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是改革創新的前提,是經濟、政治、社會、人自身發展進步的引擎。社會實踐的一味重復,簡單聽命,對矛盾問題在現有框架內已無出路仍不思改革等,都不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突破、要開拓、要創新。解放思想的基礎,是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但更依賴于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社會的包容能力,法律政策的導向,以及當局對解放思想的激勵機制與整合能力。更深層次看,解放思想反映了國民的生存質量、國家的發展活力與核心競爭力。
解放思想,最主要的是敢想。敢于對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沒有開創的事業大膽地構想,敢于對思想理論方面的禁區挑戰,敢于對“權威”和所謂真理中的謬誤發出詰問,敢于對一切不合時宜、有違人性壓抑人的創造力的東西提出批評、進行抵制,等等。
對于公眾而言,敢想,當然首先要消除心理的障礙,擺脫對上級、對長者的依附,消除對權威的迷信,摒棄奴隸主義和盲從心理,實現人格的獨立。敢想,要基于事實,同時要符合邏輯,錯了也不要緊,圣人不免也會犯錯誤,要相信黨、政府和人民的寬容和社會實踐中的糾錯能力。
對于黨政官員而言,解放思想,本質的要求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和出現的現實問題,解決人在自身發展中所有人為的、不應有的阻力、障礙、約束。這也是解放思想的生命力所在。從發展的觀點看,絕對完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在實際生活中,困擾國家、民族、地區、社會組織和人自身發展的矛盾問題比比皆是。這本不足為怪。一如穿在孩子身上的衣服和鞋子,也如小蝦的軀殼,只有不斷地蛻變,不斷地更新,才能適應生命體不斷生長的需要。而解放思想的魅力,就在于對解決現實生活中不可避免會出現的突出矛盾與問題,不斷地提出帶有突破性的解決方案。這種建設性的方案,從哲學的角度看,又必然伴隨著對既有的、現存中曾經帶有革命意義,而如今顯然已經走向自己反面的東西(諸如體制、機制、法律、政策和管理)不斷更新、突破、整合與重建。所以,思想的解放和改革的實踐就成為在破中立,在立中破的發展動力。
問題在于,解放思想必須成為上下聯動,廣泛參與,牽動全局的整個社會行為。這首先基于人民群眾的發展需求。但從系統科學的角度來看,從已經過去的三十年改革開放經驗來看,解放思想如果只停留在百姓層面、局限在個別人的鼓吹,是不會形成發展動力的。因為解放思想的大潮,其勢有待于正確的引導、整合,以恰如其分的渠道去釋放。所以,在思想解放向社會改革的轉化過程中,人民群眾自發的、分散的、無序的思想行為,都有待于決策者和管理者以梳理、概括、升華的方式加以吸納,使之結出法律、體制、機制和政策的成果。這就要求領導者首先要破除封建家長制思想,把改革開放事業作為人民的事業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克服左的思想障礙,勇于揮別舊體制陰影,形成開放的眼光、開放的胸襟、開放民主的管理。而且,解放思想和改革的原始動力既來自于每個個體生存的本能,更來自于人們在追求發展中所體現出的責任感、事業心和職業良知,來自基于每個個體的群體公共意識,來自于民族的自尊心。如果出于一己私利,出于小團體既得利益,這樣的所謂解放思想就難免會平庸化,最終成為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絆腳石。
解放思想必然帶有階段性。這種階段性是由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使然。比如,“吃飯”問題解決之后,經濟體制中的問題就提上日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體地位讓位之后,政治體制改革就提到突出位置等等。解放思想必然要突出重點領域,必然要突出多數利益群體的意愿表達,但這種重點內容和重點對象的確立,當然不能、也不應該影響到其多元化和普遍性。如果解放思想被加以重重限制,事先就劃出種種框子,這樣的解放思想就會脫離群眾,泯滅個性,成為對人民群眾的愚弄,以致形成新的思想牢籠。
解放思想絕對不是空想,必須基于社會實踐,讀好有字書和無字書。知識和經驗具有貫通古今、連接已知未知的功能。要解放思想,就應該對一些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帶有人類普遍認可的寶貴經驗加以借鑒。畢竟解放思想作為中國人民所進行的偉大社會實踐活動,既不是從零開始的,也不是在孤軍作戰。所以,當一個或是一堆問題暴露出來之后,重要的是要搞清問題的性質,分析這些問題是人類共有的,還是我國所獨有的,進而增強學習借鑒的針對性,以少走或不走彎路。如果我們在學習階段就自我設置禁區,這也不相信,那也不許搞,抱殘守缺,“主義”至上,自己又拿不出解決的辦法,又怎能給思想之樹提供營養?
(作者系吉林省松原市人事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