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于2004年6月26日正式公布了《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第一次提出了經濟資本的概念,并且將監管視角從銀行體外轉向銀行體內。2004年2月23日,銀監會結合我國國情,公布了第2號令《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以《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為基礎,要求我國銀行開始重點強化經濟資本管理,實現資本水平與風險水平的合理匹配。資本約束正逐漸成為制約商業銀行經營與發展的“魔咒”和“繩套”。在經濟資本約束下,我國商業銀行如何找到一條正確的發展路徑?作者認為,建立經濟資本管理體系是唯一的出路,而借鑒國際活躍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經驗顯得成為必要。
經濟資本管理概述
談到經濟資本管理,首先要介紹什么是經濟資本。經濟資本的具體定義為:在一定的風險容忍度和確定的時間段內,銀行運用內部模型和方法計算出來的用于彌補非預期損失的資本。其中,風險容忍度由銀行的評級對應的違約率決定,如銀行標普評級為AA級,則其對應的平均違約概率為0.1%,即風險容忍度為99.9%;確定的時間期限通常為1年,視管理需要也可采用資產組合的平均持有期。經濟資本用以抵御銀行的未預期損失,它完全反映了銀行自身的風險特征,是銀行為了承擔風險而真正需要的資本。
經濟資本管理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在西方先進商業銀行中初現端倪。由于存在“監管資本套利”(Regulatory CapitalArbitrage),于是西方銀行業逐漸地從自身業務角度而非從被監管者角度來看待資本內部管理的問題。對銀行而言,資本不僅是吸收風險的緩沖裝置,也是銀行配置資源從而獲取利潤的工具。因此,這種意義上的資本是有成本的,是一種經濟資本,而不僅僅是監管者眼中的管制性資本。至此,對資本的認識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以下我們以荷蘭銀行的經濟資本管理體系為例進行分析。
荷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
荷蘭銀行在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000個分支機構和10萬名員工,是在國際范圍內廣泛參與的一家先進銀行。
早在2000年年中,荷蘭銀行就已經形成了新的戰略:以股東價值,即“股東總回報(股東總回報=股價升值+紅利收益)”最大化為經營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則是通過經濟資本管理體系進行,即“風險管理”結合“價值管理”。在荷蘭銀行中,經濟資本管理的具體的戰略實施通過“新巴塞爾協議項目”展開,而該項目又是由集團董事會和高級經理組成的單一指導委員會全權負責并進行管理的。
截至2005年,荷蘭銀行的經濟資本模型己經在該銀行的批發事業單位中全面鋪開,且2006年正在擴大到組織的其他部門。總體來看,荷蘭銀行的經濟資本管理體系是圍繞著風險(經濟資本)計量和資本有效配置這兩個中心進行的。

首先,荷蘭銀行具有先進的風險計量模型。雖說單個數值不能提供一家銀行的全部風險評估,但是量化是管理風險和改善風險/收益決策制定的一種重要成分。荷蘭銀行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提供的不同實施方法(從標準法到高級法),結合該行實際,開發設計出了針對信用、市場和操作風險的高級計量方法。通過這些模型,荷蘭銀行可以計量出各類風險的風險值(VaR)。在此基礎上,荷蘭銀行在計算整個集團的經濟資本時,風險的分散化效應也得到了考慮。由于荷蘭銀行經濟資本系統中所包括不同的風險類型,不同風險類型也不太可能同時發生重大損失(除非存在很高相關性);而且該銀行作為活躍國際銀行,在全球范圍的許多市場開展業務,且從事多樣化投資活動,銀行內部不同部門和不同事業單位同時發生重大損失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因此,整個集團層面上的經濟資本計量要小于各事業單位和各風險類型的簡單加總,可見下表。
伴隨著風險識別演進和度量技術的改進,國際銀行實務界的經濟資本度量方法正在不斷地被提高精度和升級,而荷蘭銀行為了維持并推進自身經濟資本管理體系的實效性,一直不斷開發合適的模型和操作程序,以精確地量化風險和度量經濟資本。
在準確計量經濟資本總量的基礎上,荷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體系的下一個關鍵環節是將有限的經濟資本進行有效配置,以實現股東收益最大化的目標。荷蘭銀行通過經濟資本管理和相應的風險/收益考核指標將不同產品、不同事業單位的風險和收益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優先發展扣除風險成本后收益最大的產品,或向考核靠前的事業單位配置更多資本與支持,對于考核靠后的事業單位則進一步分析問題或者進行撤并。總之,在荷蘭銀行中,經濟資本被用于支持組織中各個層次的風險/收益型的決策。此外,荷蘭銀行還將經濟資本看作是支持交易決策的定價工具中的一種重要因素,并且在不同部門中使用融合了經濟資本內涵的定價工具。
戰略決定組織,要真正體現出經濟資本管理的實效性,必須對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做出相應調整。因此,荷蘭銀行確定新的戰略之后,以服務客戶和改進管理為出發點,結合經濟資本管理體系推出了創新型組織模式,即戰略業務單位。荷蘭銀行分別按地區、客戶和產品劃分出10個事業部,其中有5個地區事業部(分別為荷蘭事業部、亞洲事業部、北美事業部、拉美事業部和歐洲事業部),每個事業部負責為本區域的所有客戶提供適合需要的荷蘭銀行產品和服務;2個按客戶標準劃分的事業部,分別是跨國客戶事業部和私人客戶事業部;3個按產品劃分的事業部,包括環球市場事業部、交易結算事業部和資產管理事業部,其中環球市場事業部主要負責對金融衍生產品、外匯交易等業務,交易結算事業部主要向客戶提供結算產品和清算服務,資產管理事業部主要負責為客戶提供基金等產品。
根據荷蘭銀行的標準,一個合格的事業部必須具有獨立的可以區別其他部門的產品業務組合和目標;具有自己的客戶群;具有自己的競爭者;能夠獨立核算成本和利潤。但在集團層面上,荷蘭銀行采取橫向支持保障部門派駐制,這些支持保障部門分為10個,分別是審計、組織協調、法規、財務、企劃、人力資源、風險管理、歐洲事務與市場基礎、投資者關系和后勤服務。根據業務需要,支持保障部門向事業部派駐工作人員,其派出人員向派出部門負責,與所在事業部一起工作。尤其是審計、風險管理、財務等部門都實行廠派駐,對所在事業部提供支持、服務和監督。這樣,荷蘭銀行就形成了典型的以事業部為利潤中心的矩陣式結構,10個事業部和10個支持保障部門從縱橫兩個緯度相互配合以實施荷蘭銀行整體的全球戰略(見圖1)。
在新發展戰略引導和組織管理結構改造配合下,荷蘭銀行的經濟資本管理體系投入運行后的一、兩年內已經顯出預期效果。從2003年開始,荷蘭銀行的每個業務單位(事業部)都提高了收益,降低了成本,而且當年的第三季度與2002年同期相比,集團實際業績遠遠超過了預期,也超過了歷史記載,營業利潤上升了23.7%,純利潤上升了40.8%,而效率比率則下降了3.3%,達66.2%。2003年到2006年的凈利潤更是增長飛速(見圖2)。
我國商業銀行推進經濟資本管理的思路
荷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的案例是成功的。從中我們看到了經濟資本管理的強大威力,它是銀行計量風險、衡量業績、制定戰略、配置資本的管理系統,并滲透到了銀行管理的各個方面和層次。因此建立經濟資本管理體系并運用于銀行管理,是應對當前資本約束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我國商業銀行集約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經濟資本的理念確實已得到國內各商業銀行的重視:建設銀行自2002年引入經濟資本概念,并建立經濟資本預算管理制度;中國銀行也已將經濟資本管理納入信貸管理流程,并進一步加強研究向業務單位分配經濟資本的辦法;中國工商銀行也于2006年全面推出了經濟資本管理制度,在系統內實施經濟資本管理制度和以經濟增加值為主要指標的綜合績效考核制度。
很明顯,國內銀行經濟資本管理體系遠未成熟,突出表現在經濟資本計量與分配公式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基本還是基于巴塞爾協議標準法的思想體系,并不是運用高級計量評級模型得出非預期損失和經濟資本,因而在精確度方面也是不能符合真正的內部評級要求的。在作者看來,要真正建立起商業銀行的經濟資本管理體系,最關鍵是要做好下列幾點:
開發適用模型,提高經濟資本的精確計量能力
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經濟資本的計量范圍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針對商業銀行借短貸長的負債特點,尤其是在我國混業經營尚未完全放開的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還是信用風險;而且信用風險具有非正態分布的厚尾特征,即使在國際范圍也是遠未成熟的領域。因此,對信用風險的計量既是經濟資本管理的重點,也是難點,本文針對信用風險展開討論。
新資本協議要求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情況采取標準法和內部評級法計量信用風險,而內部評級法(IRB法)反映了信用風險管理定量化、模型化的趨勢,更受到先進銀行的青睞。當今活躍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計量模型都是圍繞著內部評級法思想構建的,這包括JP摩根的CreditMetrics,KMV公司的CreditMonitorModel和CSFP的CreditRisk+等等。
運用RAROC推進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衡量盈利能力指標普遍采用的是資產收益率(ROA)、股本收益率(ROE)和稅后凈利潤(NOPAT)等指標,但這些傳統指標的致命缺陷在于沒有將風險考慮在內,導致了我國商業銀行的非理性擴張。針對此,《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推動商業銀行在績效考核中納入風險的因素,衍生出一個重要的概念: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Risk-Adjusted Returnon Capital,RAROC)。具體來說,RAROC在公式上可以表示為:
該指標的中心思想是將風險帶來的未來可預計的損失量化為當期成本,直接對當期盈利進行調整,既考察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又充分考慮了該盈利能力背后承擔的風險,把風險與收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了業務發展與風險控制的內在統一。
我們應該在建立經濟資本管理體系的基礎上,推進以RAROC為核心的績效考核。這樣不但可以解決績效考核中的一系列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導經濟資本配置。資本是稀缺的,傳統的數量擴張型發展模式在經濟資本約束下是不可持續的,我國的商業銀行必須圍繞股東回報這個基本目標,運用RAROC對銀行的各個業務產品進行橫向比較,重點發展經濟資本占用少,RAROC更高的業務,運用較少的資本推動更多的業務。
進行商業銀行組織架構、業務流程再造,配合經濟資本管理體系的實施。
從前述荷蘭銀行的案例,我們知道經濟資本管理體系正如一套先進的管理軟件,必須有個施展本領的平臺,否則,再強大的管理理念與先進技術也要成為“空中樓閣”。而商業銀行的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再造就是為了打造這個平臺的。
通常認為,銀行再造是銀行為了獲取在成本、質量、反應速度等方面顯著性的改變,以流程為核心進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包括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再造等內容。其中,業務流程再造是商業銀行再造的核心。我們進行經營轉型,大力發展中間、零售業務,金融產品的綜合性和復雜性必定會日益提高,客戶面對的選擇會不斷增多。此時,商業銀行就要從客戶需求出發,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配套的業務流程。再者,組織架構再造是流程再造的保障。流程的重新設計會引起企業多方面的改革,必將導致組織架構變更,如不進行組織架構的根本調整,銀行業務流程再造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甚至制約銀行業務發展。我們必須處理好“集權”與“分權”的關系,運用制度經濟學的契約理論推進銀行組織架構的再造,形成更好地面對市場、面對客戶并擁有強大后臺支撐的矩陣式結構。
積極做好經濟資本管理體系的基礎數據庫建設工作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規定,對于使用初級IRB法的銀行,要求具備5年以上的歷史數據來估計并驗證違約概率(PD);對于使用高級IRB法的銀行,必須有7年以上的歷史數據來估計違約損失率(LGD)。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歷史數據過短的問題,而且由于處在經濟轉軌時期,整個經濟體制和法律制度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歷史數據的可用性也不強。這個問題如不及早解決,將嚴重制約內部評級系統的應用。
值得慶幸的是,為了更好地應對競爭,數據大集中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我國銀行業所關注,各家銀行也在各自籌劃適合于本行的數據中心模式。但需要特別指出,建立數據倉庫不但要注意數據的完整性方面,還必須要注意數據的有效性方面。我們都知道“GIGO法則”,假數據是推行內部風險評級系統的嚴重障礙,而準確的數據基礎才是內部評級體系能否成功運行的保證。為此,銀行應要求客戶提供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避免客戶在利潤上做假,還應該建立并實行完整、嚴格、一致的數據標準,制定數據質量管理規章,確保數據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綜上,中國銀行業經濟資本意識的蘇醒,無疑是一個質的進步;經濟資本管理體系的建立,將促使中國銀行業經營管理行為及發展方式的變革,從而真正平衡好“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關系,進一步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