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當前,銀行業的發展越來越緊密地與信息科技聯系起來。在銀行由以賬戶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由操作型銀行轉向分析型銀行,由部門銀行轉向流程銀行的過程中,IT系統的支持至關重要。那么,國內銀行的IT建設之路當怎么走?制約銀行業務發展的技術瓶頸在哪里,如何突破?一系列問題擺在銀行決策者面前。為此,本刊特開辟《金融科技》欄目,探討銀行科技系統發展思路,分析金融科技發展趨勢,介紹IT系統建設案例,為業界提供一個切磋、交流的平臺。
惲銘慶博士簡歷
20世紀80年代初畢業于中國南開大學數學系現代控制論專業,此后攻讀了中國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碩士學位和美國加州經濟學院經濟管理學博士學位。
曾參與中國金融業及機電、電信、商業流通領域改革方案設計工作。曾先后在國務院電子振興辦公室、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等機構任職。對中國商業銀行與國際化接軌做過認真研究和實踐;曾經參加過中國進出口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北京分行的組建工作,并擔任深圳發展銀行北京分行行長職務。目前任華夏銀行首席信息官,協助行長進行華夏銀行業務流程與信息化建設國際化改造工作。
代表性著作有:《中國產業投資基金》、《世界電信體制比較研究》、《金融不良資產處置》。
20世紀80年代以來,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金融市場的創新改革浪潮也一浪高于一浪,猛烈地沖擊著傳統的金融體系、制度和貨幣政策,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消費習慣、儲蓄方式、投資偏好。1987年,我在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參與了通信領域和金融業的電子化推廣應用。曾受組織安排,參加了對歐美國家金融電子化的考察和研究。毋庸置疑,信息技術當時已成為歐美金融發展的核心動力,IT技術已滲透到金融業經營運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產品設計與定價、運營操作與管理、渠道的優化和整合、流程重組與創新、市場策劃與營銷、風險管理與預測、績效評估與考核等。而當時國內金融業的電子化尚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大多數銀行仍致力于以會計核算管理為核心的電子化應用方式,起步稍早的銀行正著手引進或自主開發聯機交易處理系統,銀行電子化仍以提高會計核算工作效率和準確率為主要目標。差距之大、壓力之大,令我和同事們有焦慮悲愴之感。
回顧我國20多年來金融業電子化發展的路程,成果和效益是明顯的,但在基礎研發、知識積累和數據積累方面仍不盡如人意,各家銀行片面追逐新技術,在系統更新上相互攀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低水平、重復的系統開發。與此同時,國際金融業和IT廠商在金融電子化的基礎建設和研發上的投入卻節節攀升,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對金融業數據模型的高度重視和投入。值得一提的是專于數據倉庫的美國Teradata公司(原NCR公司數據倉庫事業部),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數據模型的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開發出了極具影響力的金融業數據模型(FS-LDM),被全球200多家銀行所采用,迄今為止,形成了以Teradata和IBM等為數不多的幾家國際專業企業引領全球金融數據王國的局面。
值得欣慰的是,國內的金融業也在全球化的競爭中逐漸意識到基礎研究和知識積累,尤其是數據積累及挖掘應用的重要性?;叵肫?9年前,我剛考入南開大學數學系專攻現代控制理論,其中最重要的一門課程就是“數學模型”,曾蒙幸得到時逢來華兼任南開大學客座教授的陳省身先生的啟蒙開悟,專業授課老師則是充滿創新與挑戰精神的國內青年教授袁箸祉、史樹中先生。當時上課使用的講義教材是轉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簡裝油印本。我們懷著滿腔的熱情投入學習并熱切地渴望能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但當時除了在航天和冶金、化工等領域的自動控制中有少量的應用外,數學模型依然曲高和寡。到了2000年,數學模型在國內金融行業的應用仍然是鳳毛麟角,研究性多于實用性。
2003年,我到華夏銀行工作,協助行長分管業務流程的重組和IT建設國際化改造方面的工作。在行黨委和領導班子的大力支持推動下,華夏銀行的新一代IT建設借鑒了國內外的成敗經驗,著眼于建立一個以客戶為中心并滿足長遠發展的基礎架構,在企業級數據模型的建設上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和嘗試,為華夏銀行的IT改造并推動從操作型銀行轉向分析型銀行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充分體現了華夏銀行領導班子高瞻遠矚的氣魄和胸懷,使華夏銀行的業務流程和IT國際化改造工程在金融改革中堅定不移、穩步進取。
與此同時,中國銀行、民生銀行、上海銀行等一批國內商業銀行也在推動銀行轉型的挑戰中積極實踐,不僅抓緊建設適應銀行精細化管理需要的新一代核心銀行系統,并致力于建設以客戶為中心的先進的業務架構和技術架構,致力于實用型金融數據模型的建立及應用。難能可貴的是,國內IT企業審時度勢,也在為金融企業的轉型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服務。如神州數碼公司,近幾年投入大量的人力進行金融數據模型的研究開發,最近編輯出版了國內第一本頗具份量的《金融數據模型》。這一切意味著國內金融電子化建設已掀開新篇章。中國銀行業數據模型的建設和應用,正是體現了黨的十七大提倡的“打基礎、利長遠”的精神。
“金融數據模型”是金融業務與IT技術結合的產物。數據模型是利用數據及其之間的關系來反映業務的一個過程,采用圖形方式展現業務規則,描述了重要業務元素以及這些元素之間的關系,是進行數據管理、分析和交流的重要手段,通過它可以清楚地了解銀行的數據結構和業務規則,不僅成為IT人員和業務人員溝通的橋梁,也是銀行領導層決策的重要依據。
今天,金融業的競爭已從資金的競爭轉向信息的競爭,產品和服務的知識含量成為競爭成敗的關鍵。長期以來,《銀行家》雜志一直密切關注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并以同壕戰友的身份伴隨中國商業銀行進行國際化改造,迎接各種挑戰。我十分感謝《銀行家》讓我撰稿的邀請,而我對《金融科技》欄目的開篇之作真的是心懷惶恐。然而,想到目前包括華夏銀行在內的少數金融企業極盡努力亦僅取得階段性進展和成果的實際情況,看到為數不少的金融企業將自主創新、系統創新、集成創新視為僅僅是產品創新及應用軟件開發的狀況,想到十年來中國銀行業成千上萬的有識之士為商業銀行國際化接軌所做的不懈努力,我作為他們其中的一員,有責任和義務將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與大家交流,即便是粗淺的或片面的,亦期望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我始終認為,數據模型在我國的金融業得到廣泛、有效的應用,是“加快形成一批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優質、效益良好、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強的現代化銀行”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條件。
(作者系華夏銀行首席信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