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媒介融合”這一概念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提及并在現實中進行了多種自覺的嘗試。雖然目前關于“媒介融合”的理論構架尚未形成,但由它所帶來的諸多媒介生產方式的變革已悄然展開,并且,不同類型的媒介還會借助新的介質而呈現出進一步的融合態勢。
媒介融合的現實意義
媒介融合,又被稱為媒體融合,簡單地說,就是基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形態所呈現出的一種全新的變化。對于這種變化,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副院長萊恩·布魯克斯教授在2006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學術講座中解釋說,“媒介融合”是一個新聞學上的假設,其核心思想就是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和一些藩籬的打破,電視、網絡、移動技術的不斷進步,各類新聞媒體將融合在一起。①
這一設想最初是源于傳統媒體在面對新興媒體時的競爭壓力。比如報紙受到電視、網絡等媒體的影響,其市場不斷被侵占,出現了發行量下降、廣告收益滑坡的現象,在這種形勢下,傳統媒體勢必要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在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的前提下,與新興媒體進行多層次、多樣化的合作、融合,從而更好地占有媒介市場。例如,1992年美國的《圣何塞信史新聞報》就創辦了全球第一份電子網絡版報紙,中國的《杭州日報》也在1993年成為國內第一份擁有網絡版的報紙,這些都是傳統媒體自覺融合網絡媒體的最早嘗試。而開辦于2002年3月的北京“千龍網”,則首次以產業的形式實現了電視、報紙、廣播和網絡的融合,隨后上海九家單位聯合成立的“東方網”、廣東報業集團與廣播電視、出版單位聯合打造的“南方網”,都成功地實現了跨媒介的融合。
如果這些還只是媒介融合的淺層次嘗試,那么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坦帕新聞中心則是媒介融合的典型案例。它是由《坦帕論壇報》、坦帕電視8頻道和www.TBO.com新聞網站組成,這三家媒體同屬于Media General公司,在同一寫字樓同一平臺上辦公,有各自獨立的人員、辦公區域和運作機制,但實行資源共享。②它設有一個“多媒體新聞總編室”,統管三類媒介的新聞報道,這樣同一新聞信息就可能通過不同的形式,被包裝成適合不同媒體的產品,從而使三種新聞媒介在新聞采編方面實現了聯動。
從目前全球范圍內媒介融合的實例來看,它具有明顯的存在優勢。各種大眾媒介從獨立經營轉向聯合運作,這樣在新聞信息的采集發布上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聞生產成本,減少人力、資金和設備的重復投入。并且,各種媒體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也能凸顯自身的特點,利用不同類型媒介的介質差異,生產出個性化的新聞產品,從而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同時,各媒體間的強勢聯合又會牢牢占據市場,形成強大的競爭力。正如萊恩·布魯克斯教授所指出的:“媒介融合”是不可逆轉的潮流。③
媒介融合的限制因素
政策限制。由于我國目前的政策體制,并不是所有的媒體都有新聞采訪報道權,特別是在進行跨地區、跨媒體的新聞采訪時,除了少數中央級媒體外,多數媒體仍然要受到諸多政策的限制。絕大多數的網絡媒體沒有采訪報道權,同時也不允許興辦電視臺、報紙雜志;而報紙雖然有采訪報道權,但卻不允許辦電視臺和廣播臺。在這種情況下,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多媒體平臺往往搭建不起來,至多成為報紙加網絡或電視加網絡的簡單模式,這就抑制了我國新聞媒介融合向縱深化和多樣化的嘗試和發展。
管理模式簡單,融合深度不夠。就目前我國已初步構建了媒介融合的媒體組織來看,多數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融合的深度和廣度還遠遠不夠,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各自為政的層面上,如央視與央視國際網站、人民日報與人民網等媒體,類似于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新聞中心這樣的融合媒體在我國尚未出現。
人才匱乏。媒介融合需要的是能夠進行跨媒體新聞采寫的“多面手”,在作同一個報道時,他們既要為報紙提供文字報道,又要為廣播電視提供音響報道、音像報道,還要為網站提供網絡報道。而目前能夠勝任這種多媒體報道工作的全能型新聞人才還極其匱乏,新聞院校也往往停留在單一類型新聞人才的培養上,因此需要對現有的新聞從業人員或在讀的新聞專業的學生進行多方面培訓。
公眾素養有待提高。媒介融合使得新聞傳播主體發生了變化,在傳統大眾媒介壟斷新聞傳播的時代,政府機構、社會團體是新聞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新聞信息的采集與發布也主要依靠職業新聞工作者。而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興媒體的不斷介入,使得普通公民可以借助手機、博客、播客等手段自由發布新聞,例如在東南亞海嘯和倫敦地鐵爆炸事件中,第一時間發出的現場新聞報道都是出自普通公民而非職業新聞記者。這表明新聞傳播的主體正由職業新聞工作者獨家壟斷而轉變為職業人員與社會公眾共同分享,原來單一的傳受關系也將隨著這種公共交流平臺的建立而改變。因此,對參與新聞傳播的公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要能熟練掌握新興媒體技術,提高對新聞信息的識別和采集能力;另一方面要培養良好的法律觀念和道德意識,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自覺地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倡導規范的社會倫理道德,從而營造出更好的媒介環境。這將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
打破政策限制和行業壁壘。推進媒介融合,做大做強我國的媒介集團,必須加快推進我國新聞管理體制的改革。首先要有步驟、有計劃地向新媒介授予新聞采訪報道權,擴大新媒體在我國新聞采制和傳播中的主動性和話語權,使其具備傳統媒體的部分特點,并將其與自身的優勢結合起來,逐步向集團化、融合化的媒介組織發展。其次是要逐步打破現有新聞體制區域限制和行業限制,推動現有傳媒組織跨地區、跨行業的整合,特別是要鼓勵傳統傳媒向多媒體經營,因為只有在多媒體的經營過程中才能使傳統媒體的內容資源得到復合性使用,才能使傳統媒體的品牌產生更大效益,④從而打造一批具備一定示范作用的媒介集團。
強化媒介內部的管理體制改革,促進資源整合。媒介融合對傳統媒體內部的體制與管理也提出了挑戰。傳統新聞業務以單一媒介形態為基礎,它所運用的技術手段也相對有限,如報紙新聞以文字和圖片傳播為主,電視新聞以圖像和聲音傳播為主,在此基礎上,各媒體形成了自己的組織結構和新聞采編流程。而媒介融合就是要打破這種限制,在跨媒介介質的平臺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聞,從而產生出不同于傳統意義的新的媒介生產流程。新聞信息的采編不再是一報一臺各行其事,而將變成一種跨媒介的團隊合作。在這一背景下,新聞報道小組不再是單純的報紙記者或電視記者,而是為媒介集團中所有媒體采集新聞的專業記者團隊。新聞報道也將以網絡、電視、文字等多種形式,依據不同媒介在時效性和受眾互動方面的優勢以不同的時間和形式發布,從而全面反映新聞事件全貌,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這也使得新聞采集的獨立性大大增強了,很難嚴格區分某一次新聞報道是從屬于某一個單一媒體的,而是從新聞傳播效果最優化的角度,運用盡可能多的技術手段來完成新聞的制作和發布。這也就是說,新聞采集是一次性完成,新聞的加工方式與發布渠道卻是多元化的,新聞信息資源由此得到了全方位的深度開發,新聞產品鏈由此形成。⑤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促動媒介融合的分工重組。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環境和新聞體制很難在短期內產生類似于美國坦帕新聞中心這樣的融合媒體,即便將來產生也只能是少數巨頭式的多媒體集團。現有媒體仍要立足于自身的既有傳統和優勢,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與不同媒介進行分工合作,尤其是要通過利益的合理分配促進分工的專業化,使各個媒體包括單一媒體在這種大環境下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正如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向全國39家黨報集團發出的倡議:組建全國報業內容聯盟,共同制定向網絡媒體提供新聞內容的定價規范,合理利用價格杠桿,提高網絡轉載的門檻,捍衛自己的知識產權,讓新聞內容回歸自己的價值。⑥由此可見,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將是媒介融合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解放日報的呼吁既使我們看到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的重要性,同時也使我們意識到現有的分配機制是不盡合理的,需要進一步研究、完善。
加快“復合型”新聞人才的培養。媒介融合對職業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跨媒介的新聞工作能力,能夠同時為報紙撰寫文字稿件、為電視拍攝新聞節目、為網站寫稿。這類人才的培養通常有兩個渠道,其一是對現有新聞工作者進行再培訓,如對文字記者進行攝像技術的培訓,讓報紙編輯學習一些音頻視頻編輯技術等;其二是對目前新聞學院的課程設置進行相應改革,多借鑒國外一些優秀新聞院校課程設置的經驗,讓新聞專業的學生在學校就得到有意識的鍛煉和培養,從而成長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復合型”新聞人才。而對于一些專家所提到的能夠在多媒體集團中進行整合傳播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則必須在媒介融合的實踐過程中自覺地鍛煉產生。
注釋:
①③《聚焦媒介融合和公共新聞——密蘇里新聞學院副院長Brian Brooks教授系列講座》,《國際新聞界》,2006(5)。
②④許穎:《互動·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個層次》,《國際新聞界》,2006(7)。
⑤蔡雯:《試論“融合新聞”的特點與運作》,《新聞戰線》,2007(1)。
⑥肖景輝:《報業巨頭羊城“論劍”》,《傳媒》,2006(3)。
(作者單位:徐州師范大學信息傳播學院)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