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般的常理,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所依賴的條件。世界上有一些國家,經濟增長快于其它國家,逐漸從落后的國家成為比較發達或比較富裕的國家,其中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一個重要支撐條件。因此,在一定的條件下,豐富的自然資源對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是有利的,尤其是在農業經濟階段和工業化的早期階段,人類經濟的主要內容是對資源或資源性的產品進行開采和初步加工的情況下,更是如此。今天,在一定的條件下,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可能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朝好的方向發展,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中東石油國家以及俄羅斯等。
但是,無論自然資源是否豐富,“在一定的條件下”卻異常重要。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未必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反而會成為經濟增長的障礙。這已被國內外經濟學家的實證研究所證實,并被稱為“資源的詛咒”。
內蒙古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富集的地區。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35種,其中67種礦產保有加儲量居全國第10位,28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3位。草原面積、森林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列全國第1,稀土儲量居世界之首,煤炭保有儲量占全國的1/4,居全國第1位,并擁有世界級的整裝大氣田。
近年來,內蒙古經濟實現了跨躍式發展,經濟增長走出了相對全國更為獨特的軌跡。2001-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2%,不僅比“九五”時期增速快,而且明顯快于全國的增長水平。2006年人均生產總值突破2000元,年均增長17.1%。內蒙古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影響力明顯擴大,地區生產總值在各省區市中的位次由24位上升到17位,人均生產總值列全國第10位,在西部地區列第1位。
事實表明,盡管經濟的增長一定程度上來源于近年來資源型產品需求大幅度上升和價格的提高,但是“資源的詛咒”并沒有發生在內蒙古身上。同為資源大省,內蒙古的近鄰山西省是煤炭資源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是典型的資源型產業集中的地區。但目前人均生產總值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8%。如此看來,內蒙古經濟的增長,擁有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之外,還存在更多的“一定的條件”。那么這個“一定的條件”是什么呢?我認為其中的關鍵是自主增主機制的形成。
經濟自主增長,一般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資源通過市場機制得到優化配置,各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各類市場主體充滿活力,整個社會都具有追求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力,由此產生的經濟增長稱為經濟自主增長。回顧內蒙古的發展進程,我們不難看到,在經濟的快速增長過程中,內生的力量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自主增長機制已經初步形成。具體表現在:
一是經濟運行的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資金、技術、人才等經濟要素的流動進一步加快,行政壁壘逐漸減少,以市場為基礎配置資源和大范圍資源重組的格局基本形成,市場化程度穩步提高。目前,市場形成價格的比例已占到95%左右。
二是投資主體發生深刻變化。從投資來源看,非國有經濟成為投資的主要力量。2005年,財政性資金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8%,比2000年下降了2.3個百分點;自籌資金占63.5%,比2000年提高了17.2個百分點。這使得內蒙古以往對國家投資依賴性較強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變。特別是內蒙古抓住了國際資本流動和國內產業轉移的機遇,堅持大范圍、高標準、寬領域、多渠道合理配置資源,引進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并與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相結合,形成了新的巨大的投資來源。目前,招商引資已占到固定資產投資的40%以上。“資源的詛咒”發揮作用的重要方面,是對資源采掘業等基礎行業的投資限制了其它產業的特別是制造業的投入和產出水平。內蒙古投資來源結構的改變,使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從投資主體看,“十五”期間內蒙古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58.7%,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快14.5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由2000年的36.1%上升到58.1%。2005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的增加值已經占到地區生產總值的33%,比2000年上升了10個百分點。
三是結構升級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從產業結構看,內蒙古的產業特征是以資源為基礎的,但是以資源為基礎的產業并不是產業結構的全部內容。首先,內蒙古抓住了國家進入工業化中期后對重化工業產品需求旺盛的機遇,能源、化工、冶金等產業得到長足發展;抓住消費升級的機遇。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農牧業優勢得到成分發揮。在大力發展資源型產業的同時,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等得到迅速發展。其次,資源型產業是建立在較高的技術基礎之上的。如能源、冶金等行業,新上項目直接采用國內外先進的技術設備,為提高競爭力打下了良好基礎;乳業不斷引進國內外先進的飼養、加工技術,處于國內技術領先的地位。第三,以資源為基礎,不拘泥于資源的開發,而是大力發展資源的延伸加工,提高產業附加值。如以煤為基礎,積極發展煤化工,甚至投巨資建設世界領先的煤制油項目。目前全區的50%以實現本地轉化。
四是不斷創造優良的投資環境。山西省的教訓是資源開采的同時伴隨的環境污染和傷亡事故較為嚴重,同時資源密集區的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導致由資源開發積集的財富大量外流,嚴重地損害了當地經濟發展。內蒙古也一定程度存在上述問題。但是由于措施及時,問題控制在了較低的程度。自治區不斷加強法制環境、人文環境和信用體系建設,并出臺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同時,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在這樣的條件下,當地依靠資源型產業發展起來的民營資本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促進了資源開發——后續產業的良性發展。
五是推動科技創新。“資源的詛咒”之一是由于初級資源型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導致人力資本的積累和科技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從山西省看,在2002年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利用效能評比中,排名中部地區的末位,相應的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業人員數由1995年的4.4萬人下降至2003年的3.9萬人。內蒙古隨著經濟的發展,圍繞產業技術升級,在羊絨、乳制品、生物制藥、煤液化、煤汽化等領域逐步建立了國內一流甚至領先的研發中心,吸引了國內優秀人才,支撐了資源優勢向產品優勢轉化過程中的技術需求。
近年來內蒙古的快速發展引發了“內蒙古現象”和“內蒙古模式”的討論。內蒙古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不同于全國的發展軌跡,是為“內蒙古現象”;而“內蒙古模式”所強調的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道路具有自身的特性,在一定范圍內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相對于“資源的詛咒”而言,“內蒙古模式”是對內蒙古發展道路具有很強現實意義的理論概括和實踐總結。
建立和完善經濟自主增長機制,是內蒙古經濟發展不同于一般以資源型產業為主地區的重要特征;雖不能完全概括內蒙古模式的所有特征,但至少可以較好地說明資源富集的地區如何既依托資源,又不局限于資源,通過資源之外的其它要素和條件的集聚和完善,使資源的優勢真正轉化為經濟增長的現實,避免“資源詛咒”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