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11家全國性上市銀行的總資產規模已占到整個中國銀行業資產的55%以上,其中間業務的收入、結構及發展特點也因此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本文就以這11家銀行2007年年報為基礎,從收入、占比、效率和結構幾個方面盤點其中間業務,試圖勾畫出我國銀行業中間業務發展的輪廓和趨勢。本文中圖表所設數據均來源于各行年報。
本文采用的中間業務定義
中間業務沒有權威的定義,在統計實踐上也有較大的差異。權宜的做法是在每次使用時,都事先明確其內涵。本文中,中間業務僅指商業銀行作為中間人參與的金融服務,其收入反映為損益表上“手續費及傭金收入”。
中間業務收入在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表1列示了2007年全國性上市銀行中間業務凈收入占凈非利息收入之比。從表中可見,除深發展和浦發銀行外,各行中間業務凈收入均占其凈非利息收入的80%以上。其中工行、中行、建行、中信和興業的占比超過100%,主要原因是構成其凈非利息收入的其他部分(主要是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以及通過交易等自營活動產生的匯兌損益等)出現虧損,導致中間業務凈收入大于其凈非利息收入。
不僅收入最多,與其他非利息收入項目相比,中間業務的重要性還體現在風險小、收益相對穩定、不占用或少占用資本等方面。非利息收入對銀行經營及收益的價值主要是由中間業務來體現的。
基本輪廓
中間業務凈收入及其增幅

2007年,11家全國性上市銀行的中間業務平均增長124.51%,遠高于2006年度70.64%的平均增幅。從圖1可以看出,工行、建行和中行依其龐大資產、客戶規模和傳統優勢,繼續扮演中間業務的“巨無霸”角色。其中工行2007年中間業務凈收入達327.5億元,在所有銀行中獨占鰲頭;不僅收入上遙遙領先,三家銀行的中間業務增幅在較大的歷史基數上均實現了翻番的優良成績,體現出很強的競爭實力。
在其余銀行中,招行實現中間業務凈收入64.39億元,同比增幅156.1%。其收入水平不僅遠高于規模相近的同業,也高于資產規模近兩倍于己的交行。持續幾年的耕耘之后,招行的中間業務在同業間脫穎而出,走上了令人艷羨的快車道。
單就增幅而言,興業、中信和招商的中間業務2007年分別增長250.9%、174%和156.1%,位列11家銀行的三甲,增長勢頭迅猛;而華夏和深發展的增幅為50%左右,考慮到較低的基數和整體高速增長的行業背景,這一數字仍略顯寒酸。
中間業務占比
中間業務凈收入占營業收入之比是衡量銀行中間業務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2007年,各行中間業務占比均有大幅提高,真實反映了當年中間業務繁榮發展的景象。
從圖2可以看出,2007年11家銀行中有5家中間業務占比超過10%,招行不僅是唯一超過10%的中型銀行,而且還以15.51%的比例笑傲群雄。由于此次中間業務的爆發主要源于零售業務的基金、理財、代理業務,大型銀行的渠道和客戶優勢明顯,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的中間業務占比均超過10%。其余銀行中,除招行外,民生9.45%相對較高,而華夏、浦發和深發展均在5%以下,顯然沒有抓住這輪風生水起的發展機會。
從增幅角度看,11家銀行的中間業務占比平均提升3.3個百分點。招行、中行和建行較上一年提高了5個以上百分點,成績斐然;而深發展、華夏則近似原地踏步,分別提高0.4和0.14個百分點。橫向對比,一面是“富有者更富有”,另一面則有“不進則退”之嫌。
中間業務效率
本文從兩個角度考察中間業務的收入效率。一是從中間業務與營業收入的增幅對比入手,觀察中間業務對銀行營業收入的貢獻度;二是從中間業務的支出收入比出發,考察各行中間業務的成本水平。
表2列示了2007年11家銀行中間業務增幅與營業收入增幅。2007年,各行中間業務增幅平均是營業收入增幅的2.9倍,為銀行的非利息收入進而為營業收入的增長做出了遠超于利息收入的貢獻。其中,中行、興業、中信和招行最為突出。

圖3列示2007年各行中間業務支出占收入的比率。圖中可見,主要由于規模經濟的因素,建行、中行與工行的中間業務成本最低,建行每100元中間業務收入只需支出4元錢。交行、民生、招行和中信的中間業務成本均控制在較低的水平,而華夏37%的支出收入比則是11家銀行中最高的。
中間業務市場份額及其變化
考慮到這11家全國性上市銀行的代表性,可以將其中間業務視作一個封閉的系統,在其中對比分析不同銀行的市場份額及其變化。
從圖4可見,2007年,工行、建行、中行的市場份額合計占到79.85%,依然占據前三甲位置;除這三家之外,招行的市場份額不僅遠超其他銀行,而且較上年大幅提高了0.94個百分點,展現出在中間業務市場上攻城掠地的強勢形象。
相對于2006年,工行、中行等5家銀行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丟掉的部分由其余6家銀行瓜分,其中建行、招行和興業是最大的受益者,合計攫取到被瓜分部分的82%。
中間業務收入結構比較
各行披露的中間業務收入明細詳略不一,口徑也不盡相同,但是從大處著眼,輔以同一銀行不同年份的結構變化,還是能夠窺見2007年中間業務在收入結構上的一些共性特點。
同股市有關的中間業務增長最多,結構占比最大。
2007年火爆的中間業務在很大程度上是拜更為火爆的股市所賜。檢視各行中間業務的收入結構,與股票市場相關的基金代銷(屬代理業務)與托管業務,以及由股市助燃的理財業務增幅最大,對中間業務的貢獻也最大,成為中間業務發展的主力軍(參見表3)。

股市火爆,基金當行。2007年,我國新基金發行屢創新高,年內基金業資產規模突破3萬億。與此相關的銀行基金代銷和托管業務出現井噴行情。表4、表5分別列出披露相關信息的銀行在基金代銷和托管業務上的份額情況。
交行、建行、中信、浦發和招行披露了基金代銷業務的收入。交行是第一個獲得代銷基金資格的銀行,2007年其基金代銷占全部中間業務收入的份額由上一年的4%上升到29%,增幅達1608%;而建行、中信、浦發和招行的該項業務分別由7%、0.01%、3%和14%大幅增加至37%、6%、20%和34%。這些數據清楚地反映了基金代銷業務在過去一年中的火爆程度以及對相關銀行中間業務整體上的突出貢獻。
工行、中行披露了基金代銷的規模。工行基金代銷金額8570億元,同比增長334.4%;中行基金代銷金額4220億元,同比增加322%。據此估算,其基金代銷收入增幅也應在300%左右。相對于工行、中行2007年度中間業務收入112%和98%的增幅,可以測算出其基金代銷業務占比分別有一倍和三倍的提高。

在托管業務方面,大型銀行憑借其渠道優勢,有近乎壟斷的市場地位。據統計,截至2007年12月31日,工行和建行共托管154只基金,基金規模17209億元,資產凈值占比達到53%;中行和農行分別托管了113只基金,托管規模9937億元,托管資產凈值市場占比為34%。其中,工行、建行雖業務份額變化不大,但在原有的較高基數上分別實現201.8%和119.2%的增幅。其他銀行的托管收入結構占比與增幅均較上一年有翻數番的表現,除去其他類托管業務(如招行的企業年金托管)和原有基數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大幅增加的基金托管收入。
在單獨披露理財業務收入的三家銀行中,工行理財業務占全部中間業務的份額由2006年的18.29%增加到2007年的43.40%,增幅為380%;而中信和華夏由于基數較小,不僅在份額上大幅提升,增速更是以“成百上千”倍而論(參見表6)。
支付結算與擔保承諾業務結構占比普遍下降。
傳統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支付結算和擔保承諾業務,近年來在各行中間業務收入中的份額已有所下降。圖5和圖6分別列示了全國性上市銀行支付結算和擔保承諾類業務的結構占比及增幅。從中可見,同2006年相比,雖然在絕對額上仍有所增加,但是在收入份額上,這兩類業務在所有銀行中均毫無例外地大幅下降,意味著其增速遠未跑贏“大盤”。
在支付結算類方面,民生2007年增長71.4%,是各行中最高的,但相應的結構占比卻比上一年下降了7.1個百分點;工行增長17.6%,結構占比卻下降了13個百分點,下降幅度為各行之最。
在擔保承諾類方面,民生、招行增幅最高,但結構占比均有3個百分點的下降。其他銀行中,工行等大型銀行結構占比下降幅度明顯小于中型銀行,后者的結構占比下降的平均幅度達10個百分點。
支付結算和擔保承諾類業務的結構占比普遍下降,其原因在于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創新實踐日益豐富,收入來源呈現多元化,傳統業務“一股獨大”的現象風光不再,這也是中間業務發展的必然趨勢。
銀行卡業務增長穩定均衡,但結構占比整體略降。
銀行卡收入在各行間統計口徑最為接近。相對于支付結算和擔保承諾業務,2007年各行銀行卡業務普遍增長較快;在結構占比上,各行銀行卡業務呈整體下降趨勢,大型銀行下降幅度普遍大于中型銀行(參見圖7)。
具體而言,工行、中行和建行的平均結構占比由2006年的22%下降到2007年的14%,增幅為25~40%;其他中型銀行盡管結構占比差異較大,但整體下降比例相近,增幅也大部分集中在80~120%之間。規模相近的銀行在增速和結構上相近的變化趨勢,反映出銀行卡業務整體上進入了相對穩定均衡發展的階段。
中型銀行的咨詢顧問業務收入增幅顯著。
咨詢顧問業務在2007年也得到較大發展,突出體現在中型銀行的收入結構之中(參見圖8)。在五家披露咨詢顧問業務收入的中型銀行中,平均占比從上一年的14%增長到2007年度的20%,其中華夏、中信的占比翻了一番,民生、浦發也有近50%的提高。在增幅方面,中信以近500%的增長名列第一,其他四家銀行也有平均超過200%的增幅。
咨詢顧問業務異軍突起,是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型商業銀行在激烈的中間業務競爭中揚長避短、另辟蹊徑的結果,體現了將傳統銀行業務細分為存貸交易和金融服務兩個動作的必然趨勢,當務之急是不斷創新豐富咨詢顧問的內涵,實現咨詢顧問業務持續高速穩定的增長。
結語與展望
中間業務之所以有價值,就在于它風險低,能夠在不占用或少占用資本金的情況下增加收入,減輕銀行對存貸款業務的依賴,從而平滑、緩沖宏觀經濟變化給銀行經營帶來的沖擊。在一片欣欣向榮之中,冷靜地將中間業務歸于其本位價值,對于中間業務的健康發展是有意義的。
從平均水平上看,2007年銀行業的中間業務已經接近營業收入的10%,對銀行整體經營水平的影響日益增強。因此,中間業務由粗放式轉為精細化發展模式勢在必行。這就要求銀行在產品創新、持續增長、穩定發展等領域追求中間業務質量的提升,將不同風險程度、盈利水平、服務周期的產品組合成完整的鏈條,確保無論經濟高漲還是調整,也無論客戶的風險偏好是高還是低,中間業務都能取得持續穩定的增長。那種為中間業務而中間業務、單純追求收入數量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短視之舉,對于銀行的健康發展沒有任何好處。
對中間業務而言,2007年是全面開花的豐收年,2008年則是充滿挑戰和未知的考驗之年。資本市場波譎云詭,基金、理財業務難現昨日輝煌,中間業務是否能夠保持持久穩定的發展勢頭?
2007年底以來,各行中間業務熱點輪替,代銷保險、咨詢顧問業務異軍突起;日前,有多家銀行發布一季度預盈公告,在推動利潤同比大幅增長的因素中,中間業務赫然在列,令心存疑慮的人們有所釋然:這是否意味著歷經多年錘煉,我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已開始在整體上步入寵辱不驚、成熟發展的新階段呢?
期待各行2008年年報給我們更加動人的面孔。
(作者單位:張云峰 中國民生銀行
王全明 吉林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