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職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自編職校生責任意識量表,從對自己、家庭、他人、集體、社會五個方面的責任意識對職校生責任意識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同時對其成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職校生;責任意識;調查;成因
責任意識是指個人對自己、他人、家庭、集體、祖國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地位。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是德育的重要內容,只有學生具有報效祖國、報效人民、報效社會的責任感,才能真正成為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因此,研究職校生責任意識非常必要。本研究旨在揭示職校生對自己、家庭、他人、集體、社會五個方面的責任意識現狀及其成因,并探尋職校生責任意識培養更為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研究方法和過程
調查對象從宿遷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1~3年級每個年級隨機抽出4個班,共12個班480名學生進行調查。
調查內容學生對自己、家庭、他人、集體、社會等五個方面的責任意識。
調查形式(1)問卷調查。為了使調查問卷能客觀地反映實際情況,根據本校的實際,編制了《職校生責任意識調查問卷》。(2)個別訪談。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擬定了統一、具體的訪談提綱,對調查中的一些個案進行訪談,旨在對問卷調查中的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通過個別訪談、交流獲得有關信息。
研究過程為了保證調查研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本次調查按以下步驟進行:(1)設計學生學習責任意識調查問卷、發放問卷自評,收回問卷進行統計和數據處理。(2)在第一階段調查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分析、整理,得出比較切合實際的結論。(3)有針對性地進行責任意識指導,并注意觀察指導的效果,以便及時調整指導的方法和策略。
結果與分析
共回收到有效問卷448份,回收率為93.3%,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測得整個問卷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數為0.751,數據排列呈正態分布,說明問卷所反映的情況是比較可信的。
對自己的責任意識在此方面,問卷設計了10個問題,包括對自我學習、自身權利、自我行為結果、承諾、過失等的責任意識。調查顯示,在對待學習、維護身體健康、維護自身權益等方面,職校生的責任意識不強。有近50%的學生明確表示,自己不會“將正事列為優先,完成后再休閑”,自己也沒有“把學習知識看成自己的本分”;有近80%的學生表示自己“不忌吃垃圾食物”;有75%的學生表示“如果在商店得到了很不好的服務,自己不會向有關人員反映”,尤其是在可能與人直接發生沖突時,絕大多數學生會選擇放棄自己的權利。如對“如果有人在你面前插隊,你會大聲批評他,直到他放棄嗎?”有84%的學生選擇了“否”,且男女生無顯著差異。但在遵守承諾、承擔過失等方面,填答情況還是令人滿意的,有87%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個信守承諾的人,有93%的學生在回答“你無意中弄壞了別人的手機,別人不知道時你會主動承認嗎”時,選擇了“是”。在10個涉及對個人的測題中,除了“你會堅持運動以保持身體健康嗎”這個測題之外,其他的測題男女之間都無性別差異。整個調查還發現,當測題與學習有關時,學生的責任意識比較淡薄,但當測題與社會道德準則有關以及涉及個人品德時,學生表現出較強的責任意識。個人訪談時,也表現出同樣的特點,且無性別差異。這與調查前的預測是一致的,職校生雖然文化知識儲備不足,但是品德不差。
對家庭的責任意識有93%的學生表示,當家庭經濟困難時,自己能夠省吃儉用,節約花銷,為父母分憂解難;有近90%的學生表示,自己經常做家務;還有80%的學生表示,父母心情不好時,自己會主動安慰,努力化解父母郁悶的心情;有67%的學生表示自己關心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經常利用周末或節假日去探望他們,或是寫信、打電話問候他們。訪談時,學生的觀點也與此類似,雖然自己有時考慮自己更多一些,表現得不是很聽話,有時還會惹父母生氣、傷心,但與此同時,自己也會自責、內疚,覺得對不起父母和家庭。由此可見,學生對家庭的責任意識還是比較強的。
對他人的責任意識調查顯示,學生在此方面的責任意識受其認識水平的局限。有時學生搞不清楚到底怎樣做才是真正對他人負責。如對“發現朋友違規,你會舉報嗎?”只有23%的學生表示“會”,而其他學生則明確表示“不會”,認為那樣做對不起朋友,是對朋友的背叛。本以為在此方面男女生會有不同認識,在“哥們兒義氣”和“社會規范”之間,男生會更在意那種狹隘的“哥們兒義氣”,女生應該更注重后者,但調查結果卻表明,男女生在此方面并無顯著差異。由此可見,有時他們不是不想對他人負責,而是不明白“負責”的含義。因此,應從提高他們的認識著手,否則,在錯誤的認識指導下,他們會繼續做出錯誤的行為。
對集體的責任意識這部分共設計了5個問題,回答結果表明學生在此方面的責任意識比較薄弱。有58%的學生表示,班級干部的換屆選舉與自己沒有關系,自己也不關心這樣的事情;有45%的學生表示,自己不會發揮特長主動為班級服務。由此可見,學生還沒有真正融入集體,還沒有形成“班榮我榮,班恥我恥”的觀念,集體榮譽感還比較淡薄。這樣會使班集體凝聚力不強,人心渙散,違反校規校紀的行為經常發生。這與學生一直以來養成的懶散習慣有關,也應與他們在初中的班集體中遭受的漠視有很大關系。
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廣義的社會責任意識包含了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此處僅討論狹義的社會責任意識,主要指個人、家庭、學校之外的,對與個體不發生直接交往的社會他者的責任意識(如關心希望工程、各種災害等),對個體生存其中的環境的責任意識以及對民族、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責任意識。調查表明,學生在對自己生存其中的環境的責任意識不強,有近50%的學生表示自己不能做到不亂丟廢棄電池,外出找不到垃圾桶時也不會把垃圾帶回去;有40%的學生表示,自己不會積極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清掃馬路、植樹造林和照顧孤寡老人等活動;甚至有15%的學生覺得自己不應該為國家盡綿薄之力。
以上數據是對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后得出的結果。訪談時,幾乎100%的學生表示,自己只考慮個人將來的生活狀況,根本就沒有想過國家、社會還需要自己貢獻些什么,自己還應為社會留下點什么。由此可見,職校學生的責任意識還不夠強,難盡人意。
成因分析
(一)客觀因素
社會因素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在市場經濟浪潮、西方個人主義思想的沖擊下,由于經濟運行體制的不健全,民主法制建設的不完善,不同價值體系與道德標準的碰撞與融合,以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泛濫;社會上損公肥私、損人利己、見利忘義、違法亂紀、揮霍浪費等行為屢見不鮮;吸毒販黃、賭博偷竊、坑蒙拐騙等丑惡現象仍然存在。所有這些,都對人生觀、世界觀尚未成熟的職校生的思想產生了強烈的沖擊。
學校因素雖然二十世紀末國家就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時至今日,應試教育的思想在大多數學校仍根深蒂固,教育缺乏人文關懷,學校和教師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無暇顧及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個性發展。職校學生大多從中學開始就因文化成績的滯后而備受漠視,因此,極容易形成懦弱、冷漠、自卑等不良品性,甚至傷害他人及自我,做出很多不負責任的事來。
家庭因素由于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家長的許多觀念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利己主義思想直接影響了學生行為。另外,目前的職校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使得他們對自己過分關注,經常考慮的是別人該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家庭、集體、社會做些什么,權利意識強,而義務感、責任感差。
(二)主觀因素
職校學生年齡較小,涉世不深,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容易片面地持有某種認識、抱有某種態度,不能分清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利益的一致與對立。比如,認為真實的社會就是每個人只為自己打算的社會,看不到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承擔責任,把握不好社會生活的主流和發展趨勢。認識的片面、觀念的偏頗加上個性的壓抑使得他們社會責任感越來越淡薄。由此可見,對職校生責任意識的指導和培養刻不容緩,是職業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魏曉婭.中學生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1).
[2]朱敏,翁才龍,等.現階段高中生社會責任感的調查與培養[OL].(2005-11-29).http://www.ptzx.net/math/UploadFiles_ 6687/200511/20051129144315187.doc.
[3]黃啟紅.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弱化原因分析[J].新世紀論叢,2006,(2).
[4]韓玉璞.淺議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淡化與強化[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
作者簡介:
吳春晴(1971—),女,江蘇沭陽人,宿遷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
(本欄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