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調查發現的中職生對國家補助金的發放和使用存在認識不清、使用不當、吸納手段不正及對資金“償還”責任不強等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
關鍵詞 國家補助金 問題 分析 辦法 對策
去年上半年,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出臺了《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不僅有效地推動了中等職業學校規模化建設和教育結構調整,而且對促進教育公平和弱勢人群共享國家改革發展成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未來一代普通勞動者的親切關懷,可以說,這一《辦法》的出臺與實施無疑是一項重大的溫暖工程和民心工程。然而,對國家的這項補助資金學生們又是如何認識和使用呢?就此,筆者進行了調查和思考,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之功效。
一、存在的問題
助學金發放以后,筆者做了一項問卷調查,其內容包括:國家實行助學金制度有何意義、怎樣使用這筆錢、家長現在是否還像以前寄生活費等十多個問題,然后多次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并同步發放了調查問卷,讓學生和家長充分發表自主的觀點和看法。
從調查的情況看,大部分學生都能正確認識這項制度的意義,也能把錢用在生活、學習上。但有部分學生存在觀念不清、亂花錢、亂消費甚至鋪張浪費等問題,其具體表現如下:
1 對國家補助認識不清
在調查中顯示,有25%的學生不知道國家為什么要實行這項制度。有的學生認為這是政府作秀,是政府花點小錢幫助他們以博取民心;有的認為這是國家幫助職業學校吸引學生;有的認為自己命好碰上國家發“紅包”,不要白不要:更有甚者,認為這是國家的錢,屬于國家公民農業戶籍的就應該有份瓜分。
2 對補助資金使用不當
對于怎樣用好這筆錢,據筆者調查統計,有45%的學生回答用在生活費上;15%的學生回答主要用在購買書籍和學習用品上;有20%的學生說用在吃喝、買零食上;有10%的學生說是用來玩樂。除此而外,還有相當部分學生把錢用在買手機、去K吧、看電影、打電子游戲和其它無益的活動上。如,有位學生在拿到補助金600元的當天晚上就開始夜不歸宿,失蹤三天后回來,錢已花得精光。
3 對資金吸納手段不正
根據《辦法》規定,助學金資助的對象是在校一、二年級農村戶籍的學生、縣鎮非農戶口的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調查中發現,部分城市戶籍的學生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享受國家補助助學金,千方百計通過不正當手段把學生的戶口轉遷到農村,以“非轉農”的假象瞞天過海,不僅違背了國家發放助學金的初衷,而且在社會上造成不良的影響。
4 對資金“償還”責任不強
補助助學金是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所發放的補助金不需要學生用錢償還。但是,不用錢償還并不等不需要回報。學生應該因此在學習上更加積極向上,學好本領,將來更好地報效祖國,回報社會。在調查中,學生在這方面的思考比較少,特別是那些思想上、學習上落后的學生,不僅沒有把國家的幫助政策當成激勵學習的動力,反而把它當成自己混日子的保障,在學習上不求上進,得過且過使助學金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二、問題的成因
通過調查,筆者認為這些對國家補助助學金認識不足、使用不當的學生和家長,其身上藏匿著以下原因:
1 自卑消極的心理基因
通過調查,此類學生對自己的現狀和未來提出最多的疑慮是“我們沒有升入高中而進了中職學校,還有發展成才的機會嗎?”“進中職學校是不是比考入高中的學生低一等呢?”。這種“中職生低人一等”的思想,使他們對學習、生活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對國家補助金的管理和使用也是我行我素。
2 偏激狹窄的價值取向
在調查的過程中,不少亂花錢的學生對人生的價值有著偏激的看法,認為“人生快事,吃喝玩樂”、“有錢是大哥,用錢笑呵呵”,“今朝有錢今朝醉”,把有錢、花錢當作人生幸福,于是在得到補助金后隨意揮霍。
3 失衡墮落道德觀念
由于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這些在思想和學習上比較落后的學生對社會道德的認知和把握有較大的落差。在涉及“道德”、“良心”、“責任”、“奉獻”的問題時,他們大多數都在問卷中表示了“討厭”、“不值”、“傻蛋”、“難為”、“不需要”的思想情緒。正因如此,他們對國家對社會的幫助沒有回報和感恩之心。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解決好中職校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問題,使其順利完成學業,關系到一代人的成長,事關和諧社會的建立,勢必也影響到職業學校的教育工作。為此,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國家助學補助金發放后存在問題的對策。
1 營造多元化的宣傳教育氛圍
國家實施助學補助金政策是一項戰略性舉措,它不僅使受資助的困難學生、家長在物質上受益,也使他們在精神上受益。這個精神上的受益就是要使他們懂得黨的關心和溫暖,懂得自己應有的責任感,懂得如何通過努力學習、掌握技能、多作貢獻來報效祖國。所以,作為學校、老師,就要加強對學生的宣傳教育,使學生明白“國家補助助學金”的要義,懂得“我要做好、學好”的情理。逐步引導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從宣傳教育的角度看,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經常性地組織學生開展形勢教育活動,向學生講清國家經濟發展的形勢,貧困地區的職教形勢,特別是要宣傳好國家補助助學金的意義、政策的含義及操作程序,使學生懂得這項政策深遠的歷史和現實背景及戰略意義以及對自己所帶來什么樣的實惠、好處;二是通過舉辦以誠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師生實話實說討論會、征文競賽等,使學生在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活動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自覺培養誠實守信的品質;三是開展責任教育,學校應該從學生使用助學金所表現出來的現象,有針對性地開展責任教育,把“國家補助助學金發放后學生應具備什么樣的責任”這一課題列入學校的德育計劃,突出責任教育的傾向性,讓學生更多地參加社會實踐,利用身邊的人和事來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與責任行為。增強“自我成長,我的責任;學校興衰,我的責任;社會進步,我的責任”的強烈意識。
2 建立健全學生信息系統
學校要建立專門的信息系統,這個系統的內容包括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學生自身情況,以及申請表、受理結果、資金發放等有關憑證和工作情況的信息,也要有學生每學期在使用助學金上的優劣情況記錄。
3 設定獲得助學金的等級條件
補助金是用來滿足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其條件是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一、二年級所有在校農村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主要用于生活費的開支。一般來說,應該每月發給學生作為生活補貼。除此之外,學校設定一定的條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用好這筆錢。如每月助學金使用信譽等級制,設立A、B、c三個信譽等級,A為信譽良好者,B為信譽合格者,c為失信者,通過學生、老師共同評出等級。對于良好的進行表彰獎勵,合格的繼續發放,失信者暫緩發放,或達到條件后再發放等,這樣既達到誠信教育的目的,也使學生在使用時多了一層約束。
4 強化跟蹤反饋制度
為加強管理,學校除了要制定本校獎助學金具體評審管理實施辦法,設立專門機構和配備專職人員外。還要建立學生使用助學金的跟蹤反饋機制,在學生中建立監督小組,設立專門信箱,鼓勵學生揭發亂花助學金的行為;定期召開學生使用助學金的情況分析通報會,表揚做得好的同學,對浪費助學金的同學提出批評教育;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了解家長每月寄錢的情況,掌握學生在校期間的花費情況。通過這些機制,使學生在使用助學金時多了一種約束和監督,達到正確使用助學金的目的。
(責編 覃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