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招生與畢業生就業的地域差異分析出發,運用社會學視角分析出現差異的原因,為做好大學生的職業理想教育和就業教育提供必要建議。
關鍵詞:高職畢業生;就業;極化率
大學生就業極化現象加劇了高素質勞動者在區域和城鄉分布的不均衡,短期內有利于東部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的經濟發展,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從微觀角度來看,它提高了畢業生的人力資本回報率,也為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的非國有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學畢業生就業極化現象是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但是,卻加劇了高素質勞動力的地區分布和城鄉分布的偏斜,減弱了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發展能力,進一步加大了區域和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不利于東部和西部、城市和農村的協調發展。從浙江省某高職院校近兩年的招生地域和畢業生就業去向對比可以看出,畢業生主要傾向在杭州就業,就業極化率平均高達3.81;而浙江省其他經濟發展水平暫時落后的地區就業吸引力不大,平均就業極化率僅為0.34,其他經濟較發達地、市一般在0.58左右。為了積極而慎重地協調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關系,使其與整個國家統一的社會現代化進程協調起來,有必要對這一現象作進一步分析。
某高職院校近兩年新生來源和就業地域情況對照表

注:就業極化率=地域就業數/地域生源數
產生就業極化現象的主要原因分析
傳統觀念的影響按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常規思維,農村子女到城市上了大學,畢業后一般來說不能回到生源地,哪怕在城市里日子過得不舒心,也要堅持留住。因此,部分大學生內心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特別是農村生源畢業生。而在中國的市、縣一級單位需要大量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如,浙江省衢州市正在開展的“四個中心、十個基地”工程,需要約3000名工民建、工程造價、電氣自動化、電子技術等專業畢業生。據了解,衢州籍畢業生回家鄉就業的很少,2004年僅有4名本科生回衢州就業。目前只能面向省外招收畢業生,絕大多數來自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再如,浙江省三門縣每年進入大學學習者有300多人,接收大學畢業生約180人,同樣,接收人員中外省生源居大多數。所以,有了“送出去的大學生有一火車,返鄉的畢業生只有一客車”的感慨。因此,形成了農村生源畢業生向城市匯集,小城市向中等城市集居,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轉移的現象。從浙江省某高校對2006、2007兩屆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統計情況看,畢業生中希望畢業后能在杭州、寧波就業的分別為55%、56%和15%、14.5%,這與該校畢業生這兩年在上述兩地實際就業59%、50%和10.7%、10%的狀況是基本吻合的,畢業生擇業取向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
教育成本和就業回報率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種投資,是講究回報的,而就業就是回報的一種方式,這是在大學生中極其盛行的說法和想法。我國有一種重教傳統,很多家庭盡管目前生活暫時困難,但家長仍然節衣縮食,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子女的教育上,寄托在家庭的未來上。大學生認為在城市就業有比較好的發展機會,不僅體現在“可就業性”上,更體現在個人發展的“持久性”上,即使暫時收入較低,除去房租、通訊費用、交通費用和飲食外,已所剩無幾,但他們對今后還是充滿希望,相信隨著自身的努力和經驗的積累,各種機會越來越多,生存條件會越來越好。
生活方式選擇的影響“80后”的一代青年人,他們崇尚自由,喜愛冒險,追求挑戰,張揚個性,充滿創意,正成為跨入職場的主力軍。這個群體年輕而特別,有人說:上世紀60年代的員工是“頭抵頭”,崇尚實干;70年代的員工是“背靠背”,看重責任;而“80后”的一代則是“臉貼臉”,以快樂為導向,要有自己的空間,做喜歡做的事情,還要工作愉快,有成就感,生活離不開網絡,QQ、網游是他們的最愛。而當前中國絕大多數小城鎮和農村的基本條件根本無法達到這個要求。所以,在城市就業也是生活方式的選擇。
社會經濟環境因素擇業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受到個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響,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職業、家庭收入等的影響,更受到社會因素,比如勞動力市場狀況、經濟景氣程度等的影響。一般而言,如果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取向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可以說個體和家庭因素的影響大;如果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取向表現出很高的一致性,則可以說是社會因素的影響大。從相關調查統計可知,大學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表現出了比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斷社會經濟環境對他們的擇業意識和擇業行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一種大的經濟環境背景在制約著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行為。區域經濟和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極化現象。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均GDP從1979年的129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276美元,青少年受教育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提高,特別是1999年以來,高等教育入學率從9%上升到19%。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區域差異性,東西部之間存在差距。東部與東部之間也存在差距,因此,畢業生選擇較發達地區就業,認為可為今后發展提供更有利條件。
對大學生就業極化現象的對策思考
從高等教育層面考慮,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幫助大學生正確理解生存需要與發展需要、客觀需要與主觀需要的關系就業時既要考慮初級需要,也要追求生存以外的其他需要,如自尊、歸屬等社會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要等;同時,既要考慮客觀社會需要,也要兼顧自我完善的需要和自主、自決的需要等。
加強大學生就業教育工作的研究,鼓勵畢業生去縣及縣以下小城鎮工作小城鎮在中國可謂歷史悠久。我國鄉村中的集鎮自古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調節器。要發展市場經濟,小城鎮不復興是不行的。大學生作為現階段的普通勞動者,合理流動會縮小不同地域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會緩解由地位差異而產生的隔閡和沖突,從而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據調查,浙江省慈溪市有軸承類企業六百多家,但專業對口的技術型工人非常缺乏。作為大學生先去這樣的基層企業擔任技術骨干,既可鍛煉專業業務和組織能力,也可以達到熟悉基層工作特點的目的。
加強教學改革,加大開設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小城鎮建設、國家提倡和自主創業等需要的專業的力度如2007年,筆者所在學校開設了適應國家所倡導的綠色能源開發的風力發電專業,面向七個省、市招生,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和廣大考生的歡迎。另外,學校應提供相應的配套政策,減免艱苦專業或面向農村基層就業、創業的畢業生的學費,從而緩解就業壓力,拓展就業渠道和就業區域。
改進招生工作,逐步加大按系、專業大類招生的力度,實行大類培養的辦法新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識存在局限,對課程體系、專業培養目標、職業崗位群、崗位基本技能和綜合技能要求等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學校應該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允許學生先集中學習統一的基礎課程,然后根據自己的意愿和社會需求進行分流。
整合資源,積極提供有效就業信息,特別是縣和縣級以下單位的就業需求信息目前,人才供需信息的來源渠道少,主要靠學校收集用人信息,傳遞人才培養信息。學校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財、物力,舉辦招聘會等活動耗費更大,負擔更重。另外,學校付出很大努力獲得的人才需求信息,可靠程度往往不高,這就更增加了就業工作的難度。因此,必須從實際出發,整合人才、勞動力、高校和人才中介等社會資源,形成合力,提高就業工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余秀蘭.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均等:過去、現在與未來[J].高等教育研究,1995,(5).
[2]馮華.哪些因素影響畢業生擇業[N].中國教育報,2005-01-26.
[3]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6).
[4]饒迪崗,等.大學畢業分配制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1989,(4).
作者簡介:
方守湖(1961—),男,浙江寧海人,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與研究。
朱琳(1981—),女,浙江嘉善人,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助教,主要從事畢業生就業管理工作。
陳國法(1966—),男,浙江余杭人,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高級經濟師,主要從事學生管理工作。
盧燕(1981—),女,浙江富陽人,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助教,主要從事招生工作。