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江蘇廣電總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創辦以來,民生新聞欄目在地方電視臺頓時風生水起,漸有燎原之勢。《南京零距離》作為一檔地方新聞節目如何躋身全國十強,如何在短短兩年成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如何催生出一種新的電視新聞語態?
從傳播學的意義上看,《南京零距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受眾觀的重新定位,即受眾的解構與重構,為大眾創造了60分鐘的話語權,探索的是一種電視新聞公共化的途徑。在與受眾共舞的過程中,實現了傳播價值的最大化。
一、解構受眾
全球化浪潮、信息化環境,競爭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包括電視在內的傳媒業的普遍運行特征和生存機制。而這種競爭實質上就是對于受眾資源的爭奪,從中外新聞史上看,重視受眾是一切新聞媒體興旺發達的起點。受眾是一切傳播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們在相當程度上決定這種傳播行為的存在價值及其效果。
在以《南京零距離》為代表的民生新聞欄目出現之前,我國的電視新聞基本上還采用“我播你看”的形態,對受眾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傳播者仍固守著傳統的受眾觀,居高臨下的說教形式也就成了電視新聞節目的常態,使得新聞與電視觀眾漸行漸遠。《南京零距離》高舉“民生新聞”大旗,將受眾的地位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一句口號“南京零距離,就在你身邊”很好地詮釋了定位,落實到節目中,就是用專注的目光和近乎虔誠的心態去記錄、報道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除了強調節目的平民性外,他們還十分注重受眾的參與性,不僅大量采用觀眾提供的新聞線索,在節目中設置與觀眾的互動,如熱線電話、短信等,更重要的是特約了一批民間攝影師(簽約一百多人,注冊人員還有近千人)作為通訊員,讓他們利用DV拍攝新聞,在擴大新聞資訊來源的同時,實現了受眾對傳播的主動參與。
《南京零距離》正是找準了市民階層的定位,運用了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很好地滿足了南京市民的收視需求。當觀眾看到身邊的人出現在節目中,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親近感,尤其是當這種百姓做新聞主角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觀眾便會對節目產生極大的認同感,并且在收看節目當中獲得多方面的滿足。這種滿足感的獲得會促使他們對《南京零距離》產生更大的心理期待,而這恰恰是傳播者所期望的效果。
從根本上說,觀眾的依賴往往會使節目繼續維持并發展。有學者在分析了CNN、BBC等世界大臺新聞節目的播出特征后提出,以固定化的播出和模式化的欄目建立與特定觀眾定期見面的“約會意識”,方便受眾的收視,是培養受眾收視習慣的有效方式。《南京零距離》的節目內容和形態贏得了平民階層的青睞,形成了“如期赴約”的收視依賴關系。因此,使受眾對使用某種媒介產生一種主動的依賴機制,成為一種心理習慣,正是媒介傳播者所要傾力去追求的,也是一個電視欄目長盛不衰的根源所在。
二、受眾權利的張揚
受眾主體性的體現是以傳播權和媒介接近權等權利的實現為前提的,只有當這些權利落到實處,受眾才能更好地參與傳播過程,從而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在這里筆者想著重談一下傳播權。
傳播權又稱表達權,是言論自由的權利,是具有利用大眾傳播媒介或通過大眾傳播媒介表明自己意見、思想的權利,這項權利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而獲得尊重。馬克思也論證了言論自由的重要性,并指出:“發表意見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為它是一切的基礎。”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通過媒介表達言論的重要性,媒介也努力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的更新來創造條件。比如提供熱線電話、短信平臺、網絡論壇等,使普通受眾充分享有言論自主權。《南京零距離》通過身體力行,極大尊重了受眾的傳播權,為受眾開辟了很多參與節目傳播的渠道,包括熱線電話、現場嘉賓、特約通訊員等。每天數百次每年逾十萬次的市民熱線電話,不斷給記者提供新鮮的話題。每期《南京零距離》都會就一個熱門話題在節目中征集觀眾意見,并在節目結束時揭曉。一次,《南京零距離》公布了一個現場調查:“長江大橋的收費站該不該拆?”這個調查每個司機、每個市民,甚至外地人都關心,結果一下子打進了一萬多個電話。
在《南京零距離》,受眾真正成為享有表達權的主體,參與傳播的積極性和意識空前提高,傳受雙方共同營造了良性的傳播生態環境。也正是有了這種健康的傳播生態環境,受眾的傳播權才得到了極大的保障,傳受互動于是成為《南京零距離》的主要傳播環節,成了節目的一種常態形式之一,以往傳播者所關心的受眾到達在這里已經不成其為問題。
三、公眾議程VS媒介議程
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著兩個“輿論潮”:一個是老百姓的“口頭輿論潮”,一個是新聞媒體的“輿論潮”。老百姓從自身的感受出發,他們每時每刻都會關注一些共同的領域、共同的問題,在口口相授之中,形成民間的口頭輿論場,那些相對集中的社會話題,就成為一段時間的熱點問題和熱點話題。兩個輿論場的存在,必然從客觀上要求各自都占有一定的媒介時間或空間,使自己的觀點得以表達。這兩個“輿論潮”就是公眾議程和媒介議程,一般認為媒介為公眾設置議程,即媒介議程決定公眾議程,而鮮有公眾為媒介設置議程的時候,這正是由大眾傳媒中市民話語權的缺位所造成的,也就成了《南京零距離》出場的潛在語境。《南京零距離》將鏡頭對準公眾的時候,其根本的價值起點是民本,當市民的參與成為欄目的有機組成部分,大量新聞線索由市民提供,甚至新聞直接就是由市民(特約通訊員)拍攝,就意味著公眾獲得了話語權。因此,受眾所普遍關心的話題就很容易為媒介所關注,成為媒介的議題,此時公眾議程和媒介議程之間產生了很好的張力,有利于形成整個社會健康的輿論環境。
隨著《南京零距離》節目的成功,在南京先后又出現了《直播江蘇》、《1860新聞眼》等類似的新聞節目。央視新聞頻道中,《共同關注》、《社會記錄》等節目的出現,也推動了中國電視新聞的公共性發展。這種電視新聞公共性的初步回歸,正是媒體受眾本位意識的真正確立,正是對公眾言論自由的高度重視與積極實踐。當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開啟了新聞的“開源”運動,亦即民治民享的“草根新聞”的勃興,傳統媒體遭遇到了空前的挑戰,因此,唯有更新傳播理念,與受眾共舞,才能在激烈的競爭格局中爭得一席之地。
(作者單位:南陽電視臺社教中心)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