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收入關系到農民利益,關系到整個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收入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很好地反映出了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緩慢的原因。透過這些原因我們便能制定出更有針對性地提高農民收入的策略。
[關鍵詞]收入結構;農民;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2-0056-03
一、引 言
“三農”問題最終要解決的是農民的收入問題。農民的收入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總體上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村居民家庭每人平均純收入已從1985年的397.6元上升到2004年的2,936.4元,增加了7倍多。但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卻從1985年的739.1上升到2004年的9,421.61元,增加了將近13倍。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明顯快于農村居民。城鄉差距的不斷拉大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否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利益直接關系到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能否實現。
近年來,很多機構的研究表明:農民收入增長率下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于農村經濟總值的基數小,政策調整的幅度大,農民積極性高,農民利用農業科技的能力大大增強,國家逐步提高糧食價格等原因,1978年~1984年間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達15.6%。但在目前的各種約束之下,繼續依靠這兩方面的因素來推動農民收入增長,已十分困難。除此之外,農民收入的其它動力明顯不足,1997年~1999年農民收入增長率出現連續三年下跌的情況,甚至有關部門報告稱出現了負增長。[1]這種收入動力缺失的原因多種多樣,從近十五年的農民收入各個組成部分的變化來分析,可以發現制約其收入增長的原因,從而找到提高收入的策略。
二、收入結構的分析
農民的純收入主要由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和轉移性和財產收入構成。其中家庭經營純收入包括農業收入、林業收入、牧業收入、漁業收入、工業收入、采集和捕獵收入、建筑業收入、交通和運輸及郵電業收入、批發和零售貿易及餐飲業飲食業收入、社會服務業收入、文教衛生業收入、其他收入等各項。表1顯示了1990年和2004年兩年,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按收入來源分)及各部分比例。從中可以看出:農民純收入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總收入中的比例從1990年到2004年間的變化。
第一,農民純收入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純收入的比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工資性收入由原來的20.22%上升為34.00%,上漲了13.78%。家庭經營性收入由原來的75.56%下降為50.26%,下降了25.3%。這說明:雖然家庭經營性收入仍占農民純收入的主要部分,但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農民已經屬于“半工半農”型農民。第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原來占農民收入50.21%的農業收入到2004年只占到總收入的35.98%,下降了14.23%。然而從工資性收入增加了13.78%來看,農業收入的下降部分基本上被工資的上升部分抵消了。也就是說,農民收入中其它組成部分總體上看并沒有發生變化。第三,林業、漁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郵電業、社會服務業、文教衛生各業變化很小,都在1%之內。說明以上各業未得到充分發展。第四,其它收入一項由1.24%下降到1.12%。雖然下降幅度很小,但說明農民沒有新的收入來源。第五,牧業由原來的14.11%下降到9.23%,下降了4.88%,將近5個百分點。從牧業自身來說,相當于下降了35%。這說明牧業出現了急劇的萎縮。第六,批發、零售貿易及餐飲業和飲食業收入都從原來的1.85%上漲到了3.20%。在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算是增幅比較大的,也僅有1.35%。說明農村的消費市場幾乎沒有活力。第七,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從4.22%上升為6.54%,只增加了2.23%。說明,農民的收入與支出基本相抵,沒有多余的收入用來儲蓄。第八,農業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二者之和從1990年占農民總收入的70.43%上升到2004年的79.98%,占據著農民收入的主體地位。
表1. 1990年與2004年農民年純收入各組成部分及占總收入的比例
注:本表為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來源:據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資料整理。
對以上八點變化作一綜合分析我們就會發現農民收入中各主要組成部分的變化直接反映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首先,工資收入中相當一部分是鄉鎮企業和外出務工所得。但由于鄉鎮企業的不景氣和外出務工的不穩定性,農民收入中的這一部分雖然成了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不可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其次,作為農民收入中最穩定最直接的收入來源——農業收入——的大幅下滑使農民想靠地增收的可能大大減少。對牧民來說情況類此。主要是由于近年來大量的建設用地使大量耕地缺失,而農民又得不到相應的補償。農民只是通過工資的收入彌補了農業上的收入損失。一旦工資的收入出現問題,農民境況就會出現惡化。第三,林業、漁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郵電業、社會服務業、文教衛生各業未能得到良好的發展。農民不能通過除農業之外的其它的業已存在的方式獲取收入。第四,作為農村消費行業而存在的批發、零售貿易及餐飲業和飲食業由于不能得到其它各業發展的支持,其發展空間極其有限的。它不可能成為農民收入的一個強有力的組成部分。因為只有收入增加了,消費能力增強了,才能反過來帶動這些行業的快速發展。第五,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的低速增長致使農民沒有投資于其它行業的資金。收入中的絕大部分需要維持各項支出,農民沒有進行再投入的可能,因而就不可能有自主的可持續的快速增長。換言之,農民只能靠有限的收入來源維持消費,而不能自已創造新的收入來源。而政府并未為農民創設新的增收行業,所以其收入不可能有持續增加的動力。
從總體上來看,農民收入結構極不合理、已有收入渠道缺乏活力、各種收入方式間缺少優勢互補、新的收入行業未能得到開發、沒有收入的投入與產出等造成了農民收入持續緩慢增長。
三、提高農民收入的相應措施
要提高農民的收入就必須轉變農民的收入結構,增加農民的收入方式,切實保證農民收入的穩定性,這樣才能保證農民收入穩中有升。
1.切實保證農民的地權,讓農民無后顧之憂。只有讓農民充分享有地權,才能讓農民有基本的生存保障,就使農民在農業上的收入得到保障。農民才會有更大的熱情與精力去嘗試新的創收領域,才會讓手中的資金流動起來,從而促進收入的進一步增加。主要措施有:(1)在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改進上其措辭要更利于農民的實際利益的獲得,比如可以在征地補償上設置更高的上限,并且設置下限,不斷提高下限,逐漸取消上限。在其過程中可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對上限與下限實行區別對待,實行“補償價格歧視”。讓農民地權的上收益有更明確的法律保證。(2)加快政府組織機構的改革:禁止政府相關部門、相關人員參與土地的“中間交易”,弱化政府在農民和市場之間“二傳手”的角色,減少相關人員從中謀利的機會;成立指導農民與市場直接接軌的機構,從而強化政府的指導職能。(3)建立除了現行的一次性補償征地制度外,努力推進“年收益補償制度”,即土地被征用后,農民要在土地用作商業活動后每年的實際收益中收取相關比例的利益,這樣保證農民獲得較持久的利益保障。(4)政府出資建立農民以土地入股的過渡性的非營利性土地銀行,在農民和土地銀行間建立“委托——代理”關系。土地銀行要逐步取代政府的在土地上的大部分職能,完成“業務”轉移。允許農民將土地作為資產進行抵押進行借貸等各種有關土地的交易活動。一旦地權的讓渡完成,土地銀行可以改為商業性銀行。其作用是幫助農民完成土地資源的更合理的配置,保證農民地權利益的實現。(5)對于“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土地占用,依據公共選擇程序,加強聽證會制度,規劃部門充分聽取各界意見,尊重利益相關者的意志,然后決定是否將農業用地轉為建設用地。(6)協助農民建立與地權相關的專門組織機構,確認其地位及權限,加強對政府地權的約束。(7)政府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平臺,使農民有機會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保證地權由政府讓渡給農民的過程中不出現“地權真空”,而造成土地價值的流失。[2]
2.加快建立農民剩余勞動轉移的保障制度。只有讓農民外出增加收入納入有序的經濟活動中來,才能使這一部分收入成為農民穩定的有力收入源泉。具體措施有:(1)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進一步放寬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允許外來人口按職業或者居住地入戶。(2)農村居民在城鎮就業并落戶的,在沒有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制前,可繼續保留土地承包權,并可享受原集體資產的收益分配。(3)進一步明確和落實以流入地政府為主負責進城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工作,讓他們與當地居民享受同等就學權利。(4)解決好農民工工資拖欠、勞動保護等問題,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5)要求各用人單位必須建立農民工的定期培訓制度,不斷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和就業層次。(6)制定相關法令制度規定各行業農民工的最低工資標準。
3.加強對農民的財政支持,改變農民的收入結構。只有讓農民的收入結構有所轉變,擴大農民的收入途徑,才能讓農民有更多的提高收入的機會。主要措施有:(1)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增加各級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量,逐步把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公共設施和基礎建設納入各級財政支出范圍。(2)實行以對農民直接補貼為主的補貼方式,提高政府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3)增加農業科研和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檢驗檢測、農產品流通設施、農民培訓等方面的投入。(4)切實加大對非農業行業的資金投入,迅速提高非農行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例。
4.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率,降低農民進入市場的成本。免除了農業稅只是幫助農民以低門檻進入市場邁出的第一步,只有讓農民真正以低成本完全進入市場,同時幫助農民切實提高生產效率,才能更快地將農民的勞動成果轉化為收入。具體措施有:(1)提高農產品的直供率。建立農民專用市場,讓農民以低稅進入城鎮市場進行農產品的交易。(2)對農民的各種創業要提供技術和政策上的極大優惠,讓農民完成由“勞動型”到“管理型”的轉變。(3)加強農民各種收入方式之間的協調,促成其各種收入方式的“范圍經濟”效應,形成我國農業生產的“小規模兼業農業”。(4)建立異地農民的生產技術及經驗的學習推廣制度,使新技術新經驗得到迅速推廣。[3]
5.優化農民地權契約內環境,保證地權契約效用最大化。農民地權契約內環境中存在著大量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其完備度很低,這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內在因素。因此從長遠看,國家必須提高農民的訂約水平,不斷提高地權契約的完備度,保證農民地權契約的高效率,實現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主要措施有:(1)建立農村地權契約內環境運行水平研究機構,重點是調研農村地權契約下“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現狀,研究造成上述兩種情況的原因,為建立優化機制做好準備。(2)政府成立專門機構來推進地權契約內環境的優化,包括對工作人員的培訓等內容;逐步培養農民與地權市場需求者的風險意識,盡量減少“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發生;選擇諸如“信號傳遞模型”、“信息甄別模型”等較成熟的優化機制來指導農村地權契約的優化。(3)建立專門的專業的監督指導機構,對農村地權契約的事前及事后行為加以監督和指導,在減少簽訂地權契約前后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現象的同時,繼續提高農村地權契約當事人的簽約能力,還要對政府指導農民和市場地權需求者簽訂地權契約的行為給予監督。建立相關的法律制度,對地權契約簽約前和簽約后的行為做出相應的限制和懲罰,提高高信息對稱度下地權契約的簽約率。(4)研究各種契約優化機制間的相互關系,使所有優化機制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完成對這個整體內在運行機理的研究,降低優化成本。同時要研究多種優化機制對同一“逆向選擇”或“道德風險”的綜合作用,提高優化效率。對地權契約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及處分權契約進行分類研究,逐漸明晰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細化優化行為。針對地權契約內環境運行情況對優化機制進行適時淘汰,降低優化成本;(5)加強對當前農村地權契約運行內環境的深入研究,預警可能出現的新型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提前開發新的優化機制,并在適當的范圍內進行試點,做到有備無患;實現各個優化機制間的優勢互補,實現優化成本最小化。同時對參與地權契約簽訂的各類行為主體進行深入研究,把握其行為特點,將契約內環境的優化建立在更廣泛的基礎上。[4]
此外,要加快改革農村的組織管理體制,明確各級機構的責權,明晰界限,從而促進各項措施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曹艷杰.影響農民收入提高的因素及對策選擇[J].特區經濟,2006,(5):115-117.
[2]趙德起.中國農村讓渡的理論探索與路徑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2007,(3):74-80.
[3]趙德起.中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效率分析——國家視角[J].農業技術經濟,2007,(6):72-80.
[4]鄭小華.農民增收問題的深層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04,(1):94-98.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of Increasing Peasants’Income from the Angle of Income Structure
Zhao Deqi
(Economics School,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China)
Abstract: The income of peasants is related with the peasants' benefits and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Since 1979, the income structure of peasants has changed a lot. The change brought out the reasons of peasant's income increases slowly. We can find the right ways to improve the peasant's income by analyzing these reasons.
Key words: income structure; peasant; agriculture
(責任編輯:張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