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貫徹實施審計署新的五年工作規劃中提出的要將效益審計作為一個獨立的審計項目類型來開展這一指導思想,我們在注重管理審計、經濟責任審計深層次研究與探索的同時,積極開展績效審計。審計以提高公共財政資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為目的,以政府重點、社會焦點、公眾熱點為切入點,選擇了我市科技三項費用計劃分配、使用與管理作為績效審計項目。在積極組織了審計力量的同時,聘請了財政局、科技局、經貿委業務專家及管理人員參加了這次審計。歷時一個多月,采取了專項審計和調查相結合的方式,根據科技三項經費分配、使用、管理等環節涉及的部門,對我市項目管理部門進行了審計,并對29家項目實施單位44個項目進行了專項審計調查。審計中,審計組根據被審計單位提供的原始資料,采用現場檢查、發放調查表、座談、詢問、實地考察等方法,實施了必要的審計程序。此次審計,不僅揭示了科技資金在計劃安排、分配、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還分析了產生問題的原因,最終向資金使用和管理部門提出了改進、完善的意見和建議。
一、科技三項費用績效審計的實施與過程
(一)審前調查。通過多次采用不同層面座談會、個別采訪、實地考察等社會調查方法,取得了一些審計背景資料。如通過座談、詢問財政局、科技局、經貿委等相關人員,以全面掌握我市科技資金總規模、項目申報、評審、計劃安排與管理流程、科技計劃分配情況、審計年度項目指南、項目評審、專家庫的構成、各管理層在項目管理中的感慨與建議等,為找準審計切入點打下伏筆。根據審前調查資料,合理評估了審計風險,確立了審計重點,及時編制了審計實施方案。審計確定抽樣審計調查近30個科技項目實施單位,涉及工業、農業、社會發展、軟科學等各方面,對其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進行評審,以最終達到規范科技資金管理和提升財政預算資金的使用效果。
(二)查閱相關文件。為保證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審計過程中通過加大對相關文件的查閱,以保證對實際情況的了解。具體包括:第一,搜集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第二,組織參審人員認真學習和討論,結合審前了解的情況,對照審計實施方案,合理分工,強調審計人員在審計中的突破點與注意事項。第三,挑選績效評價標準。以財政部《科技三項費用管理辦法》為主線、以地方制定的有關科技三項費用法規和規章為重點、以每一科技計劃具體的項目實施合同為核心,形成了多層次、多方位的衡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指標考核體系,并及時下發了審計通知書。
(三)設計與發放調查表。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本著為實現審計目標服務的宗旨,經反復研究論證與多方征詢相關專家意見,我們設計了《科技三項經費使用情況統計表》及《科技計劃執行情況調查表》,向全市科技項目實施單位,下發了170份調查表格。表格內容涉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指標評價體系。如:新增產值、新增利潤、新增稅金、研發成本回報率、出口創匯、輻射推廣企業、培訓農民、科研成果轉化率、項目的社會影響等。這一工作為進一步做好績效審計工作,特別是績效審計評價作了較好的鋪墊。
(四)審計實施。審計進點后,緊緊圍繞著審計實施方案,詳細調查了解了科技三項經費預算安排、指標管理與分配等情況,對被審計單位的內控制度等進行了符合性測試后,進入收集審計證據實質性階段。
第一步,采用審閱法、核對法等方法,掌握科技三項經費基本情況。通過審查相關資料、賬簿記錄、款項撥付等載體,對我市科技局、經貿委、財政局、信息管理局進行了專項審計,通過兩兩核對或多方核對與驗證,摸清了科技三項經費基本情況。
第二步,采用實地察看、面談交流等方法,對科技資金運作做出審計評價。對績效的審計評價,其實質就是把要審計評價的對象和某一個標準相比較進而得出其使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程度方面的評價。評價執行過程中是否最有效地利用了國家資源,是否做到少花錢多辦事,是否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等。
第三步,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的分析。獲得基礎資料后,我們采用綜合分析、比較分析、統計抽樣等方法,審計與審計調查相結合,尤其針對存在問題與不足,加大原因分析,以為提出建設性審計建議作一個很好的鋪墊。審計通過實地審查、項目實施單位抽查、填制調查表等形式掌握了詳盡、具體情況,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依據一定參照物逐條比較分析。如:項目實施合同具體條款以及法律、法規、文件規定等,挖掘出一些在計劃分配、管理與使用過程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第四步,從規范科技資金管理和提升財政預算資金的使用效果的角度出發,提出針對性、切實可行的,具有建設性、政策性建議。
(五)審計結果。審計結束后,由審計局牽頭,召開了由財政局、科技局、經貿委等部門分管領導、業務人員與管理人員參加的審計通報專題會,并就存在問題如何整改進行了相互交流。被審計單位十分重視審計結果,對審計報告提及的問題與現象觸動很大,逐一進行了分析與整改,達到了預期的審計效果。
值得提及的是,這次審計大量采用了調查表(問卷法)、座談、實地考察等社會方法,綜合評價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些手段,貫穿整個審計過程。不僅在審前調查運用、審計實施過程和項目延伸時運用、而且在審計后續階段也適時地運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及時的溝通與交流,拉近了審計與被審計單位和個人的距離,發揮了審計最大效應。
二、科技三項費用效益評價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投入是生產性投入、建設性投入、戰略性投入、高效長效性投入,是科技進步的必要條件和基本保證,是科技發展的“助推器”,是推進科技創新、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的重要支撐。
近幾年來我市科技三項經費投入總額逐年增加,對于加速我市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經與項目實施單位近距離交流與溝通,我市科技三項費用的分配與使用,其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表現為:
(1)政府的科技經費投入對于提升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技術升級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對我市經濟發展發揮了很大的推動和帶動作用。
(2)政府的科技經費投入,已成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農業科學研究、社會發展基礎性研究等的催化劑。如:提高了產值,增加了稅利;促進了農民就業,維護了社會穩定;通過技術培訓,帶動了廣大群眾共同富裕等。
(3)政府的科技經費投入發揮了較大的引導、幫助、指導作用,帶動企業和社會游資向科技創新、開發、研究方向流動,形成了一種政府為龍頭、企業為主體、銀行為后盾,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
(4)科技經費投入成為企業與政府溝通的橋梁,是政府對企業科研成果的一種肯定與鼓勵,對提升產品形象起了很大的幫助。
(5)給企業一種無形的精神支持,是國家對企業的鞭策,促使企業增加壓力、增強責任、增進動力,對企業項目實施進度具有約束性、促進性作用。
(6)科技投入是促進科技人才建設、煥發科技戰線活力、激發積極創新欲望的支撐力量,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
審計結果表明,財政局、科技局、經貿委等科技經費管理部門,在分配、管理科技經費工作中,做了大量具體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項目資金管理基本規范,撥付程序趨于簡潔。特別是科技局長期以來掌管著我市超半的科技經費,從指南發布到項目受理,從專家認證到實施管理,從制度建設到項目追蹤等多方面管理日趨成熟。多數項目實施單位也能勇于創新,積極探索,不斷爭取科技項目,為國家、為企業爭創效益,已成為我市科學技術升級的承擔者、推進者。(未完待續)
(作者單位:鎮江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