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是農村第二次飛躍式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去年開始,國務院為了推動新農村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為進一步提高新農村建設資金的使用效益,根據江西省審計廳統一安排,我局于2007年7月至8月間,對全縣各鄉鎮的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進行了專項審計調查。經審計調查表明:大部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點主要依靠群眾、組織群眾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引導農民自愿投工投勞,利用有限的新農村建設資金改善了農村的道路、農民的飲水等問題,大部分新農村項目點建好后,取得了預期效果,多數試點村農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凈水,用上了衛生廁”,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但制約全縣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以及影響農村穩定和持續繁榮的因素依然很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有許多問題和情況亟待解決,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從審計調查情況來看,下步新農村建設:
1、要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抓主導產業促經濟發展。只有發展富民產業,使農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撐起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大多數農民都希望政府在產業發展方面應做好引導,在產業化建設中積極發揮以點帶面和典型輻射的帶動作用,促進二、三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2、要進一步加強村級道路建設。“要想富,先修路”,縱觀我縣的農村公路,特別是村級道路硬化率低,農民群眾希望通過新農建設,村級組織應從關心熱點問題入手,發動農民,出資出力,解決村級道路“雨天泥濘、秋季塵飛”的局面。
3、要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構筑政府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公共財政職能,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農業投入力度,使農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4、要大力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農民。“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素質。應依托產業發展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大多數農民成為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
5、要以創建文明村為先導,塑造農村新風貌。應著力整治農村環境,植樹造林,美化、凈化村容鎮貌,盡快改變農村的臟、亂、差現象。同時,扎實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改變農村的各種生活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一個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
6、要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選好村級領導班子。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也是建設新農村的組織實施者。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創建好班子作為農村各項工作的龍頭,通過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提高農村干部的素質和能力,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7、要注重農村教育。孩子是社會發展的希望,再窮不能窮教育。從長遠考慮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壯大師資力量,提高教學質量;積極推進農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規模和現代化水平,節約資源;減免農村義務教育費、以及到城市就讀借讀費,讓城鄉教育同步發展。
(作者單位:上饒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