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上市、跨區域、聯合重組,一連串重大改革與發展舉措使城市商業銀行成為2007年中國銀行業最引入注目的耀眼“明星”。展望2008年,受鮮明市場定位和區域優勢的支撐,城商行雖然面臨眾多壓力,但仍將保持快速增長。而在宏觀調控日益趨緊,特別是緊縮貨幣政策的背景下,城商行聯合重組、跨區域發展、上市的沖動依然高漲。
2007年:整體向好,亮點頻現
2007年,整個城商行群體呈現出“快速增長,整體向好,亮點頻現”的發展格局,“更名、上市、跨區域、聯合重組”是貫穿全年的四大亮點。具體來看:
拯救重組告一段落,退市警報基本解除。2007年,第五、六類城商行和當地地方政府抓住最后時機,通過各種方式展開拯救行動。除地方政府通常采用的不良貸款剝離和資產置換之外,一些地方還創新出了財務重組的新模式。典型的有:第一,地方政府與政策性銀行共同推動模式。在銀川市商業銀行重組過程中,寧夏自治區政府借助國家開發銀行6.5億元政策性融資,授權寧夏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融資平臺,向銀川市商業銀行入股,增加銀行資本金,實施股權重組,并化解不良資產。第二,引入大型國企對城商行實施控股重組。為對珠海市商業銀行實施重組,珠海市政府引入了中石油,珠海市政府先出資20億元,剝離珠海市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然后實施增資擴股,中石油向珠海市商業銀行出資20億元作為資本金,持股86%,同時出資10億元用于處置不良資產,從而達到財務重組的目的。經過一年的努力,第五、六類城商行的拯救重組成功告一段落,城商行群體長期存在的潛在退市風險基本解除。

兩極分化加劇,差異化發展格局形成。雖然城商行整體向好,持續發展,但兩極分化現象進一步加劇。這集中表現在:一是,規模差距進一步拉大,有的銀行總資產突破3000億元,但仍有一批城商行總資產在50億元以下。二是,盈利水平進一步分化,少數城商行的ROA、ROE指標已達到國際先進銀行水平,另有少數城商行仍處于虧損邊緣。三是,質量指標差距顯著。一部分城商行不良貸款率保持在3%以下,少數城商行不良貸款率甚至低于1%;仍有部分城商行不良貸款率高達兩位數。四是,經營管理品質分化加劇。部分城商行的經營管理品質不斷提升,達到股份制商業銀行水平,并被獲準跨區域發展,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和北京銀行更是率先上市;還有一部分城商行則剛剛脫離困境,無論是公司治理,還是組織架構、運作流程仍帶有信用社痕跡。兩極分化的加深也預示出未來城商行的發展格局是差異化、層次化,不同層次的城商行將分別朝著全國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區域性商業銀行、特色銀行和社區銀行、微型銀行的方向發展。
叩開資本市場大門,三家銀行率先上市。經過多年的努力,城商行上市問題在2007年得到突破。7月9日,南京銀行、寧波銀行率先通過監管部門批準,成功叩開資本市場大門;10月18日,北京銀行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三家城商行的成功上市具有重要意義,掀開城商行發展的新篇章。首先,三家城商行成功上市意味著經過十多年的改革發展,城商行已基本實現從信用社到現代商業銀行的轉變,經營管理品質有很大提升,并獲得公眾投資者的認可;其次,三家城商行成功上市意味著資本市場大門向城商行打開,長期以來困擾城商行的資本補充難題有望得到逐步解決,三家城商行也將由此建立起長期資本補充機制;最后,三家城商行的成功上市還意味著城商行的改革已取得重大成果,城商行群體的品牌和影響力得到提升,為其下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據此,更多的城商行會朝著資本市場大門繼往開來。
紛紛更名,謀求地域突破。2007年,城商行發展中的另一大亮點是紛紛更名。上世紀90年代,除上海銀行外,城市商業銀行均采用“所在城市名稱”+“市商業銀行”的命名模式。這一命名充分顯現出城商行的地方銀行色彩,對于城商行在當地開展業務、獲得地方政府支持起到巨大作用。但隨著經濟金融發展的日益一體化,其弊端日益顯現。這集中體現在:一是,地方色彩濃厚,地方政府支持的背后往往隱含地方政府的干預;二是,強烈的地方色彩不利于城商行跨區域在異地設立分支機構,很難獲得異地客戶的認同。基于突破經營地域的考慮,2007年城商行掀起一股更名熱潮。總結來看,城商行更名有四種模式:第一,直接去掉“ХХ市商業銀行”中的“市商業”三個字,變為“ХХ銀行”,比如寧波銀行;第二,在省內聯合重組的基礎上,多家地市城市商業銀行翻牌為省級城商行,并以省份名稱命名,比如江蘇銀行;第三,單家城商行充分發揮當地歷史文化特色,或以當地城市歷史曾用名,或以當地城市歷史上的銀行名稱來命名,比如富滇銀行;第四,城商行與其他類型商業銀行合并重組并更名,以深圳平安銀行(由深圳市商業銀行吸收合并平安銀行而來)為典型。鑒于跨區域發展這一大趨勢,還會有更多的城商行謀求更名。
多管齊下,跨區域全面開花。多年前,筆者就曾撰文分析城商行單一城市制經營模式的四大弊端,即不利于分散風險、不利于開拓業務并留住跨區經營的客戶、不利于不良資產處置、不利于城商行開展創新。隨著2005年上海銀行寧波分行的設立,城商行跨區域經營“閘門”放開。2007年,城商行掀起一股跨區域經營大潮,呈現出“多管齊下,全面開花”的格局。概括來說,城商行跨區域已形成以下六種模式:
模式一,直接設立異地分支機構。這又包括三種情況:一是,跨省設立分支機構,以上海銀行為典型;二是,省內設立分支機構,如濟南市商業銀行在聊城設立分行;三是,在縣域設立支行,如煙臺市商業銀行在龍口設立支行等。
模式二,省內聯合重組,實現省內跨區經營。重組后的徽商銀行和江蘇銀行分別實現了在安徽、江蘇省內的跨區域經營。同屬這種情況的還有新掛牌的吉林銀行。
模式三,憑借大股東力量,先設異地代表處,然后升級為異地分行。以威海市商業銀行為典型代表。
模式四,收購農信社或城信社,組建異地分支機構。2007年,錦州市商業銀行和包頭市商業銀行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跨區域經營。
模式五,參股異地城商行或城信社、農信社,間接實現異地跨區經營。典型的案例是南京銀行入股日照市商業銀行。
模式六,發起成立村鎮銀行或小額貸款公司等法人機構,達到異地跨區經營的目的。比如包頭市商業銀行設立固陽包商惠農村鎮銀行、長春市商業銀行設立吉林德惠長銀貸款有限責任公司,實現“曲線”跨區經營。
重組大幕拉開,省內重組漸成趨勢。長期受困規模和資本金限制的城商行一直有做大做強的內在沖動。省內聯合重組無疑是一條便捷之路。通過省內城商行的聯合重組,不僅可以迅速做大銀行規模,解決長期困擾城商行的規模和資本金約束,還可實現省內金融資源的重新整合,提高對地方經濟的支持力度;又能解決一些地市級政府因受財力所限而無力推進當地城商行實施財務重組從而潛在的退市問題。因此,自2006年安徽省率先重組省內城商行和城信社,成立徽商銀行以來,多家省政府積極效仿。2007年,先后有江蘇省、吉林省和寧夏自治區實現省內城商行的重組。2月14日,江蘇省內10家城商行合并重組而成的江蘇銀行宣告成立。10月10日,中國銀監會批準長春市商業銀行更名為吉林銀行,并吸收合并吉林市商業銀行和遼源城市信用社,吉林省初步實現對省內城商行和城信社的聯合重組。而2007年底掛牌成立的寧夏銀行,雖然是在銀川市商業銀行一家銀行的基礎上重組而成,其準備重組自治區內其它地方金融機構的意圖非常明顯。
資本市場催熱金融股權,上市公司大批入股城商行。上市公司大批入股城商行是2007年中國資本市場和銀行業發展中的一大亮點。為提升財務狀況,補充資本金,大批城商行于2007年開展財務重組和增資擴股工作。而資本市場的繁榮,特別是三家城商行上市的示范效應,使得城商行股權受到眾多上市公司的青睞。如表2所示,根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共有19家上市公司入股20家城商行。筆者認為,上市公司入股城商行的意圖有四:一是投資并獲取高額回報;二是進入并經營金融產業;三是通過入股城商行為公司融資獲取便利;四是制造市場看點,提升二級市場股價,配合增發等行為。從歷史上的情況來看,上市公司入股城商行帶給城商行的更多的是“傷害”。很多情況下,銀行被公司控制而淪為公司的“提款機”,德隆是典型。對此,城商行和有關監管機構需要高度重視。
抱團出擊,聯合合作顯現新特色。2007年,城商行之間的聯合合作進一步走向深入,并呈現出新的特點。這集中表現在:第一,合作對象更廣。過去一年中,城商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銀行,甚至外資銀行合作的案例日漸增多,并漸成趨勢。比較典型的如平安銀行牽頭23家銀行(包括城商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在內)發起銀團聯合會。第二,合作內容更實。與以往合作側重于信息交流和共享、培訓研討等不同,2007年城商行之間的合作更注重實質內容的業務合作。如浙江8家城商行聯合推出“價值連城”新股申購理財產品等。第三,合作方式更新。除傳統的業務合作聯盟外,2007年還出現“入股+合作”、“產品開發”、“柜面通”、“技術開發”等形式。第四,合作范圍更寬。2007年,一些城商行之間開展的合作逐步從單一業務走向全面合作。如山東省內13家城商行打造全面合作聯盟。

瞄準中小企業,市場定位日漸清晰。中小企業業務是城商行的傳統業務,也是其具有比較優勢的業務領域。但長期以來,城商行未能很好把握住機會,努力深化這一定位,并形成核心競爭力。相反,有部分城商行甚至偏離這一定位,走上與大型銀行爭奪大客戶、大項目的道路。市場定位的搖擺不定使城商行的未來發展缺乏堅實基礎,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日益削弱。值得慶幸的是,近兩年來,城商行已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并通過一系列舉措解決這一問題。特別是在2007年,大部分城商行努力瞄準中小企業和個人業務,不斷開發新產品、完善業務流程、實施組織架構再造,提升服務水平,在服務中小企業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這突出表現在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設立中小企業業務特色支行、與政府機構合作、與有經驗的國內外金融機構合作、實施專門的方案或計劃等方面。
探索資本補充新渠道,發行次級債成首選。資本補充渠道缺乏是制約城商行發展的主要瓶頸。在目前國內可行的四種資本補充渠道(留存利潤、增資擴股、上市和發行債務股本工具)中,受諸多因素限制,大多數城商行補充資本的渠道也就只能通過留存利潤和增資擴股。這對于那些盈利能力較好的城商行是可行的。但對那些長期虧損或剛剛擺脫虧損邊緣的城商行來說,是無法完成的任務。而且增資擴股由于涉及到老股東的利益,操作起來往往比較麻煩。所以,一批城商行因此陷入“資本缺乏——業務發展受約束——盈利能力較低或虧損——無法增資擴股——資本金進一步缺乏”的惡性循環。2004年6月,《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發行管理辦法》發布,標志著包括城商行在內的商業銀行通過發行次級債補充資本金的政策障礙已被清除。但隨后一段時間,僅有上海、北京、南京等少數城商行成功發行次級債。究其根源就在于相當部分城商行無法達到發行門檻。近兩年來,隨著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加大對城商行的財務重組力度,加之宏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商行的財務狀況有很大改善。越來越多的城商行達到發行次級債的條件。2007年,萊蕪市商業銀行成功發行2億元次級債,錦州市商業銀行成功發行5億元次級債,泰隆市商業銀行成功發行2.4億元次級債,溫州銀行發行5.5億元次級債。這預示著次級債將成為城商行群體下一步補充資本的重要渠道。
2008年:壓力重重,在分化中前行
總體而言,2008年城商行的發展將突出呈現六大特征,面臨三大問題。
上市熱情高漲,第二梯隊繼往開來。上市不僅是為了融資,也不僅僅是提升經營管理品質,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起資本補充的長效、動態機制。這一點對于商業銀行,特別是城商行尤為重要。因此,可以斷言,不管2008年中國資本市場是否能夠延續2007年的火爆,城商行的上市熱情不會因此減少。這從媒體的公開報道中也可看出端倪。據報道,杭州銀行、重慶銀行、天津銀行、溫州銀行等多家城商行已明確提出上市目標,并正在積極準備。2008年,城商行登陸資本市場仍是中國銀行業和資本市場的一大看點。
經濟金融區域化發展,跨區域或將迎來高峰。跨區域發展仍將是2008年城商行發展的一大亮點。從我國經濟金融發展趨勢來看,打破地域概念,區域化、一體化是必然趨勢。因此,在經濟金融區域化、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謀求跨區域發展是城商行的必然選擇。當然,受監管政策和自身情況的限制,并非所有的城商行都可以通過直接設立異地分支機構的方式實現跨區域發展。這就決定了2008年城商行的跨區域發展仍將以多種途徑展開。那些已經在異地開設分支機構的城商行會加快網絡布局步伐。其他城商行也將會積極通過聯合重組、合作聯盟、參股投資、收購兼并等不同方式實現跨區域發展的相同目的。2008年,城商行群體或將迎來跨區域發展的小高峰。
省內聯合重組進行時,行業整合洗牌或來臨。如果說徽商銀行的成立拉開了城商行省內聯合重組的序幕,那么江蘇銀行的成立則進一步激起各地成立省級城商行的熱情。根據公開信息,截至目前已有多個省份明確提出整合省內城商行的計劃。這包括,湖南省擬整合“五行一社”(指長沙、株洲、湘潭、岳陽、衡陽五家城商行和邵陽城信社)為省級銀行;黑龍江省擬將省內城商行整合為龍商銀行;廣西擬成立北部灣銀行;河南省擬以鄭州市商業銀行為基礎,組建中原銀行;陜西、山西和河北也分別提出成立陜西銀行、晉商銀行和河北銀行的計劃。雖然目前判斷成立省級城商行的效果為時尚早,但各省的沖動和熱情已使省內聯合重組成為一種潮流。而究竟哪些省級銀行能率先面世也就成為2008年城商行發展的一大看點。與之同時,隨著入世后金融業的全面開放,銀行業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綜合化經營趨勢已日漸明朗。在銀行、證券、保險之間的相互進入壁壘逐步被打破,城商行兩極分化和差異化發展的背景下,城商行群體的重新整合和洗牌或將在2008年上演。
抱團出擊是大趨勢,聯合合作將走向深入。外資銀行加快布局、國內商業銀行戰略轉型和郵政儲蓄銀行全面掛牌,令城商行的未來發展面臨巨大考驗。特別是異地網絡布局的缺乏使得城商行處于競爭劣勢。即使是那些率先實現跨區域經營和上市的城商行亦將因異地網點的局限而在競爭中日益處于不利地位。這正是眾多城商行熱衷聯合合作的原因所在。在生死考驗之時,這種聯合合作將會進一步走向深入,朝著更加多樣化、廣泛性、務實、高效的方向發展。2008年,類似平安銀行牽頭23家各種類型中小銀行發起的合作聯盟還會更多出現。
差異化發展格局進一步強化,城商行在分化中前行。城商行群體擁有一百多個成員,單個成員之間無論是資產規模,還是財務狀況,抑或是經營管理水平都有巨大差異。這些城商行所在城市之間更是擁有不同經濟結構、產業背景和發展模式。因此,差異化發展是城商行群體發展的必然結果。那種希望城商行按照同一模式發展壯大的想法是美好的,但在現實中卻行不通。隨著一部分城商行或率先實現跨區域發展,或成功登陸資本市場,或完成省內重組整合,城商行的差異化發展格局正逐步形成,并將在2008年得到進一步強化。城商行群體中的成員將分別朝著全國性銀行、區域性銀行、特色銀行、社區銀行和微型精品銀行的方向前進。對此,無論是監管機構、地方政府,還是城商行自身都必須正確對待。
引資引智意愿依然強烈,引入外資工作仍將持續。脫胎于城市信用社的城商行對于學習借鑒現代商業銀行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有著強烈的渴望。他們希望借此加快向現代商業銀行轉變的步伐。同時,外資銀行對快速進入中國市場又有著強烈沖動,而參股投資現有中小金融機構無疑是最佳選擇。因此,引入外資始終是城商行發展中的熱門話題。2007年,青島市商業銀行成功引入意大利聯合圣保羅銀行;重慶銀行則引入香港大新銀行;成都市商業銀行引入馬來西亞豐隆銀行;從而使城商行群體中引入外資的城商行數量達到12家。而從目前情況來看,2008年城商行引入外資態勢仍將延續。徽商銀行、包頭商行、吉林銀行、南昌市商業銀行、洛陽市商業銀行等多家城商行已明確提出引資計劃,并著手實施。引入外資仍將是2008年城商行發展中令人期待的看點。
2008年,城商行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和壓力:美國次貸危機仍未結束,美國經濟或將因此陷入衰退,中國經濟亦難獨善其身;通貨膨脹壓力依然存在,嚴厲的宏觀調控措施還會出臺,行業和經濟周期風險顯現;緊縮貨幣政策仍有不小空間,流動性過剩或將發生逆轉。在此背景下,城商行尤其要關注如下三大問題:
流動性問題。雖然目前尚未有銀行出現流動性問題,但存款準備金率的連續上調已使不少城商行的流動性吃緊。鑒于美國仍會大幅降息,我國緊縮貨幣政策將更多轉向存款準備金率、央行票據或特種存款;在金融脫媒的大趨勢下,儲蓄分流將不可逆轉。因此,2008年,流動性問題將成為擺在許多城商行面前的首要問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防止潛在風險轉變為現實危機。

市場定位問題。市場定位搖擺不定,核心競爭力缺乏是制約城商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2008年,在宏觀調控更加嚴厲的情況下,信貸緊縮既為城商行深化市場定位提供機遇,也為城商行堅持市場定位帶來挑戰。如何在信貸緊縮的前提下堅持并深化市場定位,不僅是關系到城商行短期盈利的大問題,更是關系到城商行長期生存發展的大問題。筆者認為,城商行應抓住機會,加快業務結構調整,深化在中小企業業務和個人金融業務方面的特色,做精做透,努力形成比較優勢,進而確立起鮮明的市場定位。
信用風險問題。從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歷程來看,每次宏觀調控過后往往會伴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上升。為抑制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近年來政府已對房地產、電解鋁、鋼鐵等過熱行業出臺多項嚴厲調控措施。同時,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我國的出口將會大幅下滑,加之人民幣仍將保持上升態勢,一些出口企業將會因此出現虧損。毫無疑問,2008年,房地產等行業和出口類企業的信用風險急劇上升。而政府換屆也使得政府類信貸的信用風險隱患顯現。這對于那些業務的地域集中度和行業集中度較高的城商行來說,尤其需要高度關注。
(作者單位:上海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