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結了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校企合作的創新模式,即在企業創辦分院,構建雙校園制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指出了創辦分院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在高職教育發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創新模式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急需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實踐能力以及創業創新能力是高職教育的中心環節;轉變就業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使學生畢業后“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也是高職教育的重要責任。然而,目前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普遍難以達到這一培養目標的要求。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本文提出高職院校可考慮到企業創辦分院作為第二校園,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而將第一校園用于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這種雙校園制辦學模式能夠利用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環境,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
創辦分院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在高職教育發展中的作用
高職院校到企業創辦分院作為第二校園,與原來的第一校園一起構成雙校園。這種雙校園制的辦學模式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也是高職院校增強辦學實力、提高辦學水平的有效途徑。這種新型的辦學模式充分利用高職院校、企業、科研院所各自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把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學院式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念,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
是實現高職培養目標的需要高職教育要以職業能力為基礎,按照實際的工作崗位(群)或技術領域對人才的要求來設置專業、制定教學計劃,培養企業急需的適用人才。在第二校園,企業參與高職培養方案的制定,參與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確定,才可避免因僅靠第一校園教師設計培養方案而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
是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的主要途徑高職人才的培養需要具有良好的“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從高職教育的現狀看,目前對所有專業配齊師資和實訓條件不太可能,但可利用第二校園中企業的人才解決第一校園在師資方面的不足。今后會有更多的教師來自企業或相關行業,成為高職教育師資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通過依托企業,學校能夠得到企業的支持和幫助,派教師到生產第一線直接參與應用技術項目開發,從而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及時掌握企業、行業技術的前沿信息,并充實到課堂教學中去,真正成為既能勝任高職教學,又能承擔應用技術開發的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高職教育能否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高職教育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創新的主要途徑是生產和科技實踐。建立第二校園,將學生置身于社會和企業、科研院所的實踐活動中,充分利用第二校園真實的生產環境,參與第一線的生產,通過動腦和動手的實踐,可以激發學生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愿望和潛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最好的辦法是通過第二校園,使他們接受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熏陶,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工作,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逐步養成良好的愛崗敬業、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和忠誠奉獻精神,確立質量意識、效益意識和競爭意識,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和創業能力。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同時社會對職業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偏見,因此,高職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開辟第二校園,加強高職院校與企業、科研院所的緊密合作,可以培養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首先,雙校園制辦學模式可以使高職專業設置更加適應社會的需要,學校和企業聯系密切,就能及時掌握社會對人才需求規格和數量的最新變化,根據這些變化來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培養適合企業需要的專門人才。其次,通過第二校園教育可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全面提高,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傳統的校園里,學生感受不到社會競爭的壓力,也沒有機會感受到企業對職業素質的具體要求。在雙校園制辦學模式下,學生進入第二校園,到企業從事相關工作,會親身感受到職業素質的重要性,自覺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敬業精神和團結協作等職業素質。
創辦分院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實踐
1998年9月,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與廣東省機械研究所(簡稱省機械所)共同創辦了“現代制造技術分院”,作為第二校園設在省機械所內,合辦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CAD/CAM)專業。學院與省機械所共同制定了辦學章程,組織了分院領導機構;規定了雙方的責、權、利,保證了分院正常運作。通過發揮學院的教育資源優勢和機械所富有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與先進設備的優勢,形成了雙向參與、優勢互補、校企雙贏的產學研結合辦學新局面。分院實行“2+1”的教學模式,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做人做事的本領為目標,充分挖掘學校和社會上的教育資源,努力培養社會急需的“銀領”人才。我院在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體的改革與實踐內容如下:
1.與企業化改制的廣東省機械研究所合作創建分院進行聯合辦學,把分院辦成“第二校園”,而不是單純作為實操基地,徹底打破了學校關門辦學的體制。
2.對CAD/CAM專業的學生采取“2+1”的辦學模式,即學生一、二年級在學校學習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三年級到現代制造技術分院學習專業課,完成技術技能訓練、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進行“真刀真槍”的專業技能強化培訓。“2+1”模式改變了過去只有學校一家的單一辦學主體的觀念,使辦學主體呈現雙元化、多元化。在“2+1”模式中,省機械所不是支持、協助和幫忙,而是直接參與辦學,學校與省機械所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大綱,共同實施教學。省機械所把培養人才擺到了自己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去研究、決策和實施。畢業生認識到,“科職院”和“機械所”同是他們的母校。
3.分院的課程由學院的教師和省機械所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同承擔,而實操課程主要由機械所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指導,使學生學到基本理論和操作的同時,又學到了工程技術人員的實踐經驗,大大增強了畢業生上崗的信心和能力。
4.為了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崗位能力,實訓內容是按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結合生產實際需求進行的。充分利用省機械所先進的現代制造技術裝備及工藝,省機械所下屬的省CAD/CAM重點實驗室、模具制造車間、數控技術加工車間、加工中心室和一批正版的先進設計和編程軟件都可供學生實操使用,使學生得到了真正的上崗訓練。
5.為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我院教師堅持教學與科研項目相結合,廣泛開展對企業的技術服務,在進行科研項目開發的同時,加強與省機械所的技術合作,將課題引入教學,結合科研項目設計學生的實驗實訓課題及畢業設計課題,強化專業技能訓練,以研促學,產學結合。真題真做使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和技術崗位上,學習掌握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行業特點的專業內容。近年來,我院與省機械所聯合開發的科研項目有:(1)廣東省火炬計劃項目“小型教學用三軸數控系統及成套設備開發”。(2)珠海市科技計劃項目“智能全自動雙飛叉嵌線式轉子繞線機”。其中,前者已經結題,成果正在進行市場推廣,并已實現產業化生產。到目前為止,已產銷數控銑床近百三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經過院、所八年的共同努力,雙校園制辦學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已培養CAD/CAM專業畢業生1000多名。由于辦學過程中突出了雙校園制特色,重視了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培養,CAD/CAM專業畢業生深受社會歡迎,每年畢業生就業率都達到95%以上。學生普遍反映他們在第二校園一年的學習時間里,在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組織紀律觀念、團隊意識、合作能力和創業創新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雷久相.高職校企合作的創新視角[J].職業教育研究,2007,(4):38-40.
[2]王朝莊.關于高職教育領域產學研結合的系統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10(30):13-14.
[3]賴興余,陳煥章.基于雙校園制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70-71.
作者簡介:
賴興余(1966—),男,博士,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CAD/CAM、模具設計與制造等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本文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