此,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一方面可以大力促進國內經濟發展,為市場加速成長和完善提供物質基礎,并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具有中國特色和能夠發揮本國優勢的市場經濟制度和運行模式;另一方面,通過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利用發達國家成功的市場管理制度和經驗,以及國際市場通用準則來改造和充實國內市場,用以催化我國市場的成長過程。
當然,在理解這個“統籌”的豐富內涵的同時,要充分意識到“五個統籌”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需要與其他四個統籌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三、我國對外開放的現狀分析
根據最近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已達9,809.3億美元,保持了較快增長,貿易順差1,125億美元。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雙增長,結構不斷優化。上半年,一般貿易進出口4,408億美元,增長28.7%。加工貿易進出口4,409億美元,增長17.6%,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21.3%和11.9%。如表1、表2所示,中歐、中美、中日雙邊貿易額分別為1,583億美元、1,406億美元和1,100億美元,分別增長30.9%、17.4%和14.4%。歐盟仍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美國仍為我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場。日本仍為我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出口商品結構繼續優化,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平穩增長。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現階段對外開放的特點:
第一,與改革初期相比,現在的對外開放已不存在逆轉的可能性。作為一個對世界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已經對加入WTO進行了承諾。入世5年來,這些承諾都在逐步兌現。我國制造業已全部對外開放;在世貿組織分類的160個服務貿易部門中,我國已開放了100多個,開放比例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目前,外商投資企業已遍布我國國民經濟各行業。我國外貿、利用外資、對外投資分別占過去28年的58%、43%和59%。我國的經濟增長不斷加速,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經濟體。我們有1億多的勞動力在從事對外經濟領域的相關工作。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在對外開放方面的退出成本已超出了國家的承受能力。可以說,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在戰略上考慮,我們只能是更為積極主動地開放,在開放的進程中把握先機,趨利避害。
第二,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爭奪市場、整合資源,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化獨特而又重大的變化。跨國公司運用國際規則,推行本土化戰略,由跨國經營向全球公司轉型。他們參與全球市場的競爭,并加緊整合和利用全球資源。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通過全球公司這個載體吸納整合國際資源,開拓全球市場[4]。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數以千計的著名跨國公司紛紛加入聯合國秘書長倡議的全球契約,自愿接納這個契約提倡的人權、勞工、環境和反腐敗四個方面的10項原則,將一種新理念、新規則在短短幾年內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如果還按照過去冷戰時期的思維來考慮問題,對跨國公司保持一種偏見,不去適應國際大勢,就很容易在新一輪的競爭中落伍。我國既面臨同全球公司競爭合作的挑戰,也面臨著“走出去”發展一大批全球公司難得的機遇。
第三,我國正處于從對外開放大國向對外開放強國轉變的新階段。也就是說,中國的對外開放正在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目前全球最大500家跨國公司已有480家到中國投資,世界排名前面的汽車巨頭已經全部進入中國市場,世界工業企業中的100強中已經有90多家在中國投資,外商在華設立研發機構將近800家。在跨國公司和全球貿易的帶動下,我國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但與此同時,一些新矛盾,新問題逐步凸顯。比如貿易順差過大所造成的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匯率問題、技術創新問題、對外經濟安全等問題。
總之,經過近30年的對外開放,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發展中大國,形成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形象,也理應在全球化進程中扮]更為積極的角色。但是,也應清醒地意識到,我國還不是經濟強國,在全球范圍整合資源的能力還比較弱。這就需要我們從多方面著手,付出更多的努力來解決這些新問題,提高我國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競爭的能力。
四、對現階段對外開放面臨問題的幾點思考
面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過渡期結束后對外開放的新形勢,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改革開放28年來,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開放型的經濟體系,經濟運行包含著內外兩個循環,宏觀調控難度更高。其中外循環既要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更要受到國際資本投機的沖擊,這是我們必須高度警惕以應對的新形勢。我們既要鼓勵外資流入,也要鼓勵國內資本流出;既要發展出口,也要擴大進口。貿易與投資兩個外循環的宏觀調控與微觀監管已經向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5]。我們既要積極有效利用好外資,又要高度策略地監管非直接投資的資本流動,注重流出資本的安全性,防止盲目對外投資。
第二,我國外匯儲備突破了1萬億美元以后,外部矛盾和壓力進一步增大。在外匯儲備的迅猛增長中我們必須看到近年來國際資本對我國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投入大量增加,相當一部分外資旨在進行人民幣匯率升值投機,非國際直接投資流入的外資已成為外匯儲備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2006年我國引進的直接投資呈現下降趨勢,但非直接投資類外資的凈流入卻在增長。這已成為經濟宏觀調控中的一個重要的不確定因素,并積累了新的經濟風險。這一新形勢要求我們“增強參與經濟全球化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能力”。
第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明,“引進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和海外智力”已成為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的重點,這是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的一個重要思路。事實證明,引進外資促進技術進步雖然確實有“學習效應”、“競爭效應”等積極作用,但外資對國內技術進步所發揮的作用還是很有限的。科技創新的關鍵是人才。因此,我們要鼓勵本土企業引進各類海外人才,獲得創新的最重要智力資源,并使由創新所產生的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為我所有。
第四,2006年12月11日,中國入世滿五年,絕大部分開放承諾到位,特別是服務業各領域進入高度開放階段。因此,服務業高度開放是2007年中國經濟的重要特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有效應對服務業擴大開放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在現代服務業方面中國與外國的差距很大,中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的任務很艱巨。以外資銀行為標志的金融服務的全面開放意味著銀行業競爭新局面的開始。中資銀行要發揮自身優勢,在與外資銀行競爭中學習其管理經驗,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提升服務質量,實現新的發展。中外服務業在競爭中發展將是中國經濟2007年開始的一個新特點。
第五,近年來我國對外開放中出現了一些影響效益的因素,例如地區之間惡性競爭,過度對外政策優惠,產品勞務削價等,國內體制上的問題是根本原因[6]。外貿的粗放型發展也是國內經濟粗放型發展的必然表現。過度依靠外部市場是國內擴大總需求政策未能有效實現的表現。國內資金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卻又以政策激勵引進外資則又是國內金融系統不完善和企業制度不健全等的結果。如此等等都說明,對外開放效益和水平的提高有賴于國內體制改革的深化,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容和要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國內調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將影響到對外開放的轉型。
五、政策建議
以上分析表明,在落實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時我們應注意加快轉變管理體制,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建立健全合理保護國內產業和市場的長效機制,在開放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持經濟自主性的基礎上,積極擴大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提高我國在國際經貿事務中的制衡能力。具體來說,在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過程中,我們應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擴大國內外需求。據測算,如果人均年消費再增加100元,總消費將增加近1,300億元,相當于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到2020年我國對外貿易翻兩番后,出口額將達到1萬億美元左右,比2000年新增7,500億美元,相當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量的1/4左右。此外我們要培育國內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我們在拓展國際市場時,在鞏固和發展美日歐等傳統市場的同時,要加大新興市場的拓展力度,推進跨國經營,建立我國的國際營銷戰略。另外,我們還要搞好兩個市場的互接互補。
第二,統籌利用好兩種資源,緩解國內短缺資源的約束。加快制定實施境外資源利用戰略,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境外資源供應基地。
第三,注重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充分發揮我國自身比較優勢。加強能力建設,把我國勞動力優勢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提高吸納新一輪產業轉移能力,優化創業環境,處理好利用內資與外資的關系。
第四,利用對外開放,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2006年,按現行匯率初步測算,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約5.5%,但重要能源、資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卻較高。而綜合世界銀行、中科院和環保總局的測算,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約占GDP的10%左右。所以,我們應該對簡單加工型貿易,或者環境污染比較嚴重、規模比較小、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外資項目,設定較高的門檻。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快改革進程,通過相關的政策和制度調整,使資源環境成本內部化到企業成本中去。
第五,利用外資加快中西部發展。新階段,我們解決區域發展問題也應當更具備全球視野,更具備全球思維,更加主動地推進中西部地區的政府改革,為利用外資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改革開放近30年的歷程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和地區并不是越窮越不能參與國際分工,中國就是一個窮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典型。現在看來,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有很大的差異,這使得我國更容易適應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如果政策得當,也完全有條件在全球各個產業鏈中找到合適的位置。
[參考文獻]
[1]張燕生,姚淑梅,劉旭.增強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協調性
(第一章)[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
[2]李裕鑫.從鄧小平的對外開放觀到“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J].特區經濟,2007,(3):22-24.
[3]翟芳玲:在踐行科學發展觀中“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J].山東社會科學,2004,(12):102-105.
[4]李安方.探索對外開放的戰略創新[J].世界經濟研究,2007,
(3):13-18.
[5]王志樂.從利用外資角度看對外開放戰略[N].學習時報,394.
[6]黃位旺,郭巧東.后WTO時代完善對外開放制度保障思考[J].
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07,(1):56-58.
On the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and Proposals in the New Stage of Opening-up in China
Zeng Zhu1,2
(1.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2.South 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0074,China)
Abstract:The paper first sets forth the significant meaning of unifying domestic development with opening-up. Then it clarifies its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opening-up. After tha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number of 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issues, and mak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on it.
Key words:China; domestic development; opening-up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