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大貨幣回收力度雖然抑制了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過剩,但緊縮貨幣政策的累積效應對欠發達地區的農信社流動性管理帶來了不利影響。
2007年以來,為緩解流動性過剩,控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央行頻繁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加大貨幣回收力度。這雖然抑制了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過剩,但對于作為弱勢金融群體的農村信用社來說,緊縮貨幣政策實施所產生的累積效應對一些經濟欠發達山區農信社的流動性管理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隱含的支付性風險不容忽視。
農信社流動性現況
農村信用社流動性水平普遍下降。主要表現為流動比率及高流動性資產比率快速下降。如廣東省某山區市2007年9月末轄內農信聯社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100%)僅有57.3%,較2006年下降1.48個百分點,較2005年下降6.21個百分點。如果把未用現金、存放央行款項、存放同業款項、拆放同業款項、買入返售資產以及貼現等項目扣除法定存款準備金后計算,其高流動性資產比率(高流動性資產/流動負債×100%)僅為31.2%,分別較2006、2005年下降3.3、9.4個百分點;個別縣聯社高流動性資產比率僅有14.89%,流動性水平偏低。
農信社貸存比持續上升。由于商業銀行從縣域經濟的淡出,農信社成為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的主力軍,貸款仍然是農信社最主要的資金運用方式和盈利主要來源。但是,近年來,各地農信社為完成省聯社每年下達的盈利任務,在中間業務范圍狹窄的情況下只能不斷增加貸款投放,貸款增速遠遠快于存款增長速度,導致貸存比持續上升。以上述廣東省山區市為例,與2006年末相比,該市農信社各項貸款增長達23.6%,而同期存款增速僅為15.5%,貸存比由62.9%上升為67.3%,個別縣聯社在月度時點上貸存比高達74.58%(見表1),貸存比明顯高于往年。

目前,資本市場分流存款明顯,存款活期化持續,該市農信社超額備付金率大都在0.09~2.90之間(按2007年11月末測算)。對于貸存比過高、資金實力較弱的農信社來說,在當前農信社商業化進程加快,基層社法人地位淡化,事實上的準一級法人管理架構下,如果對流動性管理不到位,就難以及時應對突發性事件的沖擊,并有可能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殃及其他金融機構。
資產負債錯配現象較為突出。2007年9月末,該市平均資產負債比率高達0.80,表明各信用社資產負債錯配現象較為突出,長期資金來源嚴重不足,不得不大量依賴短期負債滿足長期資金運用的需求(見表2)。
收緊流動性的影響
農信社盈利能力下降,未來股本金分紅壓力增大。從上述廣東某市8家農信聯社2006年分紅看,各農信聯社的分紅利率差別較大。屬一級法人的兩家聯社由于是無歷年虧損掛賬的贏利社,分紅利率相對較高,超出了當年3.06%的2年定期存款利率,兩家農信社資格股分紅率分別是3.8%、3.5%,投資股的分紅率分別是4.5%、4.49%。另外6家農信社都存在歷年虧損掛賬,分紅率僅在2.25%~3.06%。按規定,改革試點地區的農信社,當年盈余但又有歷年虧損掛賬的,只能有限制地向社員分配股金紅利。沒有歷年虧損掛賬,但又未提足呆賬準備的盈余信用社,股金紅利分配額不得超過股金金額的10%。2007年以來央行9次上調準備金率后(不含12月的第10次上調),已凍結該市農信社資金6.85億元,各社超額準備金率已經接近歷史低點,只能減少其在貨幣市場的資金運用。目前1個月期上存省聯社的利率為3.15%,而在貨幣市場拆出資金可高出差不多1個百分點,在存貸比上限控制及可用資金減少的約束下,必然會降低農信社的盈利水平,影響股金分紅的提高。
特別是目前農信社股本金結構依然存在資格股和投資股的比例失衡現象,隨著政府承諾對入股資金給予3年財政貼息政策期滿,在分紅利率與基準利率倒掛的壓力下容易引發退股潮,影響股本金的穩定性。
“三農”資金需求難以及時得到滿足。農信社是目前最主要的金融“支農”機構,農信社涉農貸款占據該市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總額的90%以上,可以說是一社支“三農”。在當前農信社可用資金減少、信貸投放規模控制的情況下,農信社為確保完成年度利潤指標,往往會選擇盈利快、收益率高的工商企業放貸,而會放棄生產周期長,受自然環境影響大的種植業。以該市下轄某縣為例,該縣是當地最大的柑橘生產基地,年柑橘產量可達2.5億~3億公斤,當地最大一戶柑橘收購企業需要收購貸款資金高達2000萬元,但由于可用資金缺乏,加之貸款戶數分散、管理成本高以及聯社人員精簡等因素影響,縣聯社僅能提供1000萬元,與實際資金需求量存在著較大缺口。
個別流動性差的農信社存在支付風險。由于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的力度、密度前所未有,大大超出了農信社的預期,部分農信社信貸增長較快,貸存比居高不下,導致資產流動性下降。年底年初雙節,歷來是各地農信社支付高峰期,按照該市對各農信社的整體測算,2007年11月末存款有164億元,剔除法定存款準備金及庫存現金外,農信社可動用資金還有14億元。而根據歷史數據測算,每年年底及來年開春保支付資金需要10億元。隨著2007年12月25日人民銀行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一個百分點后,將再凍結該市農信社1.64億元,只能是基本滿足保支付要求。但該市兩個聯社,具有最強轉換為直接兌付能力的高流動性資產占存款比率僅為3.12%、5.2%,處于警戒水平。隨著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以及儲蓄分流趨勢的延續,一旦發生突發性的擠提事件,這些高流動性資產占比較低的農信社有可能存在支付隱患。
幾點政策建議
正確處理貸款規模控制與提高盈利能力的關系,增強入股的分紅回報。農村信用社應抓住當前深化改革的機遇,在逐步消化歷史包袱的同時,開展業務創新,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加快電子網絡化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競爭力;開源節流,加強費用管理,嚴格控制人均費用增長;充分發揮員工潛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收貸收息力度,努力提高經營效益,提高股金分紅利率,讓股民能夠從入股中得到較好的回報,以增強增資擴股的吸引力和股本金的穩定性,確保農信社改革順利進行。
鼓勵農信社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和服務力度。一方面要堅持農信社“立足農村,服務三農”的指導方針,對支農力度較大的農信社給予存款準備金率的適當下調,激勵農信社加大對“三農”的資金投放;另一方面,政府應積極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如對“三農”貸款予以財政貼息,對“三農”類不良貸款的核銷建立中央、地方多級財政的補償機制,對“三農”類貸款收入予以稅收減免等。多策并舉,提高農信社服務“三農”的積極性,以滿足“三農”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
未雨綢繆,積極防范農信社流動性風險。鑒于農信社流動性管理能力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較還有很大差距,而且多屬于縣一級法人或準一級法人,法人治理結構難以在短時間內完善。因此,在目前有必要充分發揮省聯社派往各地辦事處的行業監管和協調作用,做好區域內各農信聯社的流動性監測和資金頭寸平衡,以及貸款投向管理和風險提示。同時,人民銀行、銀監部門應及時跟進各農信聯社繳納存款準備金情況及貸存比的變化,及早發現農信社流動性緊張的跡象,為積極應對流動性風險贏得時間,切實維護地方金融運行安全。
鼓勵資金充裕的農信社加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以提高農信社流動性自主管理能力及盈利水平。由于目前農信社資金運用渠道較為狹窄,信貸投放成為農信社資金運用、改善經營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樣必然導致農信社存在信貸擴張的要求。因此,應鼓勵符合準入條件的農信社加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這樣既能夠拓寬農信社資金運用渠道,減少對貸款收益的依賴,而且又有利于提高農信社資產負債及流動性管理的能力。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肇慶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