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表象是供給問題,而實質是農民組織化瓶頸約束問題,也就是如何發展農村合作金融,提高農民的市場主體交易地位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農村金融體系根本建立不起來。
2006年底,從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和競爭不充分的角度考慮,銀監會將農村資金互助社、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列為新增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但實際到目前為止,我們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地位和作用還沒有足夠的認識。農村金融市場從來不缺少商業金融活動,其中包括正規的商業金融活動,也包括民間貨幣借貸、商業物資賒購賒銷等融資性活動。農村金融改革的瓶頸,不是商業金融不足,而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金融組織缺失。這一方面造成農戶受到商業資本的利潤擠壓,另一方面又使農戶因借貸來源不穩定,可能隨時面臨資金鏈條中斷的風險。因此,需要重新認識農村合作金融的功能和作用,把“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作為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的核心工作,作為促進農村經濟體自我循環和發展的關鍵制度安排。
建立真正的農村合作金融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是調整農戶生產關系的載體。我國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但在大部分農村地區,實行的是家庭經營單一體制,其在沒有合作經濟保護的情況下,農戶面對大市場的風浪顛簸,隨時有破產的可能。這種分散獨立的家庭經營的生產關系雖然適應農業自然生產的特質,但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需要在家庭經營生產關系的基礎上,構建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農村資金互助社正是通過資金的組織和杠桿作用,在不改變家庭經營的條件下,將一家一戶聯合起來,一方面可以滿足家庭經營的資金借貸需求,另一方面構建起新型的合作生產關系,改變單家獨戶的弱小經濟基礎,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能夠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是建立可持續農村金融體系的基礎。建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首先要構建適應2.3億戶農戶借貸特點和要求的普惠農村金融體系。事實證明,依靠商業金融建立普惠的農村金融體系,是一種烏托邦式的設想。可持續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并非完全是商業化的,服務性的合作金融一樣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沒有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金融的發展,普惠金融就不可能將中低收入農戶的金融需求包含進來。農民無論在經濟和金融上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會像商業金融那樣拋棄農民,而會發揮能動性戰勝困難,完成經濟和金融的自我救助。

農村合作金融是商業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多年的理論和實踐表明,農村金融改革的瓶頸是分散的農戶無法與商業金融主體進行交易,一方面交易雙方主體地位不對稱,另一方面交易成本過高,難以可持續發展。商業銀行要想承擔支農的社會責任,又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改變傳統的面對一家一戶農戶的交易方式,而應通過與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合作,變千家萬戶的交易單位為一個合作交易單位,將貸款批發給農村資金互助社,由其成員進行內部交易,建立起商業銀行批發經營和農村資金互助社零售服務的供給體制。因此,發展合作金融不僅是普惠金融的需要,也是商業金融承擔社會責任、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合作金融還是聯結信貸與保險等金融工具的紐帶。沒有資金投入機制,農村經濟難以發展。而沒有風險轉移和分散機制,投入就會減弱。目前的問題是,如何使信貸投入工具和保險分散風險工具結合起來。現在看來,沒有合作金融作為紐帶,商業信貸與保險均無法降低交易成本,難以保持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我國農村信貸與保險金融工具之所以無法結合,就是缺少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金融這個基礎。
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是國家幫助農民、扶持農業、發展農村的紐帶。國家通過扶持合作金融組織,才能將農民組織起來,這一方面能夠降低國家與農民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強勢利益集團截留資金,使國家資助能直接使農民受益。多年來國家對農民的經濟援助很多被截留,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很低,直接危害政策的執行,危害農民的利益和農業的安全。發展農村合作金融是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的核心,抓住這個核心,就會發揮出杠桿效應。
試點成效與問題
2007年3月9日,吉林梨樹縣閆家村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以下簡稱百信互助社)作為全國首家農村資金互助社開業,開啟了重建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金融組織的新紀元。經過一年試點,百信互助社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反映出制約農村資金互助社發展的多方面問題,其中融資困難是瓶頸問題,亟需配套政策支持。
百信互助社試點成效體現在四個方面:
服務優勢。農村資金互助社是農民自我服務的銀行機構,是農民的“炕頭銀行”,具有貼近農民,用很低成本就能滿足高頻率小額貸款需求的特點。這凸顯了農村資金互助社與其他商業類金融機構相比的服務優勢。
信息優勢和信貸執行機制優勢。百信互助社利用社區信息優勢,降低了監督成本,表現出很強的控制風險能力。其不僅健全了自擔、互擔和共擔等8項風險內控機制,還建立了熟人社會聲譽保證機制,使貸款放得出、管得好、收得回,貸款質量和貸款周轉率明顯高于商業銀行。
社區信用和創業環境改善。通過農村資金互助社風險管理和教育,使遵守信用成為道德規范,有效及時的金融供給激發了農民發展生產和創業的需求。
示范效應。通過百信互助社示范,產生了一批新型合作金融組織。僅在吉林省四平市,農民自發成立的農村資金合作社就有10余家,社員人數超過2000人,互助資金達到1000多萬元。這從另一方面證明,合作金融深受農民歡迎。
百信互助社運行中也體現了與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基金會的合作制的完全不同。其實,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基金會早已失去了合作制特征,是缺少免疫能力的病態金融機構,以這些機構的失敗來論證合作金融機構的不可行,是不合理的,會給合作金融事業帶來很多障礙,使農村金融改革的瓶頸難以突破。
農村基金會的風險主要緣于違背了合作制原則,沒有堅持成員為主體,同時也沒有法律制度和融資制度支持,當出現流動性不足時,沒有其他融資渠道,必然要通過高息存款來維持資金鏈條。這是一個沉痛的教訓。
農村信用社歷史和體制包袱沉重,又是一個龐大的金融組織,即使資不抵債,監管部門基于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考慮,也不會令其退出市場,所以其經常性違規是難以避免的,這就決定了對農村信用社監管的成本極高。
而農村資金互助社實行嚴格的市場退出管理,一旦違規,將付出極高的違規成本,嚴重的可退出市場,這就決定了其必須合規經營,大大降低了監管成本。
一年的試點表明,百信互助社的主要困難與問題集中體現在資金來源不足上,這使其無法滿足農戶貸款額度和貸款戶數增加的需要。
資金來源受限制。百信互助社社員以需求貸款為主,貸款需求遠遠大于存款供給。經調查,百信互助社90%以上的社員有貸款需求。截至2008年3月31日,社員累計貸款145筆,金額58.19萬元;社員存款只有3筆,金額2.33萬元。由于農村資金互助社制度安排只能吸收社員內部存款,這就決定了其存款來源不足,難以滿足社員的貸款需求。
利率限制。目前百信互助社執行的是與其他銀行一樣的存款利率,這與實際上有國家信用作保證的金融機構比較,沒有體現百信互助社靠法人財產保證清算的風險溢價收益,因此不會有大額存款存入。
流動性不足。沒有向其他銀行機構融資的渠道,存款流動性風險壓力較大。如百信互助社雖然吸收了社內存款2.33萬元,但由于隨時有支付的可能,因此在沒有外部融資解決短期流動性支付不足的條件下,只能100%留存支付準備,否則一旦存款放出,不能給存款人支付,對互助社的信用影響是巨大的。
政策約束。百信互助社開業后,積極尋求向農業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融資,以解決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但這些機構均表示,沒有上級行和監管部門的具體融資政策和辦法,無法實施。
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建議
筆者認為,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表象是供給問題,而實質是農民組織化瓶頸約束問題,也就是如何發展農村合作金融,提高農民的市場主體交易地位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農村金融體系根本建立不起來。
建立垂直的合作金融制度安排,發揮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轉貸中介功能和作用。垂直合作金融制度是指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將貸款批發給農村資金互助社,再由其向成員發放貸款。農業發展銀行向農村資金互助社批發中長期貸款,主要用于農戶或合作組織對固定資產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等中長期貸款的資金需求;各商業銀行按照信用、低息原則向農村資金互助社提供批發貸款,規定商業銀行縣以下農村機構存款的20%要通過農村資金互助社向農戶發放,切實保證中低收入農戶獲得有效金融服務。
財政部門和地方政府要用經濟辦法引導和培育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建議將支農資金的一定比例通過農村資金互助社轉貸投入農村,財政貼息、基礎設施投入、抗風險基金、合作組織推廣和培訓等項目資金通過農村資金互助社進行安排,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
發揮貨幣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作用。建議中央銀行向農村資金互助社發放支農再貸款,按照互助社凈資本的5倍安排授信,用于資金互助社周轉貸款;降低或免繳存款準備金;安排特別利率政策,允許農村資金互助社存款利率高于其他銀行機構,將農村資金留在農村;給予農村資金互助社商業匯票承兌結算業務支持。
促進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結合。加快推進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立法,通過財政扶持與貨幣融資支持,引導農業保險與農村資金互助社相結合,降低保險面對分散農戶的交易成本和信息風險,將信貸工具和保險工具結合起來,進一步通過保險轉移信貸風險,增加農村資金投入。
(本文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與機制創新研究》(07JZD0009)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銀監會吉林四平監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