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首要表現是政治主體的發展,政治主體的發展在政治發展中具有決定性作用。中國共產黨在我國的政治體系中處于核心和領導地位,作為政治主體的執政黨的發展,主要不是指黨的組織隊伍及其機構的擴大,而是指黨的政治行為能力的提高,即主要是作為執政黨執政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 中國 執政黨 政治發展 目標
[中圖分類] D0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2—2589(2008)08—88—02
在政治發展中,政治主體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因為政治理想和政治價值目標的確定來源于政治主體,政治體制的建構依賴于政治主體,民主政治的建設離開政治主體也是不可思議的。因此,確定政治主體發展的價值取向意義重大。政治主體的發展是指政治主體的政治行為能力的提高。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的。我國的政治發展首先表現為政治主體的廣泛性、平等性。由于社會主義實現了各種社會利益主體的根本利益的一致,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這種經濟關系的政治體現,具體為社會利益主體平等的社會政治地位和廣泛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等特征,因此,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首要的表現是政治主體的發展,明確了政治主體的發展方向,就明確了我國政治發展目標選擇的基本框架。
中國共產黨在我國的政治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和領導地位,這是由我國特殊的國情和特殊的歷史原因形成的。作為政治主體的執政黨的發展,主要不是指黨的組織隊伍及其機構的擴大,而是指黨的政治行為能力的提高,即主要是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水平的提高。
1.把握國家政權性質和發展方向
社會主義國家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廣大人民享有民主,是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國家愈發展,其國家政權的人民性愈廣泛、愈突出。而且,無論從社會發展規律來看,還是從我國歷史發展經驗來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客觀規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所以走社會主義道路代表了全國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根本利益,因而,走社會主義道路也就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作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利益忠實代表的共產黨,必須利用自己的執政地位,有效地進行反腐敗斗爭,保持好自己的無產階級本色,從根本上搞好黨風和廉政建設,絕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這是執政水平的重要體現。
2.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政治發展規律,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政治學說,為人民提供先進的政治思想
探索社會主義政治發展規律,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這就注定了它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過去,我們對中國政治發展規律的認識存在著嚴重的誤區,沒有從我們現實的經驗、政治、社會和文化條件出發,沒有從我國國情出發,是理想化、教條化的社會主義。同時,對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認識不足,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結果造成了十年動亂的產生,貽誤了政治發展的時機,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教訓。雖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及時地總結了“文革”的經驗教訓,在充分認識國情的基礎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對原有政治體制進行了切實有效的改革,但政治發展相對于經濟發展仍有些滯后,還存在著許多弊端,嚴重束縛著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步伐。實現政治發展、探索政治發展的規律,依然是我國面臨的頭等大事。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擔負著領導國家的重任,因此,必須有科學和先進的政治理論指導,能夠不斷有所創造,并能將理論應用于政治建設的實踐。這就要求執政黨必須高瞻遠矚,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積極探索中國政治發展規律,并能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很好的結合,既要尊重歷史與社會發展的規律,又要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指導整個國家各方面的建設。另外,作為執政黨,還要引導社會政治理論的研究,吸收科學研究成果,組織與領導社會的政治傳播,從而使國家與社會的政治生活更具自覺性,這是執政水平的外在表現。
3.實施科學的、民主的決策
決策,是社會管理活動的首要環節和基本功能。決策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管理效率的優劣,影響到事業的成敗。對于執政黨來說,是執政的行為和結果。決策的形成過程如何,正確與否,是決策水平的體現,同時也從根本上體現著黨的執政水平。過去,我們實行高度集中的領導體制,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決策過程缺乏民主和法制的環節,導致許多重大決策屢屢失誤。而實施科學的決策,就是要求從決策的產生途徑上實現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和法制化;在決策的結果上,是能夠經得住實踐的檢驗的,即反映客觀實際,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要求,能夠指導實踐并取得相應的成果;從決策的現實存在形態上,就是制定出能指導社會發展的綱領、路線及大政方針。黨的發展是不間斷的過程,其根本途徑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包括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不斷提高黨的自身管理水平,從而保證黨的領導能力的不斷提高。
4.調整權力結構,加強權力關系的制度化建設
政治現象中核心的問題是權力的運行方式。權力關系隨著權力各方力量的變化而變化,永恒的、絕對的權力關系是沒有的。全球化是一種外在動力,要解決中國內部存在的現實問題,決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應結合本國國情,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新的權力體系。從現實角度看,初步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權力關系的制度化有著天然的要求,因為只有實現權力關系的制度化,權力結構才能相對穩定,權力關系的運作才能依據市場經濟的要求走向規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論是集權的制度建設,還是分權制度建設,都不應該是主觀意志的產物,相反,都必須以現實的經濟和社會的內在要求為出發點。為此,在實現權力關系制度化的過程中,必須以憲法為基礎,以法治為精神。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中國現代化的長遠發展來看,制度建設應協調黨與國家、黨與社會的關系,完善黨的領導,推進人民民主和黨內民主的共同發展。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的領導核心,是執政力量的主體。協調黨與社會的目的在于使黨能夠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更牢固的政治地位,使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既能立于不敗之地,又能有效地領導國家與社會。為此,黨必須堅持兩方面的制度建設:一是黨的領導制度和組織制度建設;二是國家制度建設。前者的價值取向是保持黨與社會發展的協調關系,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完善黨的領導;后者的價值取向是依據國家制度的特點以及現代社會發展對國家制度運作的內在要求,依法建設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及黨在新時期的執政方式,使黨的有效領導與國家制度的有效運作共同得以實現。
為此,執政黨的制度建設必須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推進民主建設,要從戰略上將人民民主建設和黨內民主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人民民主推進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保障人民民主;第二,依法改革、開發制度的建設,使基于民主與效率統一而建立起來的國家制度能夠發揮出其內在的優越性;第三,完善黨的執政方式,為此,要努力建構實現有效領導的新途徑、新機制和新方式;第四,建立黨聯系社會、參與社會的新機制,使黨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獲取新的發展空間和活動空間,從而保證黨對社會的有效領導;第五,強化自身組織整合,保證黨的自身組織的統一性和領導的權威性,從而增強黨在日益多樣化的社會中的領導能力和領導地位。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