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信息素質教育亟需完善,因此,應分析高職信息素質教育的現狀,探討符合高職特點的信息素質教育目標,并提出改革高職信息素質教育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高職教育;信息素質;素質教育
信息素質是21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是當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具備起碼的信息素質是高職學生接受終身教育、成為創新人才的先決條件,因此,信息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但目前高職院校的信息素質教育不容樂觀,其內容和方式需要有所改進,才能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
高職院校信息素質教育現狀
信息素質教育尚未引起高職院校的廣泛關注與重視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大學教育開始普遍設立文檢課,但內容基本上限于圖書館的利用和文獻檢索能力的培養。近幾年才有部分高職院校開設了文獻檢索課程,但開課率很低,開課時間、班級普遍較少。
對信息素質教育概念缺乏全面認識,以文檢課代替信息素質教育信息素質是一個分層次、多元化的概念,對國民的信息素質教育不僅是有關信息收集、加工、處理、利用等信息基本知識的傳授與能力培養,還應包括合理合法地獲取與利用信息的信息道德的培養、信息價值觀念的啟發、個人信息潛能的挖掘、健康信息心理的引導等。信息素質教育應根據社會的信息環境,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覺悟、信息觀念、信息主體意識、信息主動精神,激發學生的信息智慧和信息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但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信息素質教育僅局限于“入館教育”和文檢課。“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的開設只是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重視的是信息技能的培養,而信息意識、信息道德的教育不是僅靠文檢課就能做到的,需要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中慢慢形成,并通過實踐不斷強化,這就需要文檢課以外的教育環節予以關注和配合。
信息素質教育方式比較單調目前,高職院校的信息素質教育主要分兩類:一是采取參觀和講座的形式進行入館教育,二是講授文獻檢索課,包括課堂講解和上機實習,方式單一,缺乏生動性。
實施信息素質教育的教師隊伍成員單一我國文獻檢索課教師隊伍成員基本上是圖書館工作人員,這樣必然會導致教師的知識結構單一,使教學難以向更深入的層次發展,而且實踐性不夠強。
信息素質教育基礎設施薄弱由于受經費的限制,很多高職院校圖書館缺乏信息素質教育必需的基礎設施,一是信息資源缺乏,尤其是電子信息資源;二是信息設備落后,其數量遠不能滿足信息素質教育的要求。
高職院校信息素質教育目標
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CRL)于2000年批準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質能力標準”(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是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信息素質能力標準,為信息素質教育提供了評價框架。該標準描述了具備較高信息素質的個體應具備的能力:(1)確定信息需求的范圍;(2)高效地獲取所需信息;(3)評判性地評估信息及信息源;(4)將獲取的信息整合到自身的知識體系中;(5)有效地利用信息完成特定的任務;(6)正確理解與信息利用相關的經濟、法律以及社會因素,能夠合理合法地獲取和利用信息。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筆者認為,高職院校信息素質教育應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的內容,強調獲取與創新、理論與實踐、公德與法律意識的培養,應達到以下目的:
使學生具備較強的信息意識信息意識是指人們對信息的思想觀念以及靈敏程度,是人們對社會上產生的各種理論、觀點、現象從信息的角度加以理解、感受及評價的能力,它決定人的信息行為,影響人的信息行為效果。通過對學生信息意識的教育和培養,可以增強學生的信息觀念、信息主體意識、信息傳播意識、信息更新意識,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信息對學習、工作、生活的巨大作用。
使學生明確信息需求的內容與范圍首先能定義與形成信息需求,其次要能識別多種類型與格式的潛在信息源,了解獲取信息的費用以及產生的效益,并能對所需信息內容與范圍進行重新評價。
使學生具備高效地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包括選擇合適的調查方法與信息檢索系統,以獲取所需信息;構建與實施有效的檢索策略;利用聯機檢索終端或親自使用一組方法檢索所需信息;必要時改進檢索策略;獲得、記錄、
管理信息與信息源。
使學生具備客觀、審慎地評估信息與信息源的能力包括具備從獲取信息中提煉信息主題的能力;能為評估信息與信息源形成最初的標準;能復合主題概念以形成新的概念;能通過對新舊知識的比較確定信息的增加值;能確定新的知識對個人價值體系的影響,并使其融入個人價值體系;能通過與個人、相關領域專家及其他人員的交流,對信息的理解與解釋的有效性加以判斷;決定是否有必要修訂初始的查詢。
使學生具備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夠利用各種可獲得的信息完成計劃,以及產生特定的信息產品或成果;能修訂產生信息產品或成果的過程;能有效地將信息產品、成果與他人交流。
使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道德要使學生了解信息與信息技術使用的相關法律、道德倫理以及社會經濟問題;在存取、使用信息資源時,能夠遵守法律、法規、信息資源提供的規定以及約定俗成的一些規則,并對引用的成果表示感謝。
高職院校信息素質教育對策
高職院校信息素質教育應圍繞高職人才培養標準,以信息素質教育目標為核心,打破傳統單一的技能訓練模式,建立分層次、分階段、分重點的課程體系。
(一)信息素質教育必須引起領導和全校師生的重視
在高職院校管理體制中,領導是決策的關鍵目前,各個學校信息素質教育開展的不平衡與領導層的思想認識與重視程度有極大的關系。主要承擔信息素質教育任務的圖書館應積極采取措施,促使學校領導充分認識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將信息素質教育放到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位置。
加強宣傳引導,使全校師生正確理解信息素質教育的內涵教師應重視學生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理念的教育,將課程教學與信息素質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領會信息素質教育課程的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使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成為可能,從而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
(二)建立合理的信息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針對高職教育與高職學生的特點,信息素質教育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指導學生使用圖書館,強化信息意識,培養信息道德。對剛入學的新生進行圖書館讀者培訓,重點講解圖書館利用,介紹圖書館的資源(包括紙質文獻和電子信息資源)文獻基本分類科目以及目錄、索引等工具的使用方法等,使學生認識到圖書館的價值,掌握信息利用的基本技能,激發對信息需求的欲望。一年級的大學生還應掌握信息的基本知識,其內容包括信息學和基本文獻學知識,以及信息政策、信息法規、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內容。第二階段:在第二學年重點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評價能力與信息利用能力。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數據庫知識、計算機網絡知識、檢索方法和技巧,要結合專業進行實踐,強化信息需求、信息價值觀念,提高信息資源分析、綜合與利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為走向工作崗位后獨立工作、獨立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職學生信息素質的提高是通過專業素質的提高體現的,因此高職信息素質教育必須與專業教學相結合。在信息素質教育中,根據學生的專業選擇相關的教學和實習內容,促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拓展學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對信息的綜合利用水平。在專業教學中,要強化信息意識,提高信息運用能力,增強學生的創造力。
(三)豐富教學方式和途徑
信息素質教育是一個立體的教學體系,應該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和途徑。
課堂講授這是最基本的形式,信息科學基礎、信息道德知識、文獻基礎知識、檢索基本知識等內容需要在課堂上完成。
參觀指導圖書館的利用需要有直觀的感受,必須帶領學生參觀圖書館的各個館室,告知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講座培訓數據庫使用、專題檢索、論文寫作可以利用講座的形式進行指導培訓。
宣傳熏陶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培養信息素質,開展符合學生特點的各類活動,如開展主題讀書活動,組織專題社會調研活動,策劃專業知識競賽、計算機操作競賽,舉辦技能學習成果展覽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意識與創造性思維,使信息教育普及化、科學化,形成潛移默化的教育氛圍。
(四)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規程》指出,高校圖書館是學校信息化與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這表明高校圖書館是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圖書館專業人員隊伍是實施信息素質教育的保證。由于歷史原因,高職院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普遍不高,這也是高職院校難以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新形勢下,高職圖書館一方面應積極引進人才,保證有合格的信息素質課程教師;另一方面,應建立全員培訓措施,包括計算機和網絡應用能力培訓、數字資源檢索和應用培訓、情報服務能力培訓等,使圖書館員掌握必要的圖書情報學科知識、現代信息技術與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為開展多種形式的信息素質教育培養師資力量。
參考文獻:
[1]王俊杰.略論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J].圖書館論壇,2004,(4):194-196.
[2]王彩.中外信息素質教育現狀比較[J].江西圖書館學報,2005,(3):118-120.
[3]李春光.從美國信息素質標準談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改革[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5,(4):91-92.
[4]劉夢溪.文檢課為核心的信息素質教育模型的構建[J].圖書館論壇,2007,(2):49-50.
作者簡介:
韓玲(1969—),女,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李其港(1966—),男,副教授,現任職于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