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中職學校學生不平衡的數學基礎、不同的學習目標和不同專業需要配備不同的數學學習內容等,都需要中職學校數學課進行分層次教學。本文就中職學校數學課分層次教學的必要性和方法、要求進行探討。
關鍵詞 中職學校 數學課 分層次教學
分層次教學是在班級授課制下按學生實際學習程度施教的一種重要手段。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的規模迅速擴大,將對中職學校數學課的教學提出新的要求。這對中職學校數學課的分層次教學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不平衡的學生基礎需要數學課分層次教學
目前,進入中職學校就讀的初中畢業生會越來越多。與此同時,這些學生的數學基礎會很不平衡,起點高低跨度很大。不平衡的中職學生數學基礎,要求數學課要進行分層次教學。因此,我們要區分不同知識基礎的學生,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的教學內容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不同的教學評價,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二、教材編排體系有利于數學課分層次教學
當前,我區使用的教學用書是由語文出版社出版的中職學校文化基礎課程《數學》,這是針對當前中職教育對文化基礎課程改革的新要求,并結合我區中職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特點編寫而成。教材遵循了分層性原則,與學生接軌,給不同的知識基礎、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的發展空間。在練習和習題的設置上做到與教學內容匹配,難度分出不同的三個層次,其中正文設置的“練一練”是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完成的練習;隨堂練習則是教師在一課時教學內容中讓學生獨立完成的練習;每章后的復習題可作為學生的全章的復習使用。《學生助學手冊》中的練習教師可作為課后作業使用。這樣設置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將知識點落到實處,體現數學學科的基礎性和練習、習題設置的層次性,利于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實現螺旋上升,利于數學課的分層次教學。因此,基礎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全部獨立完成所有的練習和習題;中層學生則要求能獨立完成隨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只要求他們能完成“練一練”和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隨堂練習。總之,分層次布置作業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并指導學生選擇適應自己的作業題組,克服“一刀切”的做法,使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處于“跳一跳,夠得著”的境地,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不僅對基礎差的學生沒有過大的壓力,可以減少抄襲作業的現象,而且可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不同專業配備不同的數學學習內容,要求數學課分層次教學
現在,中職學校都設置許多專業,數學課應與崗位接軌,為職業目標和專業課服務,教學內容不應追求全面,而是針對不同專業配備不同的學習內容。這就要求數學課進行分層次教學,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同年級不同班不同專業的分層次教學。不能對同年級的數學課作統一的要求,要根據不同專業對數學基礎的需求分層次安排數學教學內容。例如三角部分,文科、財經及服務類專業的特點是需要了解圖形與性質。在學習了基本三角函數知識的基礎上,學習三角函數的性質與圖象;理工科類專業的特點是注重計算與應用,在學習了基本三角函數知識的基礎上,則應學習三角函數的應用與計算。又例如解析幾何,文科、財經及服務類專業可只學直線與圓部分,而理工科類則應是直線與圓和二次曲線兩部分都學。其二,同年級同班不同專業的分層次教學。規模較小的中職學校,某些專業只有幾到十幾位學生,專業課分開上,文化基礎課則合班來上,這種情況也要根據專業的不同參照上述要求對數學課進行分層次教學。
四、不同的學習目標,需要數學課分層次教學
中職學生的學習目標雖然不盡相同,但大體上可分為發展型和就業型兩大類。對發展型學生,在對口升學上做文章;對就業型的學生,則應使他們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識和熟練的職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兩種類型學生對應的數學基礎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數學課分層次教學:
(一)學生分層。采取學生自愿和成績相結合的辦法,根據學生的意見確定各層次人員,分為A、B、C三層,這樣分層既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又避免了學生產生不良情緒和自卑心理的情況。分層后,在同一學期內,保持相對穩定。
(二)教學目標分層。A層教學目標:達到廣西中職文化基礎課程教材《數學》規定的較高要求,為定向性和提高性服務,并為進入高層次的深造做必要的準備。B層教學目標:達到廣西中職文化基礎課程教材《數學》規定的基本要求,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力和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c層教學目標:本著“夠用為度”的原則,達到廣西中職文化基礎課程教材《數學》規定的最低要求,使學生能基本掌握數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教學內容分層。A、B、C三層的基礎知識教學內容相同。在此基礎上,A偏重提高,B偏重理解,C偏重模仿。
(四)考試分層。分層命題,即一份試卷中試題涵蓋了A、B、C三個層次及兩個部分(基礎部分、分層部分)。基礎部分為A、B、C三個層次學生共答部分,分層部分則是根據三個層次的目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分別命題,作為三個層次學生分別作答的另一部分試題;總量一致,即各層次題量一樣;鼓勵升層,即在考試中,B層、C層學生可以答高一個或一個層次的試題。考試后。教師分別記錄本層次試題的成績和升層試題的成績,作為下一學期學生的參考依據。
(五)評價分層。要體現評價的差異性、及時性、鼓勵性,以分層測試成績作為分層評價的依據,以其在原有知識水平上的進步和提高量作為評價學生是否完成教學目標的一個基準,這是進行分層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實行分層教學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手段。
(六)動態管理。學期結束后,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成績的變化和個人的意愿,讓有進步的學生及時漸進到高一層次,鼓勵低層次學生向高層次努力;對在高一層次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可降低一個層次,使學生始終處于適合自己發展的狀態中。
(責編 覃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