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高職院校突出“農”字特色十分必要,要堅持結合專業特點,堅持“學、研、產、訓、推”相結合,堅持校內外相結合,突出“農”字特色,積極穩妥地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農”字特色
高職校園文化是以高職院校為載體,經過師生的代代傳承與創造積累起來的精神成果與物質成果的總和。高職校園文化主要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要素構成。物質文化是學校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總稱,主要是指校園環境的凈化、綠化、美化和學校內部教育教學、文化娛樂及工作生活等硬件設施,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和條件,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和載體。制度文化是在學校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體現了學校與時俱進的價值觀,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以其導向性與規范性、穩定性與發展性、科學性與教育性的特征彰顯校園文化特色。精神文化是學校師生員工創造的一種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主要是指校風、學風、教風以及人際關系、輿論導向等軟件環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審美功能、娛樂功能和服務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要內容。我院是2000年組建的湖南省第一所地方性農業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院始終突出“農”字特色,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農業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突出“農”字的必要性
農業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突出“農”字特色,是指農業高職院校在建設校園文化過程中,充分聯系農業、農村、農民的實際,體現“三農”發展方向,堅定師生學農、愛農、獻身農業的信念,創造出適宜培養服務于“三農”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校園環境和氛圍。對農業高職來說,突出“農”字特色,不僅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校園、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農業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突出“農”字特色是培養農業高職人才的需要學生的成長除個體努力之外,還受到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尤其深刻。當前,有相當一部分農業高職招生困難,涉農專業畢業生改行的較多,除政策機制、傳統觀念等多方面原因之外,其中一條相當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受到濃厚的富有“農”字特色的校園文化的熏陶,沒有堅定“學農、愛農、服務農業”的專業思想。因此,讓農業高職生時時沐浴在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之中,接受“農”字特色文化的教育,從而堅定專業思想、牢固樹立獻身“三農”的信念顯得十分重要。
農業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突出“農”字特色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構建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組成部分,是學校健康持續發展的需要。當前,包括農業高職在內的高職院校,由于發展歷史較短,底子較薄,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招生壓力較大,師資數量和水平不盡如人意,因而在師生中存在不少思想意識問題。學生有的自以為是,有的自暴自棄,有的貪圖安逸,有的我行我素;教師有的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有的追名逐利、空虛浮躁。因此,將農業的求真務實、農民的樸實勤勞、農村的純凈自然之風引入農業高職,有助于滌凈校園風氣,純化教風、學風和校風。
農業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突出“農”字特色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大的英明部署,是全國人民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重要歷史任務。農業高職擔負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技術及服務支撐的重要職責,農業高職不僅要為畢業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而且要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用型人才提供培訓基地,為發展農村經濟、調整農業結構提供示范和榜樣。因此,突出“農”字特色,不僅可以體現農業高職的校園文化特色,還可以間接甚至直接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業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突出“農”字的途徑
農業高職應在專業建設、“學、研、產、訓、推”相結合、校內外相結合等方面突出“農”字特色,積極穩妥地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堅持結合涉農專業特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建設的龍頭和樞紐,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業高職的傳統和優勢專業往往是涉農專業,因此,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就必須堅持與涉農專業相結合。
1.硬件設施的規劃要體現涉農專業特色。農業是我國的弱勢產業,人口多,底子薄,基礎設施落后。無論政府財政投入還是自籌資金能力,農業高職都不能與本科院校甚至一般的高職院校相比,因此,要重點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完善實驗實訓設施,這是滿足師生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的需要。
2.硬件設施的建設和管理要體現涉農專業特色。首先,校園建設要體現“農”字特色,如環境的凈化、綠化、美化應與一般院校有所區別,校園的枯草、落葉可以漚制成上等有機肥,既可節省垃圾處理成本,又可以節省購肥開支;綠化苗木不應苛求整齊劃一,而應強調豐富多彩,最好由師生負責引種、施工,這樣,既可為教學提供多樣化的物種,又可增強師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其次,管理要體現“農”字特色。農業高職實習實訓設施的管理要充分吸納師生參與,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要與農民、農村和農業緊密結合,為“三農”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如我院的畜牧獸醫專業建立了專門的獸醫院,平時由高年級學生輪流駐守管理,如有周邊農戶求助,指導教師與學生一道隨時出診。學生在與社會的“零距離”接觸中,鞏固了專業知識和專業思想,增強了服務本領。
3.專業教師實踐技能的提高要體現涉農專業特色。農業高職就是培養為“三農”服務的第一線高技能人才的,要培養一流的學生,必須要有一流的教師。一流的教師除理論知識扎實之外,一定要有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專業教師實踐操作能力的迅速提高,不僅是深化教學改革、培養一流人才的需要,也是營造正確的校園輿論環境和良好的實踐氛圍的需要。就一般高職院校而言,專業教師可以通過到高一級院校進修深造提高專業操作技能,農業高職則應積極鼓勵教師投身于“三農”實踐,采取下鄉蹲點、校村共建等方式深入基層,服務農民,活化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和教學水平。
堅持“學、研、產、訓、推”相結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農業高職必須明確目標定位,著力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努力培養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同時建設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為此,我院突出“農”字特色,探索出了一條“學、研、產、訓、推”相結合的路子,在創新辦學模式的同時,開拓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與內涵。
1.“學”就是面向人才市場需求,抓教學改革,構建技術型教學體系。“學、研、產、訓、推”相結合,“學”是核心,主要是對準市場設專業,對準崗位開課程,對準實踐抓教學。我院根據永州人才市場需求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原有專業進行了適時調整和改造。為了適應永州市委提出的發展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的要求,新開設了生態養殖、種子生產與經營、旅游英語、農產品質量檢測等專業,同時注意做好以下配套工作:一是調整和改革專業教學計劃,在教學全過程的控制上確保新的教學體系的實施。如園林花卉專業,在教學計劃中加大了實踐教學的比重。二是調整和更新教學內容,構建新的課程體系,通過“精簡、融合、重組、增設”等途徑,打破學科界限,實行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有機結合。如在課程板塊中,根據創造型人才必備知識結構和素質結構的需要,把經貿、寫作等課程作為各專業的必修課,增開了創業活動課,增加了創業、創新、創造教育內容。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和學生的個性、愛好及特長,增開了一系列選修課程和實踐課程。三是改革考試、考核辦法,構建新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以崗位需要的知識、能力作為考試考核的主要內容,在技能考核上,結合國家職業工種技能鑒定的教學要求,確定專業技能考核內容,并建立了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要求學生畢業時獲得“雙證”。
2.“研”就是面向地方經濟建設需要,抓應用研究,促進教育與經濟的結合。為了適應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我院新征土地5000畝(第一期2250畝),創建了省級農業高科技園,在園內成立了優質雜交稻、果蔬、優良畜禽、花卉苗木、優質水產品、藥材等6個研究開發中心。2006年,全院的應用科研上了新臺階,科研立項18個,其中包括教育部、農業部3個,省級8個,市級7個。
3.“產”就是面向教學科研和產業結構調整,抓產業發展和實訓基地建設。根據地方優勢和學校的技術與人才優勢,我院走出了一條“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的路子。一是在校內興辦了與專業配套并具有實驗、實習、實訓功能的產業基地。如體現生態環保高效農業模式的“一場四園”(3萬頭集約化良種豬場,60畝水產生態園,30畝果蔬栽培園,30畝花卉苗圃園,100畝優質水果園)為生態養殖、園林花卉、農學等專業的師生提供了實訓和科研基地及頂崗勞動場所。2004年,我院的校辦產業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院?!懊餍瞧髽I”,在省內外同行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二是在校外建立“學、研、產、訓、推”相結合的聯合體,與實力雄厚的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了7個固定的“學、研、產、訓、推”實踐教學基地。我院堅持立足地方、校企互動、循序漸進地推進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發展,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革新、技術開發及推廣、設備支持、學生就業等各個領域開展了深層次合作。
4.“訓”就是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三農”需要,抓繼續教育培訓。高職教育發展的趨勢將從以學歷教育為主,逐步轉向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隨著我國人事制度的改革、勞動準入制度的推廣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產品的升級換代,職業培訓的需要是大量的、急切的。我院根據市場情況,開展了多種職業培訓,短、平、快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兩年來,先后舉辦培訓班67期,培訓技術人員13200人,印發資料8萬多份。例如,我院與中國農科院紅壤研究所和市農科所聯手,配合市里推廣水稻雜交制種和土壤改良,培訓了500多名基層農技人員,使10萬畝水稻增了產,30萬農戶增了收。目前,我院又與市委組織部聯合舉辦了全市鄉鎮干部農業科技技能培訓班,計劃用3年時間培訓農村鄉鎮干部7700余人,使成千上萬鄉村干部掌握帶領農民致富的本領。
5.“推”就是面向當地經濟發展需要,抓推廣,促進科研與開發應用的結合。我院鼓勵和支持開展各種應用性研究,并將成熟的技術推廣到生產一線。近幾年來,先后為永州和湖南乃至周邊的廣西等地引進推廣實用新技術30多項。如農學專業某教師經過潛心研究,獲得了雜交稻制種國家專利,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稱為“制種權威”。該教師親自帶領師生推廣這項技術,在永州和周邊省區建起了萬畝制種基地,每畝稻種可增收200多公斤,推廣大田種植1000多萬畝,每畝可增收100公斤。兩項相加,每年可為農民增收10多億元。他還被美國、泰國、菲律賓等國聘為雜交稻制種顧問。又如,我院大力推廣了湘研系列辣椒種植技術,在全市和廣西的鄰近縣市建起了5000畝辣椒基地,學院每年提供種苗1500多萬株,每畝增收達2000多元。其他如“百合、生姜等植物脫毒”、“雜交玉米引種高產栽培方法”、“瘦肉型生豬后期飼養限食研究”等科研成果,都在地方得到推廣和應用,從而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堅持校內外結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建立、辦學活動的日益開放,包括農業高職在內的高職院校與社會的聯系愈來愈密切,校園文化建設也需要在校內外結合上下工夫。一是要高度重視“訂單”教育。農業高職要為大型農場、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經營管理單位培養人才,提供技術服務;用人單位應為農業高職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場所和條件,并優先接收畢業生,雙方就責、權、利簽訂協議,努力實現雙贏。二是要將“三下鄉”、勤工儉學、“青年志愿者”服務、傳統愛國主義基地等建在農村。三是要建立平時應急與長期服務相結合的服務機制。在農忙季節或重大疫情發生時,農業高職師生要積極支援當地農村,同時,要建立長效服務機制,開展長期合作。校內外結合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開創農業高職的辦學新領域,而且可以擴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國春.“五四四”模式——農業高職辦學模式創新的嘗試[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3).
[2]蔡澤寰.論高等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2006,(9).
[3]張再麗.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29).
作者簡介:
歐陽群宏(1966—),男,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