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師愛匱乏、教學效能感缺失、角色沖突以及職業心理壓力是職業學校部分教師職業心態不良,不能靜心教書、潛心育人的四個主要原因。因此,善待自己,善待同事,善待學生,善待工作,善待挫折應成為教師進行職業心態自我調整的首選策略。
關鍵詞:職業學校;教師;職業心態;自我調整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第23個教師節前夕,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要求廣大教師“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可見,教師能否“靜心”與“潛心”,關系到素質教育的成敗。靜心與潛心是一種良好的職業心態,很多專家學者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入并卓有成效的研究,教育主管部門也開始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筆者結合多年來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擬就一些職業學校教師不能“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的原因以及教師心態的自我疏導策略談一些看法。
職業學校教師職業心態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師愛匱乏
教育需要熱情,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指出:“教育是人們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以師愛為核心的積極情感是教師重要的心理素質,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一切行為的動機性因素。一些教師正是缺乏這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的教師職業道德,導致職業心態問題的產生。
一是對教育事業缺少熱愛。這些教師對教育事業缺乏責任感與光榮感,工作嚴重缺乏積極性和創造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二是對學生缺少關愛。職業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學習動機不強,很多學生的行為習慣存在偏差,這更需要教師的關心和幫助。但是,有些教師卻認為學生無可救藥,對學生諷刺、歧視、不聞不問甚至體罰,最終導致師生關系極端緊張。
三是對學科缺少喜愛。教師只有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才能煥發出深入鉆研教材教法的濃厚興趣,才能激發起學生相應的體驗,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但有些教師不再努力學習所教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知識陳舊,卻狹隘地認為自己的知識夠用了。這就使得課堂教學味同嚼蠟,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激情。
(二)教學效能感缺失
教學效能感源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研究,是指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結果的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決定著教師參與教學工作的積極性與持久性。教學活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存在著許多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素,教師的興趣和動機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因素,決定著教師對教育行為的選擇。很難設想一個對教育工作毫無興趣的教師,一個見到學生就心煩的教師,會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主動評價、反饋和調控,這必然會導致教學效能感缺失。
一是認為職校學生“朽木不可雕”,自己怎么努力也很難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不愿意投入很多的精力來工作。
二是得過且過,不愿意進一步學習和研究,整天混日子。
三是心情苦悶,不但教學興趣較低,而且生活情趣減退,動力缺乏,活力喪失。
四是焦慮。在心理學上,一般把有明確對象的不安、擔心和憂慮稱為恐懼,而將沒有明確對象的恐懼稱為焦慮。教學效能感低下往往會使教師產生煩躁、坐立不安、神經過敏等焦慮體驗并帶來各種身體表征。
(三)角色沖突心理加劇
在心理學中,角色通常被定義為對處于社會關系的特定位置中的人所要求的一般行為模式與相應的內在心理狀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總是扮演著各種社會角色和育人角色,這就要求教師有一個清晰的角色意識,并善于進行角色轉換。美國學者威爾遜(B. R. Wilson)認為,所有對他人高度負責的角色,都要經受相當多的內在沖突和不安全感。由于教師角色責任的彌散性、社會對教師角色期望的多重性、教師角色行為的復雜性以及教師角色承受外在壓力的脆弱性等因素,人們普遍認為教師職業是角色沖突的一種典型情境。
角色沖突是指個體由于不能滿足多種角色要求或期待而形成的內心或情感的矛盾。職業學校教師的角色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教師角色間沖突。主要包括教師的權威角色與朋友角色的沖突;班集體領導者的角色與父母角色的沖突;模范公民與自由個體角色的沖突。
二是教師角色內沖突。主要包括學生、家長和職業學校對教師不同的角色期望帶來的沖突;學校內部各個部門以及各種制度不同的角色要求帶來的沖突;教師的自我評價與學生評價、同行評價不一致導致的角色沖突;教師角色認知偏差、角色模糊造成的沖突;教師現實的角色行為水平與教師理想的角色要求和期待之間存在的沖突。
(四)職業心理壓力增強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教師的心理壓力過大時,就會表現出工作遲緩、缺課、煩躁以及對學生缺少關注等行為。
一是遷怒與攻擊行為。有些教師遇到心理壓力后,會產生氣憤、不滿甚至敵對情緒,進而對構成其壓力的對象或目標發動攻擊。攻擊行為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攻擊,就是把攻擊矛頭直接指向引發壓力的人或物;二是遷怒,就是不能或不敢直接攻擊時,就尋找“替罪羊”。例如,有些教師情緒失控后與領導對峙或訓斥學生。這樣容易產生偏激心理,舊的問題沒有解決,新的矛盾又會產生,心理壓力進一步加重,從而帶來一系列心理問題。
二是退行反應。這種心理防御機制運用不當,則會表現出病態的心理癥狀。有些教師沒有能力緩解各種壓力,于是放棄已經學會的成熟態度和行為模式,往往表現出一種與年齡、身份不相稱的反常的幼稚行為,似乎又回到了幼兒時期,以簡單、幼稚的方式(如大發脾氣、又哭又鬧等)對待工作中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壓力。
三是冷漠反應與壓抑。遇到壓力后,有些教師不是積極地試圖改變現狀,而是表現出漠不關心或無動于衷,但在冷漠的背后,心理上卻充滿憤怒和痛苦。
教師心態自我調整的策略
(一)學會休閑與放松:善待自己
要多培養自己廣泛的生活樂趣,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建設性地滿足自己的物質與精神需要,擠出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要刻意委屈自己。
要學會放松。可利用雅各布松(Jacobson)的放松療法進行自我放松練習。放松療法又稱松弛療法、放松訓練,是一種通過訓練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降低喚醒水平、改善機體紊亂功能的心理治療方法。實踐表明,心理生理的放松,均有利于身心健康,可起到治病的作用。教師的職業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其工作受到很多人直接或間接的監督,心理壓力是普遍存在的,通過生理上的放松練習,可以達到心理上的放松,大大降低工作壓力。
要學會休閑。休閑是教師的心理按摩,休閑不僅能消除生理疲勞,而且能維持心理平衡。對于教師而言,讀書怡情是一種很好的休閑方式,既能充實業余生活,又能拓寬教育視野,改進課堂教學。美文閱讀能帶來一種好心境,一份好心情。聽音樂可以使人體內的細胞產生共振反應,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調整內分泌,改善循環機能,忘掉工作中的各種煩惱,無疑是上好的選擇。休息日可以擠出時間選擇適合自己的休閑方式,如釣魚、旅游、打牌、網上沖浪,也可以參加適度的體育鍛煉等。職業學校教師必須具備休閑減壓意識,磨刀不誤砍柴工,休閑能更好地調節身心健康。
(二)你好我好大家好:善待同事
善待他人才會為自己營造和諧的環境,為自己贏得發展的機遇。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有善心就會有善舉,有善舉一定有善報。教師與同事形成和諧的關系之后,就可以減少戒備心理,減少不必要的惡性競爭,在工作中體驗更多的快樂。
人際交往的四種模式包括:你好我不好,我好你不好,你不好我也不好,你好我也好。從字面上很好理解,比如說“你好我不好”,即在與人交往中,對于某件事的處理上,要盡量使別人高興,讓他人得利,有時甚至可能損害自己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還能保持良好的關系,但終究不算雙贏之上策。因此,最好的模式莫過于“你好我也好”了。
(三)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善待學生
屈原《卜居》云:“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這句話啟發我們要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著名的科學家、思想家富蘭克林說:“我不會說任何人的缺點……我只說我認識的每一個人的優點。”職業學校的學生確實非常調皮,教師要尋找他們的優點,并創造機會讓學生展示出來。要學會以好的心態欣賞學生,徹底改掉一味指責、抱怨學生的毛病。卡耐基曾說:“指責和批評收不到絲毫效果,只會使別人加強防衛,并且想辦法證明他是對的。批評也很危險,會傷害到一個人寶貴的自尊,傷害到他自己認為重要的感覺,還會激起他的怨恨。”美國偉大的心理學家詹姆斯也指出:人類本性中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因此,教師要善待學習困難的學生,善待個性特別的學生,善待經常犯錯誤的學生,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真正的尊重與愛戴,才會有從事職業教育的幸福感。
(四)不求事事順心,只求事事盡心:善待工作
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就是一種生活。西班牙作家左林說:“不論我們所做的是什么,主要是帶著這一種強烈的感情去做。”教師對自己的工作也應這樣。對工作有熱情,才能積極主動地、更好地完成各種工作,才能在教書育人中體驗個人的價值,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要端正態度。只有端正工作態度,積極樂觀地工作,才能帶給工作者以偉大的快樂和光榮的成就感。教師面臨的工作每天都是新的,要勇于承認自己工作的不足,不要做完美主義者,對工作生活中的不平、不滿、不美之處,應泰然處之,這種心態對維持心理健康非常有利。
要樹立正確的自我概念。職業學校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既要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也要了解自己教育對象的優缺點,對工作績效應有合理的期待。要分清自己的各種角色,不要相互錯位。不要把工作中的問題帶回家,更不要把家里的不快帶進課堂。
要加強學習與研究。積極參加繼續教育是教師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活到老,學到老”,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加快,教師如果不學習,就跟不上學習型社會的發展。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提出通過參加教學科研,促使教師由經驗型向專家型過渡,這一觀點富有創新意識。通過教學科研,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認識更加清晰,對教育的價值可以有更加客觀科學的認識。通過教學科研,教師的教學能力可進一步提高,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會更有信心。職業學校的學生雖說文化基礎較差,學習動力不足,但每個學生內心都蘊藏著較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教師如果不能掌握所教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比較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就會拉大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心理上就會有不安全感。
(五)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善待挫折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教師遭遇到挫折情境是很難完全避免的。一般而言,教師挫折的范圍主要有:尊重需要受挫、成就需要受挫、交往需要受挫、公平需要受挫、生存需要受挫。但“失之東隅,受之桑榆”,教師只要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就能預防挫折感的產生,就能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
可以利用森田療法面對挫折。森田療法是日本學者森田正馬教授于1920年創立的心理療法,該療法的原則可概括為一句話:“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既然挫折是難免的,教師就應坦然地接受它,不要刻意地去抵制、反抗和回避。遇到挫折后,該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挫折上。不然,在心理上就會產生精神交互作用,強化自己的挫折感受。
可以利用艾利斯(Albert Ellis)的理性—情緒療法(RET),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念。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事情本身。理性—情緒療法的基本目標是幫助人們更富理性地思考問題,更適宜地感受和體驗,更有效地行動。遇到挫折情境后,只要教師轉變觀念,就不會產生挫折感。根據RET理論,挫折本身并不能使教師產生不良心理反應,對挫折的一些不正確的看法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因此,教師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要學會與不正確的觀念斗爭,克服自損思維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韋有華.教師的心理素質[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江光榮.心理咨詢與治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3]李百珍.青少年心理衛生與心理咨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4]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俞國良.現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楊建勛.心理咨詢與治療[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陸春庚(1971—),男,江蘇江都人,江都職業教育集團電子信息工程部主任,中學一級教師,揚州大學教科院在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田靜(1978—),女,江蘇江都人,江都職業教育集團電子信息工程部教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班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