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轉型將是銀行獲得巨大收益的關鍵。為了隨需應變地提供產品和服務,銀行將通過重新評估業務流程和技術來轉變它的運營方式,因此,模型化的銀行方法應運而生。
隨需應變要求銀行模型化
由于客戶和外界環境的快速變化,銀行業面臨著更嚴酷的新挑戰。對銀行來說,靈活性是生存之本,速度是成敗關鍵。成功的銀行已經開始適應持續快速的變革,但同時,仍有很多銀行陷于自身的問題而難以快速發展,比如傳統的業務流程、不同IT應用系統的整合,以及參差不齊的分行服務水平。很多銀行為重疊的流程和技術所累,IT分散管理使問題進一步惡化,通常表現為脫節的運營模式,無效的成本結構以及對產品、地理區域和業務線的重復。
目前,大多數國外銀行仍然以垂直業務架構和單個業務單元職能為主。在這種結構中,持續降低成本是很難的,而且銀行之間對外的差異性在減弱。因為每種產品都有自己的流程、系統和渠道,這種重復工作導致銀行工作的復雜性提高,影響成本與新產品上市速度,并且通常會增加業務運營風險。為了改善績效,必須簡化高度復雜的銀行運行模式。流程轉型將是銀行獲得巨大收益的關鍵。為了隨需應變地提供產品和服務,銀行將通過重新評估業務流程和技術來轉變它的運營方式,因此,模型化的銀行方法應運而生。
在國內,銀行把產品與服務的創新當作核心競爭力,把產品結構的調整當作資產結構、收益結構、客戶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的手段。在新一輪創新浪潮中,銀行強化產品與服務創新的理念和相應的體制等措施不斷完善,正在逐步打造自身的競爭優勢。戰略目標和工作模式的轉變,使銀行主動探索新的適應方法。在這方面,銀行普遍感到知識與工具不足,整合新產品的理念缺乏。雖然大型銀行由于傳統優勢而擁有高端客戶資源,但隨著客戶對銀行的要求逐步提高,如果不加速轉型,銀行面臨著失去客戶資源優勢的風險。

國內銀行股改上市之后,放棄了原來粗放的管理模式,以產品與服務創新為核心,推動精細化管理,以塑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多數銀行業在信貸風險、成本控制和客戶關系管理、渠道管理等方面已取得巨大進步,當前最為迫切的問題當屬產品創新和流程銀行的實現。銀行業務創新的目的不只是推出更多的產品,而在于異質化競爭。各銀行應根據保有客戶、分支機構、經營水平的不同量身定做自己的產品集合,改變經營同質化的現象,從根本上形成與國際對手競爭的能力。國外模型銀行的方法與工具可以幫助國內銀行加速轉型。
在內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的形勢下,
中國金融業監管當局出臺了《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并鼓勵商業銀行走綜合經營(混業)的道路。國內銀行正在紛紛為混業經營做準備。新成立的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由于包袱輕,轉型會更快一些;而大銀行由于不具備創新的傳統,加之固有模式的延續性,其在戰略轉型中將面臨更加巨大的調整。
業務轉型的技術要求
在國外,大多數銀行認為自己需要調整,并且想知道可用的分析工具能否幫助他們完成調整的任務。傳統上,業務流程重組等方法已經證明對優化工作流是有用的。但另一方面,業務流程重組往往只改進了部門內流程,而可能分散在銀行內部各個獨立流程中的類似的任務活動卻并未取得大的改善。成功的銀行需要一種新方式來進行業務運營,這樣有助于他們適應并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求得發展。
業務模型有助于簡化銀行透視運營的方式。利用業務模型,管理人員可以從單個流程的“套路”中脫身,并獲得促進銀行發展的真正價值來源。采用業務模型,可以確定構成銀行整體運營的獨特而獨立的組件。可以按自主管理組件的形式考慮銀行活動,并單獨對其進行優化以顯著提高整體業務價值。這樣,決策者可突破按組織、產品、渠道、客戶、地域和信息劃分界限的歷史局限。
目前,國內銀行開發針對不同地區的金融產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的呼聲日見高漲。但其實根本問題不在這里,而在于按照市場管理產品。金融產品開發要有相應的手段支撐。按照銀監會的產品創新指引,在一個新產品推向市場之前,要對各個細分市場、地區客戶進行測試,這樣不僅能有效地避開與其他銀行的直面碰撞,也能更好地鞏固市場。但當商業銀行缺乏技術手段和管理手段時,針對不同地區推出不同的金融產品就成為一項難題。這從實質上講是金融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產品研發需要技術手段支持,特別是IT核心系統配合的問題。在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個人客戶服務壓力最為突出時,系統內記錄了多少這類客戶的相關服務信息,比如客戶購買了什么產品,客戶能否自助完成這些業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IT應用轉型
在金融信息框架等行業模型的支持下,銀行可以確定目標業務和轉型。反過來,這也有助于推動IT應用轉型,設計并實施新制訂的IT應用解決方案。銀行業務模型有一套豐富的行業應用組件定義,在構建新功能時,可用作邏輯設計和架構的重要加速器。
成功解決方案的關鍵因素是共同描述業務概念,它利用應用組件定義業務數據實體。沒有這種共同語言,要想支持一致而靈活的IT架構會更加困難。銀行業務模型支持完整地描述金融機構內部必須支持的業務概念、活動和規則。
20世紀90年代,以花旗銀行為代表的大銀行獨立開發了類似的模型,其目的是更好地實行應用軟件外包策略。IBM公司與全球上百家銀行合作開發了獨立于應用系統和技術的信息框架模型,并成功地在全球200多家銀行使用。經過十幾年的實踐,證明銀行采用先進的模型而不更換系統,即使維持相對落后的技術平臺,照樣能保證業務持續發展的要求。
國內銀行在核心系統上的金融產品大多是單一產品,組合產品多在核心銀行之外,如投資組合、公司客戶理財等。IT應用轉型關鍵是要觀察在今后更加復雜的金融業務環境下的表現。目前,有些銀行已著手改造新上線的系統,以適應下一步的業務發展,說明核心系統上線后,還有大量的瓶頸需要突破。
銀行未來的核心業務需要集組合產品創新、風險管理、統一客戶視圖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功能為一身。目前已上線的國內外核心銀行系統,大多數需要改造才能適應這些要求。這也是國外某著名銀行要花5年時間自己研發新一代系統的原因。
信息框架
銀行信息框架(Information
FrameWork,IFW)是一套代表銀行出色運營模式的銀行專用業務模型,IFW業務模型描述銀行業務,同時也是業務和技術之間有效的溝通橋梁。這些模型在設計上便于使用與模擬,并以行業各種領域的問題為重點,如客戶洞察力、多渠道轉型、核心系統以及風險與合規。IFW包括三部分:
信息模型:提供銀行數據內容,解決銀行全面掌握的信息等方面的問題。
流程模型:提供銀行業務流程內容,解決業務流程重組等方面的問題。
集成模型:提供業務服務內容,解決面向的對象和架構等方面的問題。
“模型化銀行”的思想,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由Zachman提出,IBM在90年代將模型化銀行的理論推向核心銀行系統工程的實踐中。90年代,開始使用IFW開發核心銀行應用,先后在丹麥、西班牙成功地以城市商業銀行為原型,開發出具有模型化思想的核心銀行系統,使模型化銀行的思想成為目前最為流行的銀行應用開發思想。
銀行在劃分業務范圍、分析核心業務、設計系統、建造核心系統時,都要回答5W+1H。FSDM回答了其中的“What”,
Function
Model回答了“How”,
流程模型回答了“Where,Why,Who,When”。按照Zachman的設想,回答了5W+1H就能將銀行業務模型化了,即按照模型化語言編寫的業務需求和設計,建造核心業務系統。這也是IFW在開發銀行業務系統時,被全球上百家銀行接受的原因。
IFW業務模型一般支持85%以上的業務需求,并且可以方便地加以定制和擴展來滿足銀行的特定需求。IFW業務模型可幫助銀行實施靈活、可重用、可擴展并易于定制的架構,它還可以使銀行更加適應并快速響應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重點強化差異化競爭、確認并利用組織內部的最佳實踐。
IFW業務模型
IFW業務模型通過識別、描述并構建在大型銀行中可找到的所有業務功能、數據和流程而創建,因此可以用于加速業務流程再造、業務模式重組和IT項目。這些業務模型確保大多數業務需求能夠以IT組織理解的方式進行獲取和表述,并且可反映在隨后的應用開發流程中。
國內銀行與國際先進銀行最大的人才差距,是國外銀行擁有大量的業務分析師和信息系統架構師,所以開發出來的系統可以經受跨國經營的考驗,其信息架構可以隨金融行業兼并(如與保險公司、財務公司合并等)及金融創新戰略而不斷調整。他們保證了業務模型和信息系統有機地銜接。因此,國內銀行應借鑒IFW業務模型來培養業務分析師和信息系統架構師。
通過提供一套預定義的業務模型,IFW實現了信息解決方案的確定范圍、規格說明、設計和部署,該解決方案的優點在于更快速:通過使用通用模型規格說明和設計;經濟高效:通過降低分析成本并增強現有資產的重用;更好:通過提高質量和一致性;風險更低:通過構建良好實踐以及確保戰略方向。
IFW業務模型對需求的價值表現在銀行信息架構、數據倉庫和數據集市開發、數據存儲設計和開發、面向服務架構(SOA)/銀行應用集成、業務流程重組、信息系統范圍確定和需求定義,以及應用系統包評估等方面。
IFW模型包括IFW基礎模型、銀行數據倉庫模型、IFW流程模型、IFW集成模型。
IFW基礎模型為銀行提供一種工具,利用該工具可確定構成業務問題的重要功能和業務概念,旨在鼓勵業務和技術專業人員將重點放在描述正在討論的業務問題的真實性和全面性。其中金融服務功能模型能夠立即識別包含在問題中的業務功能(不考慮任何內部組織、產品或渠道因素);金融服務數據模型能夠識別構成問題(如人員、位置、產品和事件)的各個不同方面和業務概念細節。一旦定義了范圍,IFW基礎模型就基于當前環境對問題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
銀行數據模型使銀行進一步注重不同產品和業務線的獲利能力,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更加有效的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營銷活動。銀行數據倉庫模型讓銀行能夠根據自己的特定需求構建數據倉庫解決方案,為銀行全面掌握一致性的數據提供了設計藍圖,并且可供銀行內部及時了解客戶信息,保證運營客戶信息的完整性。
業務流程模型為銀行提供了對各個流程中業務的清晰理解。清晰且構造良好的業務流程架構永遠是確保高效且有效進行業務運營的關鍵。沒有有效的銀行級業務流程架構,將會嚴重制約諸如直通處理、實現零延遲銀行以及業務活動監控等計劃的實現。
IFW流程模型在定義基于服務的架構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只有通過對支持金融機構操作的流程進行分析,才能確定最有效支持這些流程的服務。將銀行業務的流程進行模型化是流程模型的基本思想。
IFW集成模型提供了支持銀行所需的完整而明確的業務服務描述。IFW集成模型能夠有效且精確地收集需求,并保證單獨集成工作或跨多個項目的定義一致性。
IFW集成模型與IFW流程模型緊密結合,描述在運行時支持這些流程的底層服務。使用IFW集成模型,可以從分析階段到設計階段,再到實際組件和信息的定義,對業務概念進行跟蹤,從而快速切入銀行內通用服務總線規范。
部署IFW模型
在部署與應用IFW模型時,要使用相應的信息管理軟件、流程管理軟件和開發工具軟件。信息管理軟件產品便于銀行利用它們現有的IT資產,從而通過構建并使用數據倉庫和數據集市,利用先進的商業智能(BI)實現信息價值的最大化。IFW業務模型提供以銀行業為重點的數據內容,可部署在信息管理軟件中,以解決商業智能等方面的問題。
使用流程軟件,有助于銀行解決隨需應變的環境下的主要問題。流程軟件能夠以一種靈活的方式集成異構應用和系統,加快實現價值的進程并幫助銀行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IFW業務模型提供標準化業務流程和服務定義,可部署在流程軟件環境下,以解決面向服務架構等問題。
信息模型是業務分析師長期積累的成果,它是銀行業務信息化的載體之一,屬于銀行的信息資產,是銀行金融創新的動力。所以,國際大銀行都十分重視銀行信息模型的積累和信息分析師的培養。國內銀行目前只將管理信息系統(如數據倉庫應用)的數據模型列入管理范疇,但隨著基于數據應用的項目的臨近,如Basel
II標準的實施,銀行必定加大這方面的投資,逐步與國際信息標準接軌。樹立信息模型的觀念是突破這一瓶頸的出路所在。
(作者系IBM亞太區金融模型咨詢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