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中國經濟的表現如何一定程度上也受世界經濟走勢的影響。為此,在中國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如何,這也要放到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的大環境中去考察。
世界經濟增速放緩,歐美經濟走勢存在差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08年1月29日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將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從2007年10月份預測的4.4%調低為4.1%。現在多數人都認為,世界經濟增長將放緩,只是對放緩的程度和未來消除經濟下行風險需要的時間存在分歧。就目前情況來看,歐洲經濟增長的前景好于美國。
美國經濟的未來走勢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美聯儲消除經濟下行風險的態度堅決,但效果仍需要觀察。美聯儲在2008年2月21日發布的經濟預測報告中,將2008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從去年10月預測的1.8%~2.5%,調低為1.3%~2%,將2008年失業率從去年10月預測的4.8%~4.9%調高至5.2%~5.3%。美聯儲調低美國經濟增長和調高失業率的預測表明,美國經濟下行的情況在未來將繼續惡化。由于擔憂就業和經濟前景,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75點,低于1月87.3點的修正值,并創下17年以來的歷史新低。美國經濟盡管面臨著下行的風險,但目前仍有幾個有利因素的支撐:一是外需增長較好,非美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強于預期,美元不斷貶值,這都有利于美國出口增長;二是布什政府運用財稅政策刺激經濟,對個人和小企業退稅,有可能對投資和消費產生一定的拉動作用;三是美聯儲連續減息和提供大量流動性。聯儲主席伯南克2月28日在美參議院銀行業委員會聽證會上表示,相對于通貨膨脹的上行風險,美聯儲更關注經濟增長依然存在的下行風險,聯儲將審慎地評估即將公布的數據,根據需要及時采取行動,以支持經濟增長,并為應對經濟下行風險提供足夠的保障。雖然目前只有較多美國經濟增長的“壞消息”,沒有表明經濟可能好轉的“好消息”,但可以預期的是,在美國政府的強力調控下,一年以內,美國經濟會好轉。

歐洲經濟增速較前兩年會有所回落,但目前的數據表明,歐洲經濟增長的基本面尚好,沒有惡化的跡象,其前景好于美國。美國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2月21日預測,面對已出現的全球經濟風險,今年歐盟與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將低于過去的預期,分別下調至2%和1.8%。盡管GDP增速會有所回落,但經濟先行指標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歐元區經濟整體上仍比較好。歐元區RBS/NTC服務業PMI初值1月份為50.6,2月份上升到52.3,為2007年10月份以來首次上升。RBS/NTC 制造業PMI初值1月份為52.8,2月份為52.3。RBS/NTC 綜合PMI 1月份為51.8,2月份為52.7。PMI均在50以上,而且有些還略有上升,說明歐洲經濟增長前景尚好。
受歐洲需求和國內基礎建設需求支持,新興經濟體經濟基本上維持了平穩快速增長。
全球通脹壓力加大
受國際原油、金屬和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全球通脹壓力逐步加大。1月份美國CPI環比和同比分別上漲0.4%和4.3%,剔除能源和食品價格的核心CPI環比和同比則分別上漲0.3%和2.5%。美國1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環比大幅上漲1%,而去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PPI環比也上漲0.4%。在最終產出品中,食品和能源的價格上漲異常明顯,1月食品和能源的產出品價格分別環比上漲1.7%和1.5%。美聯儲在2月21日發布的經濟預測報告中,將2008年通貨膨脹率從去年10月預測的1.8%~2.1%分別調高至2.1%~2.4%。美聯儲調高通貨膨脹的預測,表明美國通脹高企的情況在未來將繼續惡化。1月份歐元區通脹率由去年12月份的3.1%上升至3.2%,大大超出了歐洲中央銀行2%的目標區。1月份英國通脹率達到2.2%,超過2%的通脹目標區。食品和能源價格快速上漲,也使得亞洲經濟體的通脹水平普遍處于高位。
主要經濟體降息和維持利率不變的可能性增大。美聯儲在2007年9月、11月、12月和2008年1月五次降息,特別是在2008年1月22日到1月30日的9天的時間里兩次降息,五次將息后基準利率由5.25%下調至3%。盡管美國通貨膨脹的壓力持續增強,但由于美聯儲更加注重防范經濟增長下行的風險,有可能繼續降息,美聯儲主席伯南克2月28日在美參議院聽證會上的證詞進一步表明這一點。英格蘭銀行在2007年12月和2008年2月兩次降息,基準利率由5.75%降低至5.25%。由于受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以及德國工人要求上調工資等因素的影響,歐元區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加大,歐洲央行自2007年6月份以來一直維持4%的基準利率不變,未來繼續維持利率不變的可能性增大。但日本銀行仍保持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自2007年2月以來一直維持在0.5%。
值得注意的是,美聯儲降息趨勢等因素導致的美元貶值,對國際原油、金屬、農產品價格上漲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全球的通貨膨脹壓力。
中國GDP增速將有所回落,但仍將保持較快增長
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我國出口增長將受到一定影響,但由于我國經濟主要是依靠內需(投資和消費)拉動,國內投資和消費未來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我國GDP增速可能會低于前三年,但仍然會保持較快增長。
貿易順差增速將回落
預計未來出口增速將會繼續回落。這是因為:(1)全球經濟放緩,國外需求下降。美國、歐盟、日本占我國出口近一半的比重(見圖1),如果再考慮到美日歐經濟放緩對其他經濟體的影響,未來我國出口可能會面臨較大壓力,出口增速將會回落。(2)受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我國工業制品出口價格優勢受到挑戰,國際訂單出現轉移苗頭。(3)出口退稅和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對出口的抑制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預計進口增速將繼續提高。這是因為:(1)我國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對國際原材料和能源需求進一步加大,加上國際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漲較快,進口無論從數量還是金額來看,都會進一步增大。(2)人民幣持續升值,對進口的促進作用將逐步顯現。(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促平衡”的宏觀調控基調,有利于未來進口增速提高。
預計貿易順差增速將會進一步回落,但受出口總量較大的影響,順差仍將保持較大規模。
投資增速將有所回落,但仍然會保持較快增長
從投資增長趨勢看,盡管國家加強了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調控,但目前固定資產在建規模很大,特別是去年新建項目增加很多。2007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327705個,比上年增加43785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261310億元,增長21.3%。累計新開工項目231894個,比上年增加27931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86258億元,增長28.7%。
由于投資項目施工的連續性特點,今年投資的增長動力仍然會較大,具體體現在:(1)企業利潤增加較快,投資回報率較高,企業的投資意愿和投資能力較強。2007年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36.7%,在連續幾年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繼續高速增長。由于企業經濟效益提高,自有資金比較富裕,企業進行投資的能力較強。目前市場需求旺盛、產品銷售價格持續上漲,也增加了企業投資回報的預期,提高了企業進行投資的熱情,使得投資的意愿也較高。(2)地方的投資沖動較強,尤其2008年政府換屆后地方政府推動投資的意愿會較強。(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財政對投資的支持力度會加大。預計中央財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資會增加,例如: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的投資,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投資。(4)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尚未完成,仍有大量投資的要求。(5)2008年年初我國南方的雨雪冰凍災害,嚴重破壞了道路交通、能源供應等基礎設施,災后重建工作會增加固定資產投資。
但受推進資源價格改革、節能減排工作、加強固定資產投資的調控、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投資增速會有所下降,但總體上看,投資仍然會保持較快增長。
消費較快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
2007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89210億元,名義同比增長16.8%,加快3.1個百分點。2007年最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4.4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38.6%,超過投資和出口,7年來第一次排在首位。
總體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投資,是實施擴大消費內需政策的結果。增加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帶動了消費的增長。雖然物價較快上漲、通脹預期加強以及資本市場價格波動加劇可能會增加消費的不確定性,但2008年消費實際增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的勢頭,增速與2007年相當。原因在于:
(1)政策環境有利于消費持續增長。改善民生是2008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特別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廉租住房建設,改進和規范經濟適用房制度,著力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等舉措,都會對消費形成有力支撐。
(2)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為消費增長奠定了基礎。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長17.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2%,加快1.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長15.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加快2.1個百分點。
(3)消費結構升級帶動消費持續增長。金銀珠寶類、汽車類、體育娛樂用品類和家具類等受消費結構升級拉動的產品,銷售額增長較快。隨著我國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的不斷升級和居民消費觀念的更新,一些具有拉動經濟增長功能的商品將會成為新的消費熱點,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通貨膨脹壓力仍然較大
2007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全年上漲4.8%,漲幅比2006年提高3.3個百分點。CPI同比漲幅基本上呈逐月擴大的趨勢,11月份達到6.9%,創1997至2007年間的單月同比最高漲幅。工業品價格呈現上半年漲勢平穩,下半年漲幅明顯擴大的態勢,其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4.4%,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3.1%。價格上漲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國際市場價格傳導。在我國日益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原油、鐵礦石、海運費和農產品等價格上漲帶來了非常明顯的輸入型通貨膨脹。二是受供給不足和成本提高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國內部分食品(主要是豬肉、蛋和食用油)價格大幅上漲,CPI中的食品價格全年上漲12.3%,拉動CPI上漲4個百分點,對CPI上漲的貢獻率高達83%,是推動CPI上漲的主要原因。
2008年食品價格至少在上半年仍將維持在高位,下半年價格上漲壓力是否會減弱,價格是否會回落要看農產品供給改善的情況。由于國際農產品、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仍然存在一定的上漲壓力,我國上游的生產者價格(PPI)的上漲壓力會較去年大,并會對CPI產生傳導,加大CPI上漲的壓力。2007年9月份以來,初級產品,礦物燃料、潤滑油及相關產品的進口價格急劇上揚,帶動了原材料燃動力價格的快速上漲,輸入型通脹特征將更加明顯。在此同時,國內資源能源價格改革,節能減排工作的推進,勞動力成本上升都會帶來物價上漲的壓力。
宏觀經濟走勢對銀行業的影響
長期來看,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有利于維持宏觀經濟平穩健康的增長,從而給銀行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一個良好外部經濟環境。伴隨著宏觀經濟的良好發展,近幾年我國銀行業經營效益普遍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有些銀行放松了對宏觀經濟可能發生的變動帶來的風險的警惕,如果宏觀經濟形勢發生逆轉,經濟增長大幅放緩,銀行就可能面臨信貸資金無法收回的風險,引起不良貸款增加。宏觀經濟的大幅波動也會導致銀行業經營業績出現大幅波動,影響銀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和金融業的穩定。而實施宏觀調控可以熨平宏觀經濟的大幅波動,減少經濟波動的幅度和頻率,從而降低銀行經營的宏觀經濟變動風險,為銀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宏觀環境。
短期看,防止經濟過熱和防止全面通脹所實行的從緊的貨幣政策會降低銀行的盈利能力,但有利于信貸資金的優化配置,防范信貸風險。一方面,為了落實從緊的貨幣政策,央行會繼續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回收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控制金融機構信貸擴張的能力。在銀行體系流動性緊縮、信貸擴張能力受限的情況下,銀行信貸投放將會更加謹慎,對優質客戶的爭奪會更加激烈,雖然銀行業務和收益增長會受到一定影響,但有利于信貸資金實現優化配置,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另一方面,人民幣持續升值,外需放緩,會對部分出口業務占比較大的行業和進口替代行業產生不利影響。國際原油和原料價格大幅上漲,會對進口原材料依賴較大的行業產生不利影響,盡管人民幣升值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這種影響,但在國際價格上漲快于人民幣升值速度的情況下,仍會受到較大不利影響。這些都會影響到銀行在這些行業信貸資產的質量。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