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不足是當前我國農村社會救濟制度面臨的最大障礙,加大財力投入是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的物質基礎和前提保障。目前的狀況是資金供需缺口大,“僧多粥少”,資金制約成為農村救濟工作開展的主要瓶頸。以2002年為例,農村享受低保的人數是407.8萬人,臨時救濟人數1677.6萬人,散居五保戶人數162.2萬人,人均救濟額是197.6元。如果按照社會救濟對象6000萬人計算,人均救濟額為73.97元/年,這樣低的標準遠遠不能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首當其沖的是要對財力需求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而對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的財力需求進行預測,可以為制定合理的農村社會救濟政策提供參考,以推動農村社會救濟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財力需求預測的參量設置
(一)農村貧困救濟對象界定
2000年我國對農村貧困提出雙重標準,即收入低于絕對貧困線625元的絕對貧困人口和收入處于625~865元之間的低收入人口,兩者所占比重約分別為3%和5%。由于新時期的反貧是建立在原來的基礎上,因此要注意銜接性和連續性。既要對未解決溫飽的絕對貧困人口繼續救濟,又要對部分已解決溫飽但自我保障能力弱、極易返貧的低收入人口進行扶持,以改善其生存和自我發展的條件。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通常把20%的低收入人口作為相對貧困的標準,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還達不到這個條件,但新時期的農村救濟可以以低收入人口的收支狀況作為參照基礎,將一部分低收入人口納入到救濟對象當中來。結合目前我國農村反貧工作的階段性特點,可以設計高、低兩個方案。低方案是只將絕對貧困人口作為救濟對象,高方案是除了絕對貧困人口以外,還將5%的低收入人口納入到救濟對象中來。
(二)農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線
對農村貧困人口的救濟金給付,離不開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確定。本部分預測分析的基本立意是測算我國2006~2010年在保證農村貧困人口基本生存狀態的前提下需要給付多少救濟金。
基本生存狀態的含義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個人或家庭維持生命正常活動所必須的消費需求,包括兩部分費用:一部分是最低食品支出費用;另一部分是最低非食品支出費用,如衣著、住房、交通、燃料、生活用品、醫療、教育、服務等。以這些維持農民生存所必須消費的物品和服務的最低費用作為農村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線。
對農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確定有很多種方法,如食品能量法、最低收入比例法、問卷調查法、恩格爾系數法、食物份額法和馬丁法等。1989年以來,我國農村調查隊采用的是食物份額法,后來做進一步改進采用馬丁法確定食物貧困線和非物貧困線,最低生活保障線即兩者之和。在過去制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時,過多強調了滿足貧困人口食物需求的重要性,而較少考慮非食品需求。隨著農村絕大部分絕對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解決,今后反貧的EI標應側重提高貧困人口的生存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因此,在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線時,要適當考慮非食品支出部分的重要性。根據聯合國標準,恩格爾系數大于59%為貧困人口,可以將恩格爾系數等于59%作為我們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參照。這里根據恩格爾系數理論來確定農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線,從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報告查得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最低食物支出,利用公式:最低生活保障線=最低食物支出/恩格爾系數,分別得到2000~2005年低方案和高方案的最低生活保障線,結果如下。
2000~2005年最低生活保障線(低方案)依次是:900、908、903、918、962、984;
2000~2005年最低生活保障線(高方案)依次是:1246、1256、1252、1271、1331、1361;
對2000~2005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數據進行分析,建立農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時間趨勢模型。設農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線為L,時間為t。利用Eviews軟件觀看散點圖和進行相關性分析,L與t之間呈直線趨勢并有較高的相關系數。則建立時間趨勢模型為:L=c(1)+c(2)t,利用Eviews軟件,采取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結果如下:
低方案的回歸方程為:L1=869.5+17.1t(t=1,2,3……11)(低方案)。其中,R2=0.822169,擬合效果較好;F=18.49330,在假定0.05的顯著性水平下,F0.05(1,4)=7.71,F>F0.05(1,4),通過總體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t檢驗效果較好,通過參數顯著性檢驗。
高方案的回歸方程為:L2=1204.2+23.4t(t=1,2,3……11)(高方案)。其中,R2=0.831015,擬合效果較好;F=19.67080,在假定0.05的顯著性水平下,F0.05(1,4)=7.71,F>F0.05(1,4),通過總體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t檢驗效果較好,通過參數顯著性檢驗。
根據此模型預測2006-02010年農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線,結果見表1。
(三)農村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
由于此項制度是以收入為基礎的,因此要考慮到農村貧困人口的人均純收入。影響農村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經濟增長、農村分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國家支農政策、工業化與城市化程度、自然條件(如氣候、災變、土壤、地理位置等),這些影響因素的信息有些是已知的,但有些是難以確切知道的.屬于不確定系統,適合于運用灰色系統方法進行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