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師德素質對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發展具有著重要影響,研究師德素質在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塑造中的作用,探索師德建設的途徑,對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師德;師德素質;大學生;道德人格
師德在大學生道德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道德人格是表明一個人整體道德素質與道德面貌的概念,標志著人的道德責任、道德標準和文明行為的水平與層次。教育的真諦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教師的道德人格是教育的基礎,因為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觸。教師的道德人格要求教師注重師德,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道德人格反映了教師的自我道德要求,是教師責任感和敬業態度的具體體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0年10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高等教育大會明確提出,高等教育首先要“培養高素質的畢業生和負責任的公民”。高等教育雖然要側重于專業性人才的培養,但如果忽視人才培養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做人的基本道德素質,教育出來的可能是“有才無德的危險品”。因此,塑造德才兼備的新一代大學生,應重視大學生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及道德人格的培養。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為青年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念豐富了青年人的精神世界。與此同時,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以權謀私等消極腐敗現象屢禁不止,這一切都給青年人的成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對大學生進行的關于成才觀的調查中,向往權力、追求個人物質生活的舒適是相當一部分當代大學生的選擇。與此同時,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不再僅僅是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能力,而是更注重大學生遵紀守法的品格以及勇于承擔責任、關愛他人的道德品質。因此,教育的全部使命,不只是知識的傳播、智力與生存能力的增強,更重要的是陶冶人性,鑄造健康的人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質,加強學生的公德心、愛心、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等人格培養。
學生進入高校后,通過接受教師各方面的教育,特別是通過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習做人,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有智慧、有能力、有道德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為此,高等學校要真正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就要提升師資隊伍的水平,只有加強師德建設,使教師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學識學風上以身作則,自覺垂范,才能在大學生學識、品德和人格的塑造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師德素質對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影響
(一)良好的師德素質是塑造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基礎
知識廣博、業務精湛,是大學教師人格魅力的一種體現,與此同時,教師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對大學生人格的發展可以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教師具有高尚的師德,才能推己及人,為社會培養出道德健全、人格高尚、全面發展的人才。
高尚的師德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錘煉而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事業追求的境界。教師在這一境界中,把教育工作視為一生執著的追求,其工作動機是強烈的教育信仰與教育愛,其教育行為表現為忘我的工作,沉浸于專業的發展中、沉浸在教書育人之中、沉浸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之中。正是這種強烈深沉的情感狀態,指導教師矢志不渝地履行自己認同的教育行為,不僅通過教學呈現出教師的專業水準,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敬業精神,而且學生通過教師教學中滲透的育人思想,可以實現思想與境界的升華。學生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記等,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自己,這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是非常有益的。但目前在高校中,能夠達到這種師德境界的教師所占比例很少。不能獲得具有如此師德境界的教師的教育影響,對青年大學生的成長不能不說是極大的損失。
(二)師德缺失制約了大學生人格成長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沒有離開教育的教學,也沒有離開教學的教育。教師職業的特點就是教書育人。在我國,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都存在著職責分明的兩支隊伍,一支是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隊伍,一支是從事教學工作的專職教師隊伍。大多數教師都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負責傳授自己的專業技術知識,讓學生學到本學科的知識,至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輔導員和政工干部的事,與自己無關。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只管傳授學科知識,按教學進度教學,學期結束時讓學生通過學科考試獲得相應的學分,教師也就完成了本職工作。有些教師甚至認為自己是做學問的,做學問應不問政治,花時間與學生交流、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多管閑事、不務正業。教師漠視育人職責的態度無形中對大學生人生觀、職業觀的形成及學生人格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分配方式與就業形式的多樣化,歸根到底是利益的多樣化。在利益多樣化的情況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思潮使高校教師的價值觀發生了改變,出現了“以個人為中心”的意識,等價交換原則濫用,奉行實用主義,追求物質利益,放棄了人民教師的理想追求。對教學往往是將教學課件放一遍完事,對課堂秩序不管不問。考試前給學生劃定范圍,或泄露考題,獲得師生認可的“雙贏”。教師重個人價值、輕本職工作,對學生漠不關心及對學生要求松懈的行為,降低了教師的職業聲望。這種狀況反映了大學教師胸中有書、目中無人的現實。大學師生關系的淡漠是目前的普遍現象,許多大學生得不到教師直接的、主動的人生指導,不僅無助于學生專業學習的進步,而且教師的功利思想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大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
提升師德素質,培養大學生的道德人格
(一)重視教師道德自律建設
教師職業的本質特性就是影響人的心靈,啟迪新一代的心智,提升人的道德人格境界。教師的道德自律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既包含教師道德自律的主觀成分,也包括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轉化成分。自律就是能夠自覺地、自愿地、主動地限制約束自己的行為,能夠始終如一地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也就是我國古代倫理道德中強調的“慎獨”境界。慎獨是教師對自己道德動機和行為的一種自我控制,是教師道德達到一定高度的表現。提高教師慎獨的道德修養,就是倡導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努力按照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無論是對領導、對同事、對學生、對家長,無論是在學校、在社會,都應以相同的道德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使教師道德品質日臻完善,這對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必將產生重要的示范作用。道德自律是對自我的道德立法,但這種自我立法不是限制自身的自由,而是主體在對外在客觀必然的社會道德規范的認同、接受、遵循的基礎上生成的,并依此對自己進行限制,使主體不再為欲望和沖動所主宰,而是自己主宰自己,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這實際上是最高境界的自由。
由于道德自律是道德主體認識社會道德規范合理性之后的自我約束,所以更多地表現為主體的意志和心理活動。實踐證明,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道德自律,在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不斷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從而建立起良好的教師道德。教師具有道德自律的品質,就會在教學工作中發揮積極有效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
(二)將教師職業道德納入教師的專業發展體系之中,促進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形成
教師道德應該是具有深刻知識內涵與文化氣質的道德,一個缺乏廣博的知識與事業心的教師是不會有多少道德影響力的,僅僅依靠說教的道德教育必定是乏力的。教師作為人類科學文明的傳播者和智力資源的開發者,要不斷調整、更新、豐富、充實自己,以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爭做終身學習的楷模,更要通過專業知識學習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師德的魅力主要是從人格特征中顯示出來的,歷代教育家提倡的傳道授業、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范,也是教師良好人格品質特征的體現。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知識的化身、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是莘莘學子可靠的人生引路人。學生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自己。正是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作用,決定了教師對學生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教師通過自己的學識和方法影響學生,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舉止等對學生產生影響。
因此,應將教師職業道德納入教師專業發展體系中,要求教師正確認識和處理教書與育人的關系,將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陶冶情操、性格培養、心靈塑造結合起來,做到傳道授業、教書育人。特別是高校教師更要切實擔負起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責任,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幫助大學生奠定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和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以及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帶來的新觀念、新事物,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培養信念堅定、專業精湛,品學兼優、全面發展、具有創新意識與頑強品質的優秀人才,從而成功地塑造大學生的道德人格,促進大學生素質的真正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文彬,陳東.新時期高校教師師德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及對策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1).
[2]黃正剛.論高校教師的師德建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1).
[3]鄭廷坤.論道德自律及其培養途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9(3).
作者簡介:
湯國明(1964—),男,廣東新會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信息與編碼。
劉東菊(1963—),女,天津市人,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