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外援貸款項目開始投入到各地區,這些資金的投入對彌補地方經濟建設資金的不足,推動地方經濟和事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據有關部門數據資料反映及我們審計情況來看,部分項目的投資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效益和作用,具體表現在:
1、部分縣未按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要求實施,影響了項目的社會效益。比如世行貸款貧困地區林業發展項目是一個帶有扶貧性質的項目,項目選擇的鄉、村,70%~80%必須是貧困鄉、村;60%~70%的項目受益農戶為貧困農戶。但部分縣在實施該項目時沒有落實這一規定,大量世行貸款及配套資金集中在國營實驗林場。
2、部分項目實施縣財政和項目辦滯留、挪用項目資金,影響了項目投資效益的發揮。
3、隨意處置外援貸款配置的物資,項目物資沒有用于項目實施上,影響了實施項目的質量。
4、超標準使用項目管理費較普遍,項目資金被擠占用于彌補經費支出及發放工資,影響了資金使用效益和項目的實施。
5、配套資金不落實,勞務折抵比例嚴重過大,實施戶承擔資金過重,影響了項目實施個人和單位的積極性。
6、還貸準備金提取不足,加大了還貸壓力,使縣級財政今后將背上沉重的償債包袱。如有的僅占應提金額的23.24%,貸款還貸準備金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在一定程度上將沖擊地方財政的預算平衡。
為進一步規范外援貸款項目管理,提高運用外資的效益,我們建議:
1、加強領導,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各級政府要把外債管理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來抓,多關心、多過問外債管理工作。財政部門作為政府外債的最終承擔人,要以債務管理為主線,以項目的還貸為突破口,在外債項目的“供、用、還”等各個環節上,全方位地參與和加強管理工作,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2、進一步理順政府外債管理體制。理順政府外債管理體制,就是要在舉借外債的“積極、合理、有效”的原則上,并在完善和落實外債管理各項規章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和健全“責、權、利”相互統一的借用和管理機制,使各有關管理部門、各有關單位和各項目實施人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分工協作、共同配合”。
3、認真履行職責,確實發揮外資的作用。財政部門要認真組織和把好項目貸款資金提款報賬關,積極主動地參與外債貸款項目的全過程管理,加強對項目資金跟蹤問效。項目實施部門要認真地實施好貸款項目,積極做好債務的落實工作,嚴格實行資金使用情況反饋制度,對大宗物資采購要嚴把好關。審計部門要發揮政府監督的職能作用,切實地加強對項目貸款資金的審計,以防止和杜絕各種資金使用上的違紀、違規現象的發生,提高外資的使用效益。
(作者單位:撫州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