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企業體制改革工作不斷深入,經濟成份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審計工作對象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過去以企業審計為主的格局轉變為現在以財政審計和使用財政性資金的行政事業單位為主要審計對象,對行政事業單位審計監督也就成為審計機關,特別是基層審計機關的主要審計資源,如何搞好行政事業單位審計,保證對行政事業單位有效監督,提升審計質量,已成為審計機關的重要議題,筆者在此談點淺識。
對行政事業單位審計監督是《審計法》賦予審計機關的重要職責。近年來,通過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監督,有效促進了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行為日趨規范。從審計實踐看,當前開展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審計監督,應重點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搞好審前調查和審中內控制度測試。行政事業單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管理或監督職能,具有一定的收費或罰款權力,內設機構、人員分工錯綜復雜,一人身兼多職情況經常出現。審計組應從被審計單位的機構設置、人員分工及財務事項審批手續等控制點入手。通過審前調查、召開會議、現場觀察、交流詢問等方式,深入調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財產物資、會計資料及內控制度建立、完善等情況。以確定內控制度的可信程度,從中發現財務、經費管理的薄弱環節,從而掌握審計重點。
二、把好行政事業單位的收費關。行政事業單位的各項收費是其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而且大多還實行預算外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較多。因此,在審計工作中要從收費票據的領、用、管等環節入手,尋求審計工作的突破口。比如:審計前到有關財政、稅務、物價等部門摸清被審計單位收費項目、標準以及收費票據領用、核銷等基本情況。審計中做到“三查三看”,即認真查閱文件、收費許可證,使用中的票據和票據的存根等有關資料,看其收費的合法性;認真查閱賬表、會計憑證等有關財務資料,看其票款是否一致。此外,通過查資產,看其預算外收支的真實性等。從而有效查出收費及管理過程中的問題,特別是“賬外賬”、私設“小金庫”及“三亂”的問題。
三、拓展對所屬單位的延伸審計。行政主管部門一般設有二、三級預算單位,一些事業單位還創辦了經濟實體,其上下之間在資金、資產、收支業務活動中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平時一級預算部門接受檢查相對比較多,他們為了逃避監督,往往將違紀違規問題“下沉”,采取上下聯手,虛列支出,或轉移截留收入和專項資金等。因此,在審計中要做到“兩個結合”,即在審計一級預算單位時要與延伸審計二、三級預算單位相結合;在審計事業單位時要與延伸審計其經濟實體相結合。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實行行業系統審計的辦法,并同時延伸到相關行業單位了解情況,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和查出隱慝的違紀違規問題,有效地強化行政事業監督。
同時,在審計處理處罰上,要擺正“三個關系”。一是宏觀與微觀的關系。做到立足微觀審計監督,著眼宏觀服務。要善于解剖麻雀,對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層次原因全面進行分析,提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建議,促進單位完善制度,加強資金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應加強對審計發現的普遍性、傾向性情況進行匯總、歸納、提煉,整理提交給政府或有關部門,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促進地方經濟建設。二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審計工作是手段,目的是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增收節支,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三是監督與政策的關系。要處理好強化監督與執行政策的關系,一方面不斷加大監督力度,另一方面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處理問題做到慎重、適當、實事求是。
(作者單位:興國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