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職IT類專業每年為社會培養出大量的人才,然而調查表明有近一半的畢業生從事了與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同時,IT企業卻抱怨找不到合適的人才,這說明存在著明顯的實用型人才供求矛盾,也說明我國高職IT類專業建設的模式和體系存在著一些不足,因此有必要對高職IT類專業建設中的職業化策略加以研究。
關鍵詞:高職;IT專業;職業化;專業文化;人才標準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IT應用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已經深入到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進入21世紀后,社會對IT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在IT人才數量需求越來越大的形勢下,高職IT類學生的就業情況卻并不樂觀,甚至很難在專業崗位上找到合適的工作。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在某種程度上仍基本上延續著本科專業建設的模式,并沒有突出職業特色,學生也沒有獲得與眾不同的職業技能,致使職業教育處于尷尬的境地。普通高校的專業主要是按學科分類劃分的,學科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點。高職院校的專業主要是按職業或職業崗位群對人才的要求設置的,職業是專業的基礎,因此高職IT類專業建設必須貫徹職業化的策略。
職業化人才標準建設
企業化人才標準高職IT類專業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為企業所用的技能型人才,為了適應企業的需求,首先要制定職業化的人才標準。高職學生層次不高是不爭的事實,但職業化的人才標準并不意味標準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因為謀求生存與市場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要務,企業是不可能降低用人標準的。因此,制定職業化的人才標準,培養能夠承擔相應崗位責任的人才是高職IT類專業的職責,也是IT類專業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條件。只有遵循職業化的規律,才能真正體現國家職業教育的理念。
區域優勢化人才標準高職教育是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所以其人才觀、專業建設等必須與地方經濟結構和產業模式相適應,高職專業必須反映區域經濟的特點。如大連是我國重要的軟件出口和數字娛樂產業基地,由于“INTEL芯片組項目”在大連實施,IT人才短缺正成為制約大連IT業提升層次和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如此巨大的專業人才需求,對大連、遼寧、東北乃至整個環渤海經濟區的IT類專業來說,是良性發展的一個得天獨厚的契機。大連IT業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軟件開發,其中80%是對日軟件開發;二是以語言特長為主的綜合性信息服務業務。可見,IT類專業人才標準的建設要體現出區域優勢,突出對日軟件“外包”和信息服務類人才的培養是必然的選擇。
職業化專業文化建設
市場經濟的競爭是資本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企業文化的競爭,企業文化在企業生存與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企業發展中,資源、資本是基礎,技術是保障,企業文化則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專業文化是指在特定時期內專業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觀念、知識與能力體系及從事專業教學與研究的全體成員特有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其特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職業性高職院校的專業文化有很強的職業性,專業文化要服從于一定的職業文化,呈現出職業本位的特征。專業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都應來自相應的職業文化。專業的價值理念必須是為培養合格的職業人才服務的,專業內部成員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也必須符合相應職業或職業崗位群的職業形象和職業規范。
開放性職業性的特點要求專業文化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專業文化的內容要吸收職業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專業文化建設過程應盡量依靠職業文化的環境,要讓專業成員在職業情境中感受職業文化。
融合性現代社會越來越強調人的全面發展與職業生涯相協調,職業是人的生命價值的具體體現。無論對于何種職業,都有知識能力與道德素質兩個方面的要求。職業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而且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塑造良好的職業人格,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高職院校的專業文化應該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
職業化的專業文化建設是指正確處理好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關系,努力實現以人為本,樹立創新理念,構建既競爭又合作的能夠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體系。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注重人的培養并發揮其作用。高職IT類專業文化建設應該突出職業意識、競爭與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與創新意識,專業文化建設要為學生適應企業文化提供服務。
職業化專業技術建設
專業技術專業建設是關系到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問題,最終目的是滿足產業分工和就業崗位群用人的需要。追隨IT產業的主流技術,并密切關注朝陽技術是IT類企業同時也是IT類專業建設的必然選擇。朝陽技術是指有可能推動產業大發展的先進技術,主流技術是指廣泛用于產品并占據著龐大市場份額的成熟技術,是由朝陽技術轉化的。掌握主流技術的專業人才必然會擁有廣闊的用武之地和美好的發展前景,依據主流技術優化專業和培養人才,就會提高人才培養效率,人才數量和結構的矛盾就會得到解決。
職業技術職業技術是指崗位技能,IT技術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外延非常廣泛的概念,所以專業人才培養的口徑相當寬,但這種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對高職學生就業是不利的。在專業分工如此精細的社會,培養全能型的人才是不現實的,高職教育應該根據崗位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崗位技能進行優化。有些IT類專業的崗位特色并不明顯,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競爭中,泛IT教育的理念是不可行的。學生如果得不到專業崗位技能的強化,似乎任何工作都能勝任,但真正做起來卻任何工作都做不到位。因此,由專業技術向職業技術發展在專業建設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職業化專業課程建設
柔性課程建設課程是為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高職課程是為就業崗位群技能的形成和發展服務的,所以突出職業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所有的課程都要整合到專業和職業技能培養的目標上去。柔性課程建設是指課程目標、教學與操作內容、學習手段等課程要素之間的互相滲透與互相補充,以便更好地為專業培養目標服務,為實現崗位技能標準服務,也就是要體現職業教育特色。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的弱點是柔性不足,而剛性有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安排死板,結構僵化。IT類專業的情況也是如此,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瞬息萬變的形勢下,目前的課程體系結構是無法滿足學生就業與發展要求的,因此有必要構建一個柔性化的課程體系結構。柔性化是職業化的必然要求,為了應對21世紀全球經濟競爭的挑戰,應該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將專業建設放在整個經濟價值鏈中研究其定位與價值取向。
實踐資源整合高職IT類專業教育的目的是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這就決定了專業建設必須走產學結合的道路,必須強化校企合作。IT類專業教學的目標是滿足崗位對職業能力的要求,如果缺乏企業的配合,這一目標是難以實現的。實踐資源的整合是指專業建設要與IT類主流企業建立深層次的合作關系,整合企業的一切資源,利用企業的真實情境使實踐、實訓教學更接近實戰。目前,在我國校企合作還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基本上處于學校熱、企業冷的狀態,校企雙方的彼此溝通還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IT類專業而言,可以選擇校內實訓基地的方式,即充分利用學校的實驗室,整合企業的技術、人才和經驗資源,由于對企業沒有什么明顯的負面影響,所以是一種比較好的產學合作形式。
我國高職IT類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其根源是專業建設與社會需求脫節,有的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中不重視對人才市場需求的調研,不能及時對專業建設中出現的非職業化因素進行有效控制,人才標準、專業及課程建設等方面沒有形成與IT主導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機制,也沒有形成職業教育的特色,因此在與普通高校的競爭中很難形成優勢。IT類專業建設只有把握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優化職業策略,才能在市場驅動下促進IT類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賈慧敏.面向市場設專業變中求新建特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27).
[2]劉傳林.適應行業需要創建特色專業[J].中國高等教育,2005,(19).
[3]周桂瑾.校企合作推進人才培養和行業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7).
[4]馮淵,吳建生.關于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工作的思考[J].江蘇高教,2006,(2).
[5]杜冬云.面向市場的專業建設[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作者簡介:
白雪(1970—),女,遼寧沈陽人,碩士,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絡安全。
陳廣山(1967—),男,遼寧臺安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絡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