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降臨,又到滑雪季節。或許車迷朋友并不知道,世上最可怕的競速比賽既非F1、也非WRC,而是無舵雪橇。因為速度是相對的,參照物越遠,速度感越慢;參照物越近,速度感越快。就算你把戰斗機開到3倍音速,速度感也幾乎為零,因為同溫層萬里無云,毫無目標。而雪橇比賽截然不同,雪墻近在咫尺,風聲呼嘯、車速如飛,足以令人“精神崩潰”!
速降滑雪——人體“冰雪拉力賽”:
滑雪與冰雪拉力賽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分為小回轉、大回轉、超級回轉,高山速降。小回轉講究技巧,速度最慢,類似急彎拉力賽段;高山速降考驗勇氣,速度最快。類似高速拉力賽段。都靈冬奧會高山速降賽道全長3km,落差1km,相當于從300層大樓滑下。平均速度達到100km/h,與拉力賽車平均車速基本相當,但滑雪運動員顯然沒有任何防護。賽車手大都身材瘦小,而高山速降運動員身高185~195cm,體重90~100kg,身體越重,重力加速度越大,滑行速度越快:身高腿長還有助于緩沖地面顛簸,大腿相當于賽車懸架,肌肉相當于彈簧阻尼,人體就是“拉力賽車”,滑雪也采用漂移過彎,但由于沒有剎車,過彎完全依靠身體重心轉移,難度絕對超過拉力車手!告訴你一個無奈的事實:中國冬奧會代表團竟沒有一人參加高山速降項目。
跳臺滑雪——人體“空氣動力學”:
大家在電視上都看過這個比賽,運動員順著跑道高速沖下,緊接著“一飛沖天”,身體騰空后兩支滑雪板前端分開,后端靠近,增大迎風面積,提供升力。不過,滑雪板前端不可分得太開,否則升力提高,可阻力也隨之增大,想飛得又高又飄。必須在升力和阻力之間找一個平衡點。飛行時運動員身體前傾,維持前后重心平衡,如果身體過于前傾,相當于飛機俯沖,會縮短滑翔距離,如果身體后仰,相當于飛機爬升,也會縮短滑翔距離,運動員還要時刻提防側風,如果失去左右平衡,肯定摔個粉身碎骨!這個項目夏季也可以訓練,跑道采用陶瓷材料,表面灑水降低摩擦力,著陸區鋪設人工草坪,運動員“從天而降”,身體感覺與冬季基本相同。

無舵雪橇——冰上“神風敢死隊”:
在F1世界,日本車手佐藤琢磨被稱為“神風敢死隊”,可若與無舵雪橇選手相比,實在不足為道。顧名思義,無舵雪橇沒有轉向舵,這就如同賽車沒有方向盤,運動員完全依靠雙腳摩擦冰面協助轉彎,真令人難以置信。這個項目分為仰臥式和俯臥式。前者身體仰臥,雙腳在前,頭部在后。后者身體俯臥,雙腳在后,頭部前沖,沒有保險杠,防滾架、賽車座椅、安全帶。與F1車手一樣,無舵雪橇選手日常訓練也借助電腦模擬,顯示器表現三維滑行畫面,運動員爬在傳感器上施展過彎動作,物理力學軟件測算動作準確度,甚至連眨眼這樣的細節也能監測到。F1車隊用軟件模擬賽場溫度、濕度、瀝青顆粒等細節,有些冰雪運動隊采用笨辦法,他們把意大利當地的水運回實驗室,然后模擬冬奧會期間都靈的氣溫和濕度,最后復制出比賽冰面 目的是研制最適合的冰刀,這與F1輪胎研發何其相似。為提高0.1s,兩項運動都“武裝到了牙齒”!
有舵雪橇——冰上“一級方程式”:
有舵雪橇被稱為“冰上F1”,它同樣由碳纖維制成,前后共有6片擾流翼,空氣動力套件的風洞成本和制造成本很昂貴。與F1不同的是,有舵雪橇沒有動力,出發必須依靠運動員推車,他們平時用訓練車練習起跑,訓練車下面鋪設鐵軌,車上裝有攝像機,拍攝運動員推車時的跑速、步幅、步頻等,運動員其實就相當于一臺“發動機”。科技手段幫助他不斷挖掘潛能,與F1非常相像。有舵雪橇分為雙人型和四人型,比賽起點設在山頂,由于溫度很低,賽前運動員要充分熱身,使出發推車更有力,出發后大家相繼跳進座艙,前面選手如同駕駛方程式賽車,直道避免剮蹭雪墻,彎道借助坡度快速過彎。后面的選手團身趴伏,過彎時身體重心壓向內側,作用類似賽車配重物。彎坡陡如山巖,雪橇飛檐走壁,選手天旋地轉,恐怖程度超過印地方程式。有些雪橇賽道坡度較小,例如美國利勒哈默爾賽道,如果切彎線路有誤,雪橇有可能用出賽道,就算僥幸彈回來,十有八九也得翻車,下坡慣性很大,雪橇根本停不下來,這與賽車事故有很大區別。
雪橇賽道的科技含量絲毫不亞于汽車賽道,它內部鋪設100km長的氨氣管道,作用是制冷,氨氣管上覆蓋鋼筋混凝土,并且手工抹平。賽道看面必須逐層結冰,以便凍得更結實,冰層厚度至少達到10cm,而且必須人工剮平,表面不能有任何凹凸,小窟窿必須及時填平,使滑行更順暢,這一點與F1賽道非常相象。不同的是,雪橇賽道用水泥板拼接,由于熱脹冷縮,冬季水泥板接縫擴大,為此工程師填充伸縮材料 確保賽道表層完全銜接成整體。從以上細節不難看出,雪橇之所以被稱為“冰上F1”,絕非徒有虛名,這項運動處處蘊涵高科技。
除了以上介紹的4個項目,冰雪項目還有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越野滑雪、北歐兩項、挪威兩項等,每項比賽都有獨特的門道兒,陷于篇幅,本文不可能一一介紹。以下是筆者10年來測試的冰雪模擬游戲,大家登陸互聯網搜索下載,相信一定對冰雪運動有一個概括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