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義博會的發展軌跡
義博會形成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1)傳統集市階段(建國后至1982年以前)。該階段發展的特點:市場不依賴于外在力量而產生、發育和發展,政府沒有介入市場的形成。(2)馬路市場階段(1982-1984)。該階段發展的特點:政府對市場管理的介入使市場由分散、無序的狀況轉變為有組織、有規劃和規范的運轉,市場的規模還比較小,但已開始顯現出了商品聚集的優勢。(3)起步與發展階段(1984-1993)。該階段發展的特點:政府和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使市場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市場規模快速擴張,政府對發展市場的思路進一步明晰。(4)市場化階段(1993-1999)。該階段發展的特點:政府由對市場的直接管理轉變為強化服務、發展相關支撐產業的隱性支持,標志著市場的發展步入成熟階段。(5)國際化階段(1999-)。該階段發展的特點:相關產業如制造業和會展業的發展為市場向出口外向型的方向轉變奠定了基礎,市場從此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
二、義博會的SWOT分析
(一)義博會的優勢
1、價格優勢。由于市場起步早,“買全國貨、賣全國貨”使義烏小商品市場成為全國小商品批發的價格形成中心成為可能。近年來,通過引導、發展總經銷、總代理的新型營銷方式,價格優勢更趨明顯,加上本地制造業的培育、發展、壯大,以“質優價廉”為主要特征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凸顯,小商品價格形成機制日漸成熟。由于義烏市場門類齊全,加之聯托運線點遍布全國,貨物運輸優勢明顯,物暢其流,成本降低,有力地支撐了小商品集散地的功能發揮,進而降低商品價格。
2、會展優勢。義烏依托小商品專業批發市場的優勢發展會展業。自1995年始,舉辦每年一屆的中國小商品博覽會。2001年,展會升級為國家級外向型展會,以顯著的外向度和經貿性成為我國年度最重要的國際展會之一,是全國第三大展會。
3、物流網絡優勢。義烏小商品商場物流發達,是浙江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市場擁有200余條聯托運線路,直達國內300個大中城市;六條鐵路行包專列;建有浙中地區惟一的民用機場;緊鄰寧波、上海港,海運發達,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立體化的交通運輸網絡;國內外貨運經營單位入駐的有600多家,全球20強海運集團有8家在義烏開設分公司或者設立辦事處;建設了國際物流中心、商城物流中心兩個現代物流基地,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先進,功能完善、高效。
(二)義博會的劣勢
1、展會存在規模瓶頸。據義烏梅湖會展中心分析,今年義博會報名參展企業有2989家,申報展位4717個,與上屆相比分別增長2.5%、21.7%,展位缺口還達1700多個。可見,展會的規模還不適應市場的需求,還存在規模瓶頸。
2、辦展活動規范化欠缺。會展業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展覽環境與競爭秩序,需要進行規范化管理和操作。目前義烏會展業發展過程中對會展業的審批程序、運作方式、資質認定、統計評估、市場管理等方面還缺乏相應規定,行業自律與規范尚不完善。
3、專業人才缺乏。義烏會展經濟發展很快,但高素質的專業展覽人才缺乏。目前,義烏市還沒有專業的會展服務隊伍。從業人員一般只是經過簡單的培訓便上崗了,很難滿足會展組織和接待的特殊要求。因此,隨著義烏會展的發展,專業人才的培養已刻不容緩。
4、城市影響力較弱。作為一個中等城市,義烏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都遠不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會展的發展速度與國內會展業發達的城市相比有相當差距等。所以,義烏會展經濟的發展要加大城市建設,并不斷擴大城市的影響力。
(三)義博會的外部環境機會
1、義博會發展的天時地利。中國會展業的黃金時代已到來。根據中國的市場容量、經濟實力以及對周邊國家的經濟輻射能力,預計21世紀的頭二三十年內,中國將成為東亞乃至整個亞洲的展覽中心。義烏小商品集群是以市場交易聯系為紐帶的企業在一定區域內大量集聚發展,并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是制造業群體與商業群體的復合體。
2、政府的扶持政策。為進一步發展會展業,義烏市已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和促進會展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并設立專項會展業發展資金,對舉辦各類展會進行補助和獎勵,重點用于三個方面:宣傳和推介會展業項目,獎勵重點和品牌展會,鼓勵引進和創辦符合義烏產業發展方向的展會項目;鼓勵出國參展、知名品牌參展、知名展覽公司辦展;培養會展人才,獎勵對會展業發展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
3、市場化的運作體制。近年來,義烏會展逐漸形成了市場化的辦展機制。展覽事務多年來一直堅持市場化運行,市政府扮演的只是“服務”角色,在服務的過程中選擇適當的時機從具體的展覽事務中退出,停止直接參與展覽的“錯位”和“越位”行為,轉而采取“補位”和“到位”行動,即制定相關的產業發展政策,監督展覽活動按規劃有序進行,創造良好的會展配套環境。
(四)義博會的外部環境威脅
1、國際會展強勁的威脅。2004年初,商務部發布了第一號部令。公布了設立外商投資會議《展覽公司暫行規定》,首次允許外國投資者以外商獨資的形式在中國境內設立外商投資會議展覽公司,外商投資會議展可以在中國境內主辦、承辦各類經濟技術展覽會和會議。國外公司雄厚的資金,豐富的辦展經驗對義博會是不小的沖擊。
2、兄弟城市的競爭威脅。中國會展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為全國一級會展中心城市,大連、深圳、青島、南京、廈門、昆明、成都等為區域級的會展城市,其他為地方性會展城市”的相互協調、各具特色、三個層次的會展經濟發展格局。目前,浙江有杭州、寧波、義烏等三個城市有望成為國內次級或專業會展中心,已在省內形成三國爭雄之勢,這意味著三個城市中有一個將成為國內次級或專業會展中心。近幾年來,杭州和寧波聯手競爭義烏會展業,義烏正面臨激烈的競爭形勢。義博會需腳踏實地打造品牌,要在“會”與“展”及產業鏈上創造特色會展產品,與杭、甬競爭,確定義博會在長三角和國內的地位。
三、義博會的發展戰略
(一)強力打造國際化的商貿平臺
目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義烏會展業發展的目標定位是:以國際化、專業化為發展方向,依托義烏小商品市場集聚輻射優勢,堅持走自我壯大與多元合作相結合的路子;圍繞小商品市場需求經常性地舉辦各類特色專業展會,推動相關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打響義博會的品牌,把義博會建設成為國際性商貿平臺。要做好“走出去”文章。充分利用有關國際組織、友好城市、著名會展、華僑、外商等渠道的資源平臺,建立與完善會展業的國際營銷和宣傳網絡。鼓勵會展企業通過投資、設立分支機構等形式向外擴展,建立企業的對外平臺,掌握市場的信息,壯大自身的實力。
(二)“做專、做精、做大”,打好專業化這張牌
隨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市場細化趨勢,專業會展將成為會展業的一個發展方向。要加強對國內外會展市場的調研,立足城市的特色產業優勢、自然環境稟賦和地域文化蘊涵,通過細分市場、找準定位,形成明確、專業的會展內容,打造一批精專的會展項目。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運作模式鑒于以上專業化的趨勢,可以考慮繼續彰顯小商品的特色,實施產品的品種創新與品質創新,不僅要研究中國的文化習慣,還要放眼世界,積極擴大產品的類型與新品種的類別,進一步研究消費者的需求變化趨勢,不能被動的適應市場,而要創造市場,否則將被市場拋棄。
(三)增建會展場館,進行業態創新,推進集團化運作
目前展位需求的現狀已對義博會的做大做強構成明顯障礙,政府部門可考慮盡早擴建新展館將其列為重點項目,并留有進一步發展的余地,盡快擬定招商計劃,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到義烏,按照大小結合、功能互補、新舊共存的原則,使義烏會展設施的布局逐步趨向合理,以滿足舉辦大規模、多場次會展活動的需要。進行業態創新,在同一建筑空間中融會展、餐飲、賓館、娛樂、大賣場、旅游觀光等不同的行業業態為一體,使之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更好地滿足高端商業客戶的多方面需求,最大限度利用資源,減少展覽館、廳的空置浪費,減少人們在展會期間疲于奔命的時間浪費,有效緩解展會期間的交通壓力和高檔賓館爆滿的住宿緊張壓力,從而提高會展業的綜合效率和經濟效益。同時,推進同業戰略聯盟和資本經營,適時推進會展經營者的集團化運作。
(四)重視義博會品牌化運作
一個著名的品牌能支撐一個企業,擁有品牌展會也是一個會展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培養一個品牌展覽會并不容易,不可能企求通過辦一次兩次展覽會就能達到目的。必須要有長遠眼光,要敢于投資、敢于承擔風險、精心呵護、耐心培育。展覽企業必須確立長遠的品牌發展戰略,從短期的價格競爭轉向謀取附加值、謀取無形資產的長期競爭,用先進的品牌營銷策略與品牌管理技術強占展覽市場的制高點。在義博會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應不失時機地大力實施義博會品牌延伸策略,可以冠名“義博會推薦產品”或“義烏制造”,從而進一步實施“貿工品牌聯動”戰略,著力使義烏制造培育針織、飾品、印刷、拉鏈、玩具、工藝品等優勢產業,逐步筑起“小商品、大產業,小企業、大集群”的工業產業發展格局,形成了與市場聯系緊密、獨具特色的小商品塊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