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們在對某縣2006年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籌集、管理、使用和效益情況進行審計與調查時發現,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重建輕管”、“三輕三重”現象。這種現象如果任其發展,勢必使新農村建設成果毀于一旦,使“新”村變回“舊”樣。如何鞏固新農村建設成果?如何實現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筆者認為:嚴把新農村建設管理“三關”,刻不容緩。
一、“重建輕管”主要表現為“三輕三重”
1.“重”前期建設、“輕”后續管理。多數新農村建設村非常重視道路興修、改廁改水等前期工作,但后期使用、維修管理跟不上。有的村公廁建了,但無人清掃,臭氣熏天。有的村垃圾處理池搞了,但無人處理垃圾,堆積如山。有的農戶沼氣池建了,但出不來沼氣,成為擺設。有的村新建的廣播室、圖書室、娛樂活動室等設施,剛建不久就閑置了。廣播基本不響、圖書大量丟失、娛樂健身器材損壞很多,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應。
2.“重”資金籌措、“輕”資金管理。為了新農村建設,有的村到處籌措資金。只要資金到賬,不管是什么錢,見錢就用,造成新農村建設擠占專項資金現象時有發生。有的村未設專賬,將新農村建設資金和其它資金混在一起,捆綁支出,資金管理較為混亂。有的村后續資金跟不上,該付的工程款付不出,拖欠工程款較多。個別村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由村委會包辦代替,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賬目與村委會的賬目混在一起,財務管理較亂。
3.“重”硬件建設、“輕”軟件管理。有的村一味注重“拆舊建新”、“三清三改”、“五通一氣”等基礎設施硬件建設,不重視“一事一議”、村規民約、鄉風民俗等精神文明軟件建設。有的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不注重培植經濟發展主導產業,過分依靠上級財政撥款和掛點單位的幫扶,新農村建設完成了,新的村級債務形成了。有的村不重視工程資料管理,工程建設沒圖紙、沒招投標、沒工程量。有的村建設資金等財務情況也沒有張榜公布。“有硬件設施可看,無軟件資料可查”較為普遍。
二、形成“重建輕管”的主要原因
一是村民沒有真正領會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沒有全面領會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要求。
二是沒有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村民理財小組、農村致富能手等應有的作用,在新農村建完后,沒有繼續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讓他們建好新村、管好新村。
三是對基層干部財會知識的培訓教育不夠,村、組干部財務管理知識欠缺,經濟管理手段單一。
四是有些設施設計不盡合理。沒有因地制宜,合理設計,如在農村建水沖式公廁,因農村無自來水沖,又無專人打掃,公廁自然臭氣熏天。沼氣池,很多農民嫌設計不好,填充糞料麻煩,加上輸氣管易老化,用不了多久就壞了。
五是缺乏后續維護保養資金投入,維修保養服務也沒有跟上。
三、健全管理制度,嚴格把好“三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在農村工作中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上述現象如果任其發展,勢必使新農村建設成果毀于一旦,使“新”村變回“舊”樣。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建”好,更要“管”好,只“建”不“管”,或者重“建”輕“管”,都不能真正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如何防止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重建輕管”、“三輕三重”現象,筆者建議把好“三關”:
1.健全財務公開制度,嚴把“資金管理關”。第一,要嚴格按程序撥付資金。在辦理每筆資金時,按照合同對項目實施單位直接撥付,減少撥付環節,防止資金被擠占、挪用和截留現象發生,確保新農村建設資金高效使用。第二,對財政報賬資金實行全過程跟蹤檢查,使建設資金處于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控之下,有效保證工程質量和施工進度。第三,報賬資金按照規定,實行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戶儲存、封閉運行,做到資金安排到具體項目,支出核算到具體項目。要建立村組財務公開制度,對新農村建設資金全面進行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第四,要嚴格推行項目招投標制和施工監理制,強化工程項目建設管理,增加資金使用的透明度,節約經費、減少支出,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
2.健全長效管理制度,嚴把“維修保養關”。一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設計新農村的一些“改廁、改水、通氣”等便民利民項目,對一些不盡合理的設計,有關部門要想方設法進行改進;二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探索建立一些門前屋后衛生“三包”、綠化美化等公共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公共設施管理的長效管理制度;三要解決村民理事會理事長的工資和待遇等,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長期工作積極性,確保新村建成后有人管事;四要投入專門的維修保養資金,加強對新農村廣播室、圖書室、娛樂活動室等基礎設施的跟蹤服務、維修保養。
3.健全產業發展制度,嚴把“兩個文明建設關”。一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著力抓好文化下鄉、衛生進村、“一事一議”、村規民約、鄉風民俗等精神文明軟件建設;二要著力培植村級經濟發展主導產業。既授農民以“魚”,更授之以“漁”。積極引導試點村因地制宜,審慎運作,搞好種植產業規劃,扶持農民發展符合本村實際的主導產業,組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揮致富能手的示范和傳幫帶作用,逐步上規模、上品牌。走“一村一品”、“一村多品”路子,為農民找到一條長效增收的途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三要加強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全面領會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精神,提高干部群眾的建設和管理水平,確保村民既能“建”好新農村、又能“管”好新農村,確保好事辦好。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吉安市青原區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