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市檔案局“四貼近”服務部門,創造“溫合”執法環境
一是政策上貼近。要求每名執法人員都要熟練掌握檔案法知識,通過易懂的規范化語言,準確地解答部門疑問。二是作風上貼近。在實際執法中,實行“人性化”執法,不辭辛苦幫助鄉鎮及市直部門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以情動人,促使單位領導和檔案員檔案法律意識的提高。三是方法上貼近。在執法過程中,把執法檢查和幫助整改融為一體,執法人員執法的同時,業務指導人員及時親手幫助整改,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四是感情上貼近。做到“說起來合法。聽起來順耳。想起來順心”,帶著感情做事,充分體現檔案執法人員的良好自身修養。
(王玉玲)
饒陽縣利用名人效應推動家庭建檔工作
為了推動家庭建檔工作向縱深發展。饒陽縣檔案局選取了在社會上知名度較高的人群作為率先建檔戶。以此帶動這項工作的開展。目前,已為河北省扶殘助殘先進個人劉學良,民間藝術大師劉彩霞,縣人大副主任、鄉土文學作家何同桂。知名書法家劉福長,獨創一格的集報老人魏會普等數十位社會名人建起了特色家庭檔案。這種做法對該縣家庭建檔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劉振業 許勝居)
棗強縣檔案局利用檔案平息上訪事件
棗強縣原機井隊職211300余人對在企業改制中待遇問題不滿意,屢次到中央、省、市、縣上訪,要求給予補償并辦理退休。省、市領導對此事都有批示。但因時間較長,且該企業已于2001年改制,造成王人人數、工作年限等情況無法認證。棗強縣國家檔案館積極協助,查找到1978年訂立的勞動協議書及1980年合同工、亦工亦農情況摸底表,證明該企業共有合同工126人,亦工亦農95人,明確記載了參加工作時間,為縣委、政府決策提供了依據,平息了這起上訪案件。
(棗強縣檔案局)
武邑縣為上千蔬菜種植大戶建立種植檔案
武邑縣是蔬菜種植大縣,其產品運銷京、津、濟南等大中城市。為了提高蔬菜產量和質量,該縣檔案局為蔬菜大面積種植鎮審坡鎮上千農戶建立了蔬菜種植檔案。內容包括:品種名稱、播種量、澆水日期、施肥量、噴藥時間和數量、病蟲害發生時間及癥狀、畝產數量和經濟效益等。通過建檔,總結了以往蔬菜種植中的經驗和教訓。積累了可貴的參考資料。
河南省檔案館將3100多張珍品票證收歸館藏
清代田賦票、民國糧食庫存券、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各根據地票證、建國后全國(軍隊)及地方糧票……經過長期努力,河南省檔案館向社會征集到一批現存量極為稀少的票證。總計3100多張。目前,這些首次入館的珍貴票證,已被妥善入檔。
據了解,這些從民間征集的票證品種繁多,顏色各異,定量不一,除了常見的糧票,還有部分糧食調供證、糧油調劑證、救災糧供應證以及米票、面票、油票、面條票、糕點票、豆腐票等,其中,面額最大的有幾百斤。省檔案館有關負責人介紹,由于我國糧票早已停止使用,許多票證已銷毀,此次收藏的一些早期糧票,尤顯珍貴。
(摘自北京市檔案信息網)
美國國家檔案館發現兩件有關南京大屠殺的珍貴檔案
在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70周年之際,中國國家檔案局宣布:我國學者在美國國家檔案館查閱有關中國抗戰檔案時,在美國外交關系檔案中發現了兩件珍貴檔案:一件是1937年12月14日,美國駐德國大使陶德致羅斯福總統的密電。密電中披露,日本駐德國大使東鄉茂德承認。在南京淪陷之前,日軍已殺死了50成中國平民。另一件是1938年1月25日,美國駐上海部領事高斯就日軍在中國上海、杭州、蘇州的暴行向國務院的專題報告。
發現這些檔案的國家檔案局研究館員王嵐經過研究后認為,陶德和高斯這兩封從不同地點、不同渠道發出的電報。通過加害者和第三方目擊者的消息,相互印證了同一事實:1937年至1938年1月。日軍在以占領南京為目標的侵略行動中曾經大量屠殺中國平民。
(摘自上海檔案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