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題,用了1 800字的篇幅,向全國人民發出了要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召。他說,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他把文化提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它使我們這些靠激情和靈感來工作的文化工作者倍感光榮,同時也倍感責任重大。
倍感光榮是因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可以引領社會,通過發展先進文化,切實提升文化軟實力,從而滿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振興人民的精神家園的工作主要放在文化工作者的肩上,同時還需通過這些文化工作者去啟迪、去發動廣大人民一起參與到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行動中來。自然是一個非常光榮的任務。
倍感責任重大是因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民族振興的精神支撐,在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表現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甚至是綜合國力的基石。一個先進的文化,它可以成為時代的進行曲和主旋律。像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唱的《馬賽曲》,蘇聯十月革命唱的《國際歌》,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唱的《義勇軍進行曲》等等,震撼力和號召力無可比擬,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十分空前。而現在我們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認識、道德選擇、價值取向的獨立性、多樣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明顯,這就凸現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同時,要解決穩定、和諧發展的問題,還必須要有一個全社會認同的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我們國家,也就是胡錦濤總書記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核心價值體系是維系社會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指引社會前進方向的精神旗幟。它包括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其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和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理想是燈塔,是風帆,引領著社會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動員、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凝聚力。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它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與在改革開放時期中形成的勇于改革、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成為了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只有分清榮辱,明辯善惡,一個人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一個社會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要實現事業發展,社會和諧的目標和追求,既需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需要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導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也需要確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目前,國家倡導的“八榮八辱”就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最具體的體現。
古人說,論先后,知為先。正確的價值體系只有被人民群眾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轉化為社會群體意識,才能為人們所自覺遵守和奉行。而要使人民群眾接受,理解并掌握的主要渠道就是要運用大眾媒體的獨特優勢,加大研究和宣傳力度,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使其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這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有其特殊的規律性、藝術性,所以倍感責任重大。
責任就是使命。前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曾經說,江西的經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財團投資,江西的發展勢頭很猛,這都離不開我們新聞工作者的辛苦勞動。他們為江西經濟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也應該知道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是我們新聞宣傳工作者的根本任務。由此可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是我們全體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光榮的歷史使命。
因此,我們首先必須認真學習好、領會好、貫徹好十七大報告的精神。十七大報告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它精辟地回答了我國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發展目標繼續前進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觀點、新概括、新舉措等等都表明,黨的十七大報告旗幟鮮明、內涵豐富、思想深刻、論述精辟,充分體現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統一、總結過去與規劃未來的統一、立足國情與面向世界的統一。所以必須學習好、領會好、貫徹好,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工作。
其次積極投入、勇于創新。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內在根基。它的產生、存在和影響都與時代、社會以及它所植根的土地緊密相連。文化的使命決定了它必須投身于熱土,投身于如火如荼的事業,才能使自身成為瑰麗的民族之魂。因此,我們必須走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樣一個宏偉的時空背景中,著眼于關注時代、關注民生、關注社會、關注發展,讓文化與藝術緊扣時代脈搏,為偉大的民族復興放聲謳歌。同時,要勇于創新、敢于創新、創新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創新意識要體現在思想觀念上,體現在發展思想上,體現在機制上,體現在做好每一項工作上。作為期刊,特別是專業期刊,有其特定性,更要著眼在創新上多下功夫,下大功夫。要做到別人沒有的,我要有;別人有的,我要優;別人優的,我要特。盡量把期刊做大做強。
第三,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在一本暢銷一時的《世界是平的》的書中講到這樣一句話:地球是圓的,但世界是平的。而其中用以闡述的可將世界“鏟平”的工具,就是遍布世界各處的無孔不入的大眾傳媒。隨著世界政治的日趨多樣化、經濟發展的全球一體化,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思想文化思潮正在發生著激烈的碰撞。也即是激烈的競爭,競爭必定有優勝劣汰。所以必須要有憂患意識。看不到差距,感受不到大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壓力,滿足于取得的一點成績,一點進步,陶醉于昨天的成功而忘卻了明天的召喚,這樣的心態不可能在崛起的道路上跨越新的高度。所以只有居安思危的理念,才有創新的動力,只有居安思危的行動,才有發展的希望。貫徹落實十七大的精神,進一步團結鼓勁,一個輝煌燦爛的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春天就在眼前。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