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高中體育課程評價忽視了運動技能以外的學習領域,未能真正發揮體育的多種功能與價值,不能適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職業性要求。因此,必須建立與新課改精神相吻合,與職業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相承接,與學分制建設相配套,以促進學生體能發展為主要價值取向的新型評價體系。“體能學分”的評價內容由運動參與、知識與技能、健康行為和社會適應四個學習領域組成,其考核與評價要凸顯主體性、形成性和激勵性。
關鍵詞:職業學校;課程改革;體能學分;評價體系
學業學分、德育學分、體能學分的構建與整合是國家級職教科研規劃課題《彈性學習制度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評價體系的整體建構與實踐研究》的核心內容。“體能學分”作為學生發展性評價的內容之一,不僅是課題研究的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德育科研的重要內容,該項目的研究對豐富學分制內涵、推進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具有積極意義。
“體能學分”的內涵
“體能學分”評價是體育學習領域中一種新型的發展性評價方式。“體能學分”是與學業學分和德育學分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學分模塊,涉及與運動相關的知識、情感、意志、體質、能力等學生必須具備的相關素質。傳統的高中體育課程忽視了運動技能以外的學習領域(職校目前尚無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學生評價過于強調實證性的科學范式,甄別與選拔的一元思維主導著評價的趨向,未能真正發揮體育的多種功能與價值,不能適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職業性要求。新的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劃分課程學習維度,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劃分學習水平,并以維度目標與水平目標統領學習內容,建立了以學生有個性的全面發展為本的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和內容體系。因此,建立與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相承接、與學分制建設相配套的“體能學分”評價體系,既是職業學校體育課改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需要。
“體能學分”學習模塊是根據新課改理念和全面提升職業學校學生體育素質與發展能力的時代要求而建構的。這里的“體能”泛指與健康有關的心智和體質,與運動有關的知識和技能以及與社會適應有關的發展能力。建構“體能學分”學習模塊所要達到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加深對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學會體育學習及其評價方法,增強體育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運動愛好和專長,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人際交往技能和團隊意識;鍛煉健康素質,塑造健康體魄,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充滿活力的人生態度。基于以上思考,我校將職業學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劃分為運動參與、知識與技能、健康行為和社會適應四個學習領域,同時,設置了13個學分模塊,整合了52個學習發展水平。評價的內涵或指向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通過對《運動參與》學習的評價,促進學生自覺參與體育活動,使其掌握并能夠運用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和鍛煉的能力,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增強終身體育及保持健康的意識。
通過對《知識與技能》學習的評價,引導學生掌握體育的相關知識,學會多種基本運動技能,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興趣愛好,并有所專長,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同時掌握體育活動中的安全知識和技能,獲得在今后勞動生活和野外環境中的基本能力。
通過對《行為健康》學習的評價,增強學生自我保健和預防疾病的意識,提高改善身體健康狀況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增強積極的自我價值感,提高調控情緒和預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通過對《社會適應》學習的評價,幫助學生理解個人參與體育活動的權利和義務,培養關心集體、關愛他人、關注社會發展的責任感,提高人際交往技能及環境適應能力,正確處理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評價體系的構成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強調,要加強對學生學習評價的研究,應將學生的體能、知識與技能、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納入學習成績評價的范圍,評價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對學習評價的參與性,強化評價的各項功能。為此,學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應力求彰顯職校特點,反映時代精神,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要突出體能的基礎性、生活性與發展性,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要體現考評的主體性、形成性與激勵性。以此喚醒和強化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意識,促進學生體能水平的不斷提高。
“體能學分”評價是體育教學領域中對受教育者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學習情況和發展水平的一種過程性、客觀性的價值判斷和認定,正確、及時的評價對學生具有提醒、導向和激勵的作用。因此,“體能學分”評價體系的建構應遵循以下原則:(1)教育引導原則。通過建立理性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可描述的評價標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強化體能意識,確立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理念,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品質與鍛煉習慣。(2)體驗激勵原則。通過建立彈性化、開放性的評分規則,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自我審視、自我調整、自我激勵的實踐過程中形成自信心與責任感。(3)和諧發展原則。通過建立多元化的自評、他評、互評等評價方式,使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得到他人的關注、認同與支持,增強歸屬感和榮譽感。

新課程所倡導的關注學生的發展與個性差異的評價理念是建構“體能學分”評價體系的主旨。首先,相對于傳統的體育課程評價而言,“體能學分”評價的領域已經拓展到45分鐘以外的學習和生活空間,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成長過程不再是孤立的和單向的。因此,教師評價的主體應該是以體育教師、班主任等為主的教師群體,學生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包含受評者在內的班集體,使評價成為教師、管理者、學生甚至家長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凸顯評價的主體性。其次,要注重評價的形成性,改變過去終結評價、一錘定音的做法,關注學生良好個性品德與體育健康行為的形成過程,重視學生的自選與必選、自評與他評的雙重關系,廣泛采用筆試、口頭評價、自評、第三者評價、測驗、展示、技能評定、成長記錄、量表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形成性評價能夠使學生在完整的、豐富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實現自我體驗、自我矯正與自我構建,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體育素質與科學的探索精神,逐步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的統一。再次,評價是一種手段,其功能不僅要重甄別,更要重激勵。因此,評價所應關注的不僅是對學生的外在行為加以標志,更要思考如何對學生產生激勵作用;不僅要衡量學生是否習得或達標,更要注重學生與先前的體能狀況相比是否有所提高,把適時肯定、適度鼓勵、適宜表揚作為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
“體能學分”評價體系的建構涉及學校的課程管理、教學管理與學籍管理等多種因素,必須要有相應的技術支撐,必須建立包括學分信息平臺、考評細則以及管理辦法等在內的運行保障機制。在實施過程中,對體能內隱素質的外顯行為的價值判斷與學分界定以及學分過程評價的易操作、更便捷、最優化等問題是深化該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參考文獻:
[1]韓立福.全面發展性學生評價觀——一種面向未來教育的評價理念[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3).
[2]湯文俊,高波,李群.發展性評價——技校學生評價模式新選擇[J].中國培訓,2005,(12).
作者簡介:
許振華(1957—),男,南通市中等專業學校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與學生評價。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