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已把公共投資作為政府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并已開始利用公共投資的擴張手段來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文章運用計量經濟方法,對我國在東、中和西部區域的公共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效應問題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東、中和西部區域的公共投資對各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且不同區域的經濟增長效應存在明顯的差別,其中西部區域的公共投資效應明顯低于東部和中部區域。
[關鍵詞]公共投資;區域經濟增長;Panel Data模型;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2-0014-04
一、引 言
公共投資從廣義上講是政府的公共部門為社會提供公共物品和部分準公共物品過程中發生的公共支出。因此,公共投資從這個角度可以定義為:各級政府及社區組織為了消除“市場失靈”的消極影響,為本國(地區)居民提供公共物品及準公共物品或服務過程中發生的公共支出。這種支出基本以稅收(或類似稅收)的形式由全國居民承擔,并不能明確地由受益個體支付,其支出形式主要表現為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本文這里所指的公共投資是指,政府作為投資主體在公共基礎設施和自然壟斷行業中進行的投資活動和為實現社會、經濟和人的全面發展而提供的公共服務。從具體內容看,公共投資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如電力、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訊、煤氣及水的生產及供應、水利管理業、地質勘查業等;二是公共服務領域投資,如文化廣播、衛生體育、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業、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國防等方面;三是教育和研發投資。
理論上,一個地區產出的變化,除了受資本投入、勞動投入、技術進步等影響因素外,可能一些特定的區域因素也會影響產出水平。國內外許多學者的研究已經證實(劉國亮(2002)、張海星(2004)、曹建海等(2005)、Aschauer(1989)、Etsuro Shicji(2001)、Ramirez和 Nader Nazmi(2003)),公共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正效應。那么,不同區域的公共投資對區域經濟增長有沒有效應?如果有,那么東、中、西三個不同區域的公共投資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到底有什么樣的差別?本文正是采用計量分析方法試圖對這個問題進行詳析。
二、公共投資規模的東、中、西地區比較
為了便于分析,本文沿用傳統的區域劃分方法,將全國29個省區直轄市分為三類區域,即直轄市、東部、中部和西部區域。其中,第一類區域是東部地區,包括三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和天津;以及河北、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等9個省;第二類區域為中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8個省(自治區);第三類區域為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含重慶)、云南、貴州和9個省(市、自治區,不含西藏)。
在對各個區域的公共投資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實證分析之前,我們可以先從狀態上描述一下各區域的公共投資規模到底有什么樣的差別?根據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按照本文對公共投資的定義及說明,我們可以從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中劃分出各地區的公共投資。為了便于對不同區域的公共投資規模進行比較和說明,我們這里取各地區公共投資規模的人均數據,然后再按照本文對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區域劃分匯總出各個區域的人均公共投資數據。由于從1993年以來各地區按國民經濟行業分的固定資產投資口徑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對1993年到2005年各區域的公共投資規模進行描述分析。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
1.從趨勢上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區域的公共投資規模都隨著時間的發展而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在排除價格因素影響后,東部區域的公共投資由1993年的1,060.36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6,745.56億元;中部區域的公共投資由388.73億元增長到2,957.02億元,而西部區域的公共投資則從301.22增長到3,077.90億元。其中,東部區域的公共投資規模遠遠大于中部和西部區域,中部區域的公共投資規模大于西部區域的公共投資規模。但從區域公共投資規模的速度指標上看,東部區域的公共投資以年均16.67%的增長速度增長,中部、西部區域分別以18.42%、21.37%的速度增長。西部區域公共投資發展得最快,中部其次,東部位于最后,與區域公共投資規模的水平指標變動情形正好相反。
2.從人均公共投資指標上看,人均公共投資水平仍然是東部區域的水平大于中部和西部。但西部區域的人均公共投資水平要高于中部區域的。從人均指標的增長速度上看,按照199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定基指數計算,東部區域的人均公共投資年均增長速度為17.71%,中部區域為17.42%,西部區域為21.28%,西部區域人均公共投資增長速度最快,東部區域其次,中部區域增長速度最慢。這與公共投資規模的速度指標變動趨勢相似。這也說明我國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加快了西部區域公共投資的發展。盡管從增長速度上看西部區域人均公共投資的增長速度最快,但結合人均總量水平,我們可以看出西部區域的公共投資水平在1993年為55.27元/人,而東部區域公共投資此時為90.18元/人,比西部區域人均公共投資多出34.19元/人,到2005年西部區域人均公共投資規模達到東部區域人均公共投資規模的87.66%,達到559.44元/人,而此時東部區域人均公共投資已經增長到638.16元/人,此時,西部區域人均公共投資仍然落后東部78.72元。
三、公共投資區域經濟增長效應的計量分析
(一)計量模型的設定與數據選擇
根據內生增長理論,為分析公共投資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效應,在下面的分析中,本文依然假定總量生產函數采取C-D生產函數形式,即,包含了公共投資要素的C-D生產函數隨機回歸方程為:
然后分別對上式兩邊取自然對數,將非線性的生產函數轉變為下列線性函數,則不同區域的總量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為如下形式:
其中,Y、K、G、L分別為人均產出、人均私人投資、人均公共投資和勞動力投入。這里區域總產出仍然采用GDP數據,并采用1990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各地區的GDP進行縮減,以便可比,區域人均產出通過各區域的GDP與相應區域的年底人口總數相除得到。采用199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對各區域的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進行縮減,以便與比較,區域人均公共投資和區域人均私人投資都是與區域人均GDP相同的方法獲得;區域勞動力投入指標采用的是各區域年度從業人數來代替。所有數據均來自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
(二)模型估計方法的選擇
我們采用專門的模型估計方式,即Panel Data模型分析方法。在Panel Data分析中,與有效使用數據密切相關的問題是混合估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 Fixed Effects Model)還是隨機效應模型 (Random Effects Model)的判斷問題。如果從時間上看,不同個體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從截面上看,不同截面之間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則應該考慮混合估計模型;當個體成員之間的差異變動被看作回歸系數的參數變動時,固定效應模型是一個合理的面板數據模型;當推斷是關于總體的時候,則應考慮隨機效應模型。本文主要研究模型中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即推斷限于橫截面變量影響情況,所以本文的回歸方程宜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回歸方程如下:
i=東、中、西,t=1993,1994…2005
采用GLS法,加權方式為Cross-section SUR,即允許模型存在截面異方差和同期相關。可以運用Eviews5.0對上面方程進行估計,結果見表2。
從表2中的回歸系數和模型的檢驗統計量不難看出,上述回歸方程中各變量的標準差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均顯著(東部區域的勞動力投入變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回歸方程總體上解釋顯著,無自相關。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上述模型估計結果,分析不同區域的各因素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并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三)估計結果的經濟含義
1.區域公共投資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由表2中的回歸結果可知,區域公共投資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顯著為正。這說明增加區域公共投資的確可以促進區域經濟增長。進一步比較東、中、西三個區域的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發現:西部區域公共投資的彈性系數最低,僅為0.105;而東部、中部區域的公共投資彈性系數分別為0.350、0.432。究其原因,本文認為這可能與西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和公共投資規模相對較小有關。我們用各區域的GDP來表示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用1990年的價格指數縮減后的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見表3。
從圖1和圖2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上,還是在公共投資的規模上,西部區域的水平始終是落后于東部區域和中部區域的。因為經濟發展水平低,而公共投資中用于基礎設施和教育科研等的投資又是最容易被削減的部分,所以對公共投資的支出就會減少,從而公共投資的不足反過來會影響經濟發展。盡管西部區域的公共投資在近幾年增加幅度較快,已逐漸趕上中部區域的公共投資水平,但,由于西部區域公共投資的彈性系數低于中部和東部地區,因此,西部區域的經濟產出水平仍然與中部、東部區域有很大的差距。
2.公共投資的產出彈性低于私人投資的產出彈性
私人投資的產出彈性東部區域最高,西部區域次之。其中西部區域的私人投資產出彈性為 0.449,比公共投資的產出彈性高出0.34個單位,表明西部區域的公共投資并沒有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強勁的促進作用,其經濟發展主要靠私人投資來拉動。與之相比,東部區域的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的產出彈性分別為0.350和0.470,而中部區域的分別為0.432和0.302。這一結果表明,在東部和中部區域,不僅公共投資能夠帶動當地的經濟產出,而且,私人投資也能夠對本區域的經濟產出帶來顯著的影響。
四、區域經濟增長效應的VAR模型分析
為進一步檢驗區域公共投資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我們還可以采用兩變量的SVAR模型,對公共投資與產出之間的雙向影響進行具體的檢驗分析。含有兩個變量(k=2)、滯后一階(p=1)的VAR模型結構式可以表示為:
它是一種結構式經濟模型,引入了變量之間的作用與反饋作用,其中系數b11表示變量yt的單位變化對變量xt的即時作用。γ12表示yt-1的單位變化對xt的滯后影響。γ21表示xt-1的單位變化對yt的滯后影響。根據SVAR,我們可以構建產出與公共投資兩變量增長率模型如下:
上式中,yt為t年GDP,gt為t年公共投資。對上述模型中系數b11和γ12進行檢驗可判斷公共投資(當期和前期)增長對經濟總量是否具有顯著影響;對系數b21和γ21進行檢驗可判定當前公共投資增長是否受到經濟總量增長的顯著影響。此外,該模型(3)還可判定各期公共投資增長分別對產出增長是否存在顯著影響;模型(4)還可判定當期公共投資增長是否分別受到各期產出增長的顯著影響。下面本文以1990年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和1990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縮減后的1993年到2005年公共投資和產出(仍用GDP代替)的對數指標,運用Eviews5.0軟件對上面的兩變量VAR模型進行參數估計,結果見表4。
從表4中的估計結果來看,模型(3)具有較高的擬合優度,滯后一期的區域公共投資均通過顯著性檢驗,當期的區域公共投資對當期的區域產出顯著性不明顯。這表明不論東部、中部還是西部,滯后一個時期的公共投資對區域經濟增長均存在顯著影響,而且是積極的正效應。當期的區域公共投資之所以沒有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公共投資一般都是投向基礎設施領域,需要一段時期才能夠發揮出它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來說,西部區域公共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小于東部和中部區域。這與Panel Data模型分析方法的分析結果是相同的。進一步說明西部區域的公共投資規模和產出水平均在影響著西部區域公共投資的產出作用。模型(4)的估計結果不僅方程的擬合效果較差,而且模型中的各期產出對公共投資的影響系數并沒有通過檢驗,表明當期的公共投資并不受各期產出的明顯影響,如對西部實行大開發計劃。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公共投資受到政策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綜上,本文的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各區域的公共投資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且不同區域的經濟增長效應存在明顯的差別,其中西部區域的公共投資效應明顯低于東部和中部區域。這對于我國平衡地區差異,實現各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無疑提供了一條現實途徑:中央政府可以通過實施傾斜的財政政策,加大對西部區域的財政扶持力度,實現西部區域經濟的更快增長,進而縮小西部區域與東、中部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
[參考文獻]
[1]Aschaue, D. Public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Group of Seven [J].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89b, 13(5): 17-25.
[2]Etsuro, Shioji. Public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A Convergence
Approach [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1, 6: 205-227.
[3]Miguel D. Ramirez Nader Nazmi. Public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atin American: an Empirical Test [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1):115-126.
[4]劉國亮.政府公共投資與經濟增長 [J].改革,2002,(2):80-85.
[5]張海星.公共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中國數據的計
量檢驗[J].財貿經濟,2004,(1):43-49.
[6]曹建海,朱波,趙錦輝.公共投資、私人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
的實證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5,(2):1-7.
[7]劉渝琳.公共資本與西部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J].商業研究,
2002,(4):62-65.
[8]孔祥利.政府公共支出與經濟增長相關性的實證分析[J].人文
雜志,2005,(2):74-78.
[9]于長革.經濟增長與政府公共投資分析[J].經濟科學,2004,
(6):103-111.
[10][美]羅默.高級宏觀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
社,2003,8-29.
[11]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
社,2006,302-348.
The Regional Economy Growth Effect of Public Investment
Wang Wei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the public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to expand the government needs and promote the economics and society all-round developing, so, our country has already begun to make use of the expansion of public investment to realize the economy to grow continually and steadil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utilizes the method of measurement economic to testify the regional effect of public investment in east, neutral and west region. The results of case testing indicates that each region public investment all has positive and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ifferent regions existssignificant differences. Moreover, thea public invest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Key words: public investment; regional economy growth; panel data model; Var model
(責任編輯:張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