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審計報》報道:浙江省一審計局對該局所在地的一市政建設項目進行審計監督時,依法要求該市政建設項目承建商提供相關財務收支資料,但該承建商在審計機關采取多種措施后仍拒絕提供,該審計局隨后經請示上級審計機關,依法作出了對該承建商處以4.8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為此,該承建商對該審計局提起了行政訴訟,訴訟的結果是以審計機關勝訴而告終。不過,作者提到,審計機關雖然在該場訴訟中勝訴,但在訴訟結束后,面對拒不提供審計資料、拒絕審計調查的情況,除了給予行政處罰外,審計機關就難有作為,影響了審計監督的正常進行。形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審計法律法規對被審計單位尤其非國有單位拒絕提供資料的情況,沒有作出明確規定,不能強制非國有單位接受審計監督。經查閱《審計法》及其實施條例,確實如作者所說,按照《審計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被審計單位違反《審計法》規定,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的,由審計機關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責任。不過《審計法》并沒有規定追究什么責任,如何追究?根據《審計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被審計單位違反《審計法》的規定,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的,由審計機關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按照下列規定追究責任:①對被審計單位處以5萬元以下的罰款;②對被審計單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審計機關認為應當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的,向有關部門、單位提出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的建議;……。以上規定,對于行政單位、國有事業單位以及國有企業還好說,上述追究責任的條款都用得上,一旦要啟動對相關個人追究行政責任的程序時,相關單位和人員一般不會硬扛著不配合。但是,對非國有單位拒絕提供與審計有關的資料的情況除了罰款外,按照前述規定,就無法對相關個人追究責任;也許有人會說,《審計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九條還規定,構成犯罪的,還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呀。不過,根據法律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是要按照刑法來進行定罪量刑的,而現行刑法并沒有關于對被審計單位和個人拒絕提供與審計有關的資料的行為進行定罪量刑的規定,因此“追究刑事責任”也就無從談起。
鑒于以上情形,為了完善審計監督,保證審計監督的有效進行,筆者建議:①對《審計法》進行相應修改,參照《審計法》第三十四條第三款的規定,在《審計法》中增加“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拒絕提供與審計有關的資料的,有權責令其改正,仍不改正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人批準,通知財政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單位暫停撥付與審計項目直接有關的款項;已經撥付的,暫停使用”的規定以及“對于采取以上措施仍拒絕提供與審計有關的資料的,審計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并對相關責任人員以妨礙公務罪追究其刑事責任”的規定。②鑒于《審計法》剛修改不久,目前要進行上述修改有困難,因此,可以借《審計法實施條例》修改之機,將以上修改加入到新修訂的《審計法實施條例》中。
(作者單位:宜春市袁州區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