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生命和記憶中最重要的植物,它幾乎覆蓋了我前半生所有的記憶。早就想寫一點有關玉米的文字,但是就像你熟悉的人不知道從何處下筆一樣,對玉米,我也不知道怎樣表達。
在我的家鄉,玉米幾乎是所有農作物中種植面積最大的。那時玉米也是生活中最無法離開的一種食物來源。在我的記憶里,幾乎沒有別的食物能像玉米與我們的關系這樣緊密和親密。從秋天玉米成熟吃嫩玉米開始,一直到第二年夏天。一整年中玉米幾乎占據食物來源的全部?,F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玉米,我不知道我還有什么可以吃的?我的生命是不是還可以延續到現在?那時除了過年和節假日能吃點特殊的食物外,生活中幾乎都是玉米。玉米面糊糊、大餅子、窩窩頭、發糕、大糙子、小(米查)子,都是玉米做的。放學或者干活餓了,回家從廚房里拿出一個大餅子吃了,或者是從鍋里盛出一碗大糙子也就充饑了,省事方便。記得我上中學時帶的最好的飯也就是大糙子或者大餅子,再加上幾塊咸菜了。有時候連這個也沒有,也就是帶幾個土豆了事。我曾經在另一篇文章中寫過,如果沒有玉米的時候,土豆就成了我們的主要口糧。這是我至今都不愿意吃土豆的原因——那時吃得太多了,傷著了!但是說來奇怪,盡管那時吃了那么多的玉米食品,我卻沒有吃傷著,至今我還是愿意吃。如果在飯店吃飯時有玉米食品,我肯定要。有時候時間長了不吃玉米糙子、大餅子,我還很想,總像是生活中缺少了什么似的。也許這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也許是玉米已經深入到我的生命中去了,所以不可或缺。在家里如果有時間我自己有時候也要做著吃。比如大糙子、大餅子,我都自己做過。我兒子有時候問我,你小的時候吃了那么多怎么還吃啊?我也覺得奇怪,這種愛吃不是矯情,也不是懷念,只是需要而已。
玉米屬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稱玉蜀黍。株形高大,葉片寬長,雌雄花同株異位,雄花序長在植株的頂部,雌花序(穗)生在中上部葉腋間,為異花(株)授粉的一年生作物。有苞米、棒子、玉茭、苞谷、珍珠米等俗稱,起源于南美洲。七千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種植玉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把玉米帶到了西班牙,隨著世界航海業的發展,玉米逐漸傳到了世界各地,并成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大約在十六世紀中期,中國開始引進玉米,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種植,玉米成為最主要的農作物。占世界粗糧產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在世界谷類作物中,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小麥、水稻而居第三位,平均單產則居首位。
種玉米很簡單,起壟、施肥、點種、除草、趟地,幾乎凡是莊稼人都會種玉米。在我中學畢業在家種地的那幾年中,我了解了所有的農業生產技術。一般的種谷子都要有一些技術,而沒有技術的新社員一般的只有去種玉米,似乎玉米是莊稼人的入門學科。玉米適應性強,耐旱耐澇,產量高,好栽種。除了生產隊大量種植外,各家的自留地和小園子也要種一些,以便糧食青黃不接時接濟口糧。各家的玉米地還要和一些藤豌科作物一起栽種,以便充分利用土地,比如飯豆、豆角等。
玉米是喜溫短日照作物,從種子萌動發芽到新種子成熟,全生育期需三個月到五個月。從發芽開始,經出苗,生根,莖葉形成等過程。中國北部地區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播種的春玉米,約六月上中旬拔節。玉米抽穗期在七月中下旬,至八月中下旬開始成熟。每當秋天來臨玉米成熟時,玉米結出了大大的穗子,籽粒飽滿,迎風招搖。玉米身上纏繞著的豆角也結出了一個個彎彎的豆角。這時每家的主婦就露出了笑臉,因為餐桌上又有了新的飯菜,解除了挨餓的警報。
那時糧食每年都不夠吃,每個主要勞動力一年只能分四五百斤毛糧,加工成成品也就三四百斤,平均每天一斤多糧食怎么能夠那些從事繁重體力的人吃呢?而且那時餐桌上的品種非常少,食物單一。所以,農閑時比如冬天人們只能吃稀的,到了農忙活重時才能吃干的。即使這樣,每年一到六七月份糧食基本上就沒了,只有靠土豆支撐。所以人們就盼望玉米能早些成熟,也好換一下口味。各家小園子里的玉米都是發芽坐水栽種的,再加上精心侍弄,比大地的要早十多天。這個季節玉米就成了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人們對玉米的依賴也源于此。把成熟的玉米掰下來,用水煮上,大約半小時玉米就熟了,玉米的香味也飄了出來。整個村子里飄滿了玉米的香味。
我上中學時,學校離家有八華里,每天中午帶飯都成問題。一般的冬天中午放學休息的時間短,我們都不吃午飯,餓了挺一挺就過去了。三月份開學時上學時間長了就得帶飯了,剛開學時家里還有糧食能帶一些諸如小米飯、大餅子、大糙子之類的。到了五六月份家里的糧食沒有了或者是有一點也得給干活的吃,我們上學的孩子就只能帶幾個土豆充饑。只有到了新玉米成熟時才能把飯盒里的土豆換成玉米。直到秋天玉米老了,把玉米穗子掰下來磨成糙子或者玉米面,才能再把飯盒里的玉米穗兒換成大餅子或者大糙子。我的整個中學時期的午飯基本上都是這樣的。也許就是那時我和玉米的感情在無形中加深了。
我對玉米感情的形成還不在這里。還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只有十來歲。那時自然再加上人為的災害,使得糧食奇缺。那一年霜凍來得出奇的早,雪也下得特別的大,大多數莊稼都沒有成熟就被凍死了,而玉米則剛剛灌漿就被雪埋上了。莊稼幾乎絕產,村子里靠僅有的一點返銷糧度日。冬天的時候,父親和哥哥每天早出晚歸,拿著麻袋到那些低洼的被雪埋上的沒有收割價值的玉米地里尋找還沒有成熟的玉米。每天晚上哥哥和父親到家時,眉毛頭發都結了霜,衣服被融化的雪水凍得和冰人一樣,一動嘩嘩直響,像穿著鐵衣服似的。其實哥哥也就比我大兩歲,卻要和父親一起承擔家庭的重擔。至今我還記得哥哥手腳被凍得潰爛流膿的情形。我們把父親和哥哥撿回來的玉米粒搓下來,趁著凍磨成面(如果融化了因為玉米太嫩磨不成面)做大餅子和窩頭。用這樣的玉米磨成的面因為水分過多,和面時都不用水就夠了。那一年就是靠這些癟癟瞎瞎的玉米,我們度過了災年。靠父親和哥哥的勤勞使我們能夠正常的成長,至今能夠回憶起這些瑣碎的生活片斷,讓我心里感到非常的溫暖。從那時開始我知道了什么是親情,什么是堅韌,什么是……生活。
如今,在喧囂不安的生活中,這段記憶依舊是我心底最美好的回憶。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但是每當我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我都眼含熱淚。我的吃苦耐勞的父親和哥哥,我的和玉米一樣的生命力頑強的鄉親,一起出現在我的眼前,激勵我永遠不會退縮。
[責任編輯 胡 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