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學是一種雙向活動,師生間親密無間的情感是連接教與學的堅實基礎,是實現學生樂學的前提,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注重師生間雙向交流,做到師生情感融洽尤為重要。本文從人與人之間情感關系入手對搞好教學工作做了探討。
關鍵詞 情感投入 教學過程師生關系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很容易發現,同樣的課程,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教學方法,以及同樣水平的學生,由于教師與學生關系親密與否,教師所投入情感的多少不同,教學效果則大不相同。由此導致學生可能出現兩種不同的情緒,當學生對教師產生好感時,對教師所授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激發強烈的求知欲;相反,當學生對教師產生害怕、厭惡時,就會對教師所授內容產生厭倦。這種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因情感因素不同而導致結果不同的現象,就是教學中的“情感效應”。可見,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因素尤為重要。
一、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加強情感溝通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一種情感上的溝通,教師所授的知識和學生進行言語交際活動,就會被學生抑制的心理屏障擋回,教學就無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的情感起著信號、感染和動力的作用,具有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心理催化作用。心理學認為: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思考,并能克服一切困難。學生對所學課程的興趣,常常是從最初的愉快感以及多次接觸之后發展起來的。當學生經過努力,成績有所提高,因而受到老師的表揚與肯定時會對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更愿意學習;相反,如果學生經過努力學習,但因成績不及格而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譏諷感到失敗時,就會厭惡和放棄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鼓勵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盡量避免他們在學習中產生不愉快的心情,即使是學習成績很差的學生,作為教師也應滿腔熱情地幫助他、鼓勵他,培養他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說,在英語教學中,一般中專學生都會這樣認為“如果我會英語,我就不來讀中專了,直接讀高中上大學好了。”作為一名中專英語教師,既然知道了學生的心理,了解了學生的水平,就應該從情感上親近這群“差生”,關心和鼓勵他們學習,在教學上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突出重點,多學一些實用性較強的英語口語或專業術語,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盡量做到因材施教,讓他們各有所得,在學習中不斷取得一定的成功。當學生學會了說幾句英語日常用語,掌握了一些實用的外語知識時,就會具有成就感。反過來,學生的成就感又會對學習外語產生巨大的鼓舞作用。如我教過的05計算機班一名學生,他的英語基礎差,發音困難,因而就對學習英語逐漸失去了信心。當我了解他的情況后,就經常在晚自習下班時間對他進行個別輔導,適當放慢學習速度,讓他慢慢樹立學習信心;在課堂上盡量讓他朗讀些最容易發音的單詞和回答最簡單的問題,朗讀和回答正確時就及時給予表揚,這就使這位學生看到了學好外語的希望,從而學習更加刻苦,每天都會很自覺學英語。經過一年的努力,他的英語單詞拼讀和記憶都取得很大的進步。實踐證明,教師對學生抱有期望的態度,會明顯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愛會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并激發其潛在的能力,使學生善于思考、勇于創新;相反,如果教師不專心于教學,對學生持愛理不理的態度,學生就會對教師反感,對教師所授的課程不感興趣,從而產生消極情緒。
二、借助情感媒介,讓師生產生情感的“雙向反饋”,以達到教學的目的
眾所周知,教學是一項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在學校,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人際關系在學校中的具體體現。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動中,通過信息交流與溝通逐步建立起來的。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同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和保證,師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要用滿腔熱情的愛去換取學生的親近和信任,使學生情感這個內因,在教師這個外因的作用下,產生師生情感的“雙向反饋”,以借助情感這個媒介,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投入真情實感,以情感為紐帶,和學生建立情感“通道”,為盡力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想學生所想,了解學生,因材施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達到積極情感的“正面效應”。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達到這種“移情”心理效應,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來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一)在教學中,教師應做到用“愛、勤、博、范”要求自己
作為教師,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突出一“愛”字,即熱愛學生、熱愛教育、忠誠教育事業。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無悔乎”。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好學生,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教育的作用。許多優秀教師的經驗證明,他們之所以能做出卓著的成績,是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忠誠教育事業。于漪說過“要真心實意地愛學生,熱愛學生是人民教師的天職,我們要熱愛事業、熱愛未來的強烈感情傾注到教育對象上,對他們要充滿滿腔熱情的愛。沒有愛,可以說就談不上教育。”師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金鑰匙,也是教師智慧和教學藝術的重要源泉。其次,教師在教學工作要體現出一“勤”字,在教學過程中,勤于學習,勤于實踐,善于總結、認真備課,推進教學改革,為提高教學質量而付出自己的辛勤勞動。再次,作為教師,如果教不好功課,就會誤人子弟。因此在知識結構上追求一個“博”字,教師要掌握廣博知識,特別是以突飛猛進的科技進步為顯著標志的今天,教師要不斷積累知識,更新知識,充實自我,真正做到博學多才,教書育人。最后,在道德上要樹立一個“范“字,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思想品德、治學態度、行為習慣對學生起著直接的影響和熏陶作用。因此,歷來教育家都倡導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認真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師表,而且是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因此,教師要恪守師德,嚴于律己,處處做學生的表率。
(二)在教學中,教師應做到用“真誠、理解、關心、寬容”對待學生
作為教師應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而不是“唯我獨尊”。首先,教師要以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存在偏見,一視同仁。所謂真誠,就是教師的思想感情要表里如一,既不揚長也不避短。與學生平等相處,坦誠相見,使學生感到老師親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機制。其次,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尊重學生,熟悉學生,注意情感溝通,要真正做到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學生的感受為出發點,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分擔他們的感情,用愛的情感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對學習的熱愛。再次,在學習中,所有的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好學生如此,差學生更是如此。當一個差生失敗時,情緒上的壓抑和創傷,常常表現為失去自信心,甚至悲觀失望、自暴自棄,因此更需要老師的關心、鼓勵,幫助他樹立信心。記得我曾教過的九九電子班一名男生,由于家庭教育不當,以致他的性格很犟,加上他在班上學習成績很差,跟同學的關系又不好,自己總覺得在老師、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在我第一次上他們班的課時,我覺得他迫切需要老師的關心、愛護,便常常選擇恰當的時機跟他相互傾訴心聲,從而激發了他學習的積極性,漸漸地他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得到了老師、同學的信任,和同學之間的關系也融洽多了。在2000年全區英語統考中,他考得了80分。最后,在教學上對學生的要求,要做到“嚴中有寬。寬中有嚴”。任何一個人都難免不犯錯誤,尤其是未成年的學生,有意無意的過錯隨時都會發生,所以做教師的要學會在教育與批評上做到寬容,但絕不能放縱他們,要對他們提出不同的期望和要求,少指責、多教育,用實際行動感染學生,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依賴,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知錯就改。
(三)在教學中,教師應做到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強烈求知欲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進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對“學”感興趣是我們搞好教學工作重要前提,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教學變得豐富、有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只有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才能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教學實踐證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是教學成功最重要法寶。“活”的教學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學得的是學以致用的“活”知識,激發學生強烈求知欲,實現教學新的飛躍。
總之,要搞好教學工作,就必須在教學中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效應”。教師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編 覃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