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承擔著全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信貸支農任務,農村信用社貸款已成為廣大農民籌集生產、生活資金的主渠道。農村信用社積極推行“農村信用工程”,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和農村個體工商戶貸款、農民消費貸款等新的金融服務品種,對于解決農民貸款難,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更好地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農村信用社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金融力量。但是,縣級農村信用社歷史積累的遺留問題還未完全得到解決,機制轉換的任務還很艱巨,潛在的風險不容樂觀。
一、縣級農村信用社的風險現狀及原因
(一)不良債權大、潛虧制約著信用社的發展。縣級農村信用社受特定貸款對象和信貸額度的制約,貸款額度較小,但人員分散。貸款的主要區域和對象是農村、農業和農戶。由于農業企業周期長,農副產品缺乏深加工,其附加值較少,利潤空間較小。農戶貸款受經濟政策的影響,農業產業難以形成規模企業,且分散在各家各戶之中。致使利潤較小,難于付息和還貸。鑒于以上因素,貸款本金和利息難于收回,存在潛在的虧損。以某縣信用聯社2005年末為例,不良貸款總額占貸款總額的20%以上,占總資產的10%以上。與國際標準相差甚遠。在這些不良貸款中還有1990年以前的貸款2 000萬以上未還本付息。在這些貸款中貸款對象結構復雜,既有農村工商企業、農村村民委員會、農戶貸款,也有受行政干預形成的百農貸款、工業和房地產企業貸款。貸款逾期不歸還到期貸款,使信用社貸款大量壞賬,經營嚴重虧損。同時這些貸款對象現狀不盡如意,有的企業已處于微利保本狀況,民營企業“稚弱”難以支撐。不良貸款形成損失的可能性極大,如形成損失,一般信用社的呆賬準備金不夠沖抵,必將涉及資本金的減少,從而形成信用社股東股本的減少,導致信用社信譽下降。不良貸款由于不能加入正常的經營活動,不能產生效益,同時還將負擔利息,潛在的損失將無法計算,同時不制約農村信用社的生存和發展。
(二)資產負債率高,資本金少,安全系數小。農村信用社是高負債經營機構,其自有資本數量與資產的比例大大低于一般工商企業,因此,抵御資產重大損失的能力較弱;農村信用社發生財務困難后,極易引發擠兌現象,其承受危機的時間和能力明顯弱于一般工商企業,家庭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相聯系,尤其是與廣大農村、農業和農民的千絲萬縷的關系,農民微薄的存款,是全家人的救命錢,如果產生損失,后果不堪設想,因此農村信用社經營活動敏感度較高。以某縣農村信用社2005年度末為例,賬面反映資產總額10億元、負債總額9.8億元、所有者權益只有0.2億元,資源共享產負債率高達98%以上,如果剔除不良貸款中已形成的呆賬損失及其他資產中的潛虧,實已是資不抵債,其自有資本還不到2%。農村信用社在高風險中運行,其信用風險較大,其中:資本金小是制約農村信用社生存和發展的“瓶頸”,同時產生的風險也難經量化。
(三)固定資產占據比重大、流動資產小。流動性狀態如何,既反映著經營狀態的好壞,也顯示出管理能力的高低。農村信用社特別容易受到流動性危機的威脅,而一旦遇到,所遭受到限制的打擊會特別沉重。對于農村信用社來說陷入流動性危機要比出現經營性虧損的風險更嚴重。在目前儲蓄投資轉化不暢的經濟環境里,對信用社來說這個壓力與日俱增。信用社一方面吸引越來越多的居民儲蓄,是硬負債;另一方面貸給經營效率低下的企業,沒有相應的產出,償還債務就會發生困難,對銀行來說,這些貸款是軟債權,形成不良資產的可能性很大。以某縣農村信用社2005年度末為例,賬面反映固定資產凈值占所有者權益比率為125%,大大超過不超過50%的規定,固定資產占據了較大的流動資金,導致流動資金不足。在流動資產中又存在違規拆出資金,形成的沉淀資金1 000多萬元。整個信用社存款債務10億元、貸款債權6億元,相差4億元,如果發生擠兌現象,后果不堪設想,那是致命的。
(四)業務單一,抵御風險能力差。縣級農村信用合作社,以縣為單位,實行統一的一級法人,下轄若干個農村信用社。由于地域的限制,致使各個信用社開展相同的業務方式。受資本所限,縣級農村信用社的業務領域、服務范圍和經營規模也就很有限,只好在有限的領域中開展幾項信用業務,資金也集中在有限的領域中的幾項業務之中,形成“把所有的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的風險。以某縣農村信用社2005年度末為例,所有經營項目就是存款和貸款業務,未開展其它服務項目的業務。如果發生信用及其政策風險,根本無抵御風險能力。
二、化解信貸風險及防范對策
農村信用社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農村信用社風險防范處置機制。農村信用社作為地方金融機構,要立足本地實際,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處理好管理與發展、速度與質量、規模與效益的關系。增強風險意識,堅持審慎經營、穩健運作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完善內控制度建設,運用各種現代管理經驗和科技手段,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要按照國辦發[2004]48號文件的要求,建立農村信用社風險預警、防范、處置機制,明確責任,切實防止農村信用社可能出現的系統性和區域性支付風險,確保農村金融和區域經濟金融安全。不斷改善資產質量,進一步增加資本實力,提高經營效益,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服務。
(一)準確分類
為建立現代銀行制度,改進現行的四種貸款分類方法,加強銀行信貸管理,提高信貸資產質量。按照劃分不同檔次通過貸款分類揭示貸款的實際價值和風險程度,真實、全面、動態地反映貸款的質量;發現貸款發放、管理、監控、催收以及不良貸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加強信貸管理;為判斷貸款損失準備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據。評估銀行貸款質量,采用以風險為基礎的分類方法,即把貸款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后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貸款分類是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貸款分類過程中,農村信用社必須至少做到六個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完善信貸規章、制度和辦法;二是建立有效的信貸組織管理體制;三是實行審貸分離;四是完善信貸檔案管理制度,保證貸款檔案的連續和完整;五是改進管理信息系統,保證管理層能夠及時獲得有關貸款狀況的重要信息;六是督促借款人提供真實準確的財務信息。貸款風險分類法是對貸款分類的最低要求,也是判定農村信用社貸款質量的基礎。農村信用社應該按照謹慎會計原則,并按照財政部的有關規定和人民銀行有關貸款損失準備金計提的指引,提取貸款損失準備金,核銷損失貸款。
(二)建立風險評價和預警指標體系
為了加強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監管,全面客觀地評價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金融風險、及時有效地識別和處置金融風險,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督促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增強金融風險的自我防范、自我控制和自我化解能力,保證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健康穩定發展,2004年1月6日,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制定下發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風險評價和預警指標體系(試行)》,自2004年1月1日起執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風險評價和預警指標體系(試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風險評價體系,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監管部門在綜合分析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定量指標的監測和監管者的定性判斷來綜合評價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風險狀況的方法和過程,以實現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風險客觀、全面的判斷和評價。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監管部門根據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風險狀況的靜態和動態監測情況,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對風險較大和風險突然加劇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及時進行預警的方法和過程,以督促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加強防范和化解風險工作。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風險評價和預警指標由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組成。其中,定量指標由五大類共17個指標組成,定性指標為管理能力。
1、資本充足性指標。主要考核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指標,反映資本充足性。
2、流動性指標。主要考核備付金比例、資產流動性比例、拆入資金比例,反映資產的流動性。
3、安全性指標。主要考核不良貸款比例、不良貸款預計損失比例、不良貸款預計損失抵補率、對最大一戶貸款比例、對最大十戶貸款比例、對最大十戶貸款欠息比例、不良信貸資產比例,反映資產的安全性。
4、效益性指標。主要考核資產利潤率、利息回收率,反映資產的效益性。
5、綜合發展能力指標。主要考核存款增長率、不良貸款余額下降率、固定資產比例,反映信用社的綜合發展能力。
6、管理能力。主要評價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程度、風險的管理能力、內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有關報表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其主要有法人治理結構、風險管理能力、內控制度的健全性、內控制度的有效性、監管報表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
(三)風險指標的監測和預警
監管部門要認真做好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各項指標的監測、預警工作。主要是備付金比例、拆入資金比例、不良貸款比例、不良貸款預計損失比例、對最大一戶貸款比例、對最大十戶貸款比例、不良非信貸資產比例按月監測;不良貸款預計損失抵補率、資產利潤率、利息回收率、存款增長率、不良貸款余額下降率按年監測,其他指標按季監測;對單項指標值進入預警值的,要及時預警;指標出現異常變動的要查清原因;指標惡化的要及時預警。
(四)風險綜合評價及分類
將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風險劃分為七個等級。對不同等級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根據其風險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監管措施。將風險分為:A+級、A級和A-級機構、B級機構、B-級機構、C級機構、C-級機構。根據其分類結果要督促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進一步增強風險防范能力和服務功能,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鞏固和發展經營成果;要督促其加強經營管理、強化內部約束機制,制定措施,控制和化解風險,改善經營狀況;增強風險的控制和化解能力,有效控制風險并盡快化解主要風險。總之,應及時進行動態預警,并督促其制定措施,有效控制風險,防止進一步加大風險。
(作者單位:興國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